文/Frank 妈妈
很多家里有了二宝之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宝受冷落了,开始闹情绪。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烦恼,大宝怎么就不懂事呢?怎么就不能做个好哥哥好姐姐呢?
1
前两天在游乐场碰到一位妈妈,她说现在最难带的不是1岁的二宝,是5岁的大宝。这位妈妈说,家里大宝以前很乖,可是自从有了二宝之后,就变得异常闹心。
二宝好不容易刚睡着,大宝就开始捣乱,故意让二宝睡不成。二宝哭闹,妈妈给二宝一个摇铃,大宝一把抢过来,他其实早过了玩摇铃的年龄,自己也不玩,抢过来扔在一边,妈妈批评了,还和妈妈对着干。
说他不像哥哥吧,有时候又特别喜欢二宝,搂啊亲啊,一会又生气地打二宝,气得妈妈一筹莫展?
诚然,从父母的角度,都希望有了二宝之后,大宝能像哥哥、姐姐那样照顾弟弟妹妹,帮父母分忧。
但是,从大宝的角度,本来是公主或者王子,集父母的万般宠爱于一身,这下因为二宝的出生,自己得从王位上下来,得天独厚的优越地位也瞬间化为泡沫,只剩下回忆的点点滴滴。
这时候,心里已经哇凉哇凉的了,父母再指望他承担哥哥姐姐的职责,帮大人做点事,那对他来说无异于伤痛还没缓过来,又在伤口撒把盐,只能是雪上加霜。
2
有了二宝之后,大宝真的就只能这样吗?我想起了一位妈妈,她只做了一件事,就化解了家庭矛盾,让大宝破涕为笑。
这位妈妈怀孕了,发现大宝不开心,她和大宝玩了一个游戏。妈妈拿了四根生日蜡烛,先点燃一个红色的,告诉大宝,这根红色的蜡烛就是妈妈,花苗代表妈妈的爱。又拿了一根蓝色的,这根蓝色的蜡烛是爸爸。
有一天妈妈遇见了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爸爸。然后,用红色的蜡烛点燃蓝色的蜡烛。她说:“宝宝,你看见了什么?”
“两根蜡烛都亮了!”大宝高兴地说。
“是的,妈妈嫁给了爸爸,把所有爱都给了爸爸,但是,妈妈的这根红色蜡烛还有火苗,我的爱一点都没少。”
妈妈又拿了一根绿色的蜡烛,说:“这根绿色蜡烛就是你,过了5年,宝宝要来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我们就把所有爱都给了你。”妈妈用红色蜡烛和蓝色蜡烛一起点燃绿色蜡烛,说:“但是,我们的爱一点都没少。”大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妈妈又拿了一根黄色的蜡烛,说“猜猜这根蜡烛是谁?”“是弟弟?”“是的,弟弟要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妈妈会把所有的爱都给弟弟,但是我们自己的爱都不会少。”“妈妈,我想把爱分享给弟弟。”大宝用自己的蓝色蜡烛点燃了弟弟的黄色蜡烛。
屋里一下明亮起来,妈妈说:“我们分享的越多,我们拥有的就越多。看看我们家里多明亮啊!”
大宝和妈妈的心情也像四根熊熊燃烧的火苗一样明亮。是的,爱不仅是得到,更是分享。分享不会让爱减少,反而会让爱增多。
3
这是简·尼尔森在《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我的眼眶湿润了。
其实,岂止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拒绝爱。爱会让我们内心温暖,心灵充盈,顺境中,爱是呵护,逆境中,爱给与我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人生中,爱是港湾,是心灵的家园。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不嫌多,那就是爱。
所以,当一个孩子看到往日只爱自己的妈妈现在爱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他自然会产生失落、担心、嫉妒……因此,他会表现出调皮、不听话,这些都是他在用行为告诉妈妈,他担心妈妈对自己的爱减少。
孩子没有成人清晰的逻辑思维,更不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会用行为去释放自己的内心。妈妈们如果没有窥探到这个秘密,再对孩子批评训斥,更加确认了孩子的想法,无疑会加剧孩子的这种行为。所以,很多妈妈说,越批评越说教,孩子的这种行为越严重。
解决这个问题的秘钥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的行为,体验他的感受,然后,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其实,在一切爱中最基本的都是给。给也许会让孩子在物质上损失,却可以让他在精神上丰盈,拥有爱的能力,并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用道德规则去约束孩子,想着孩子自然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哥哥或者姐姐。其实,道德从来都不是自然习得的,也从来都不是套在身上的枷锁,而是心灵开出的一朵花。
今天,我们通过实践让孩子去理解、去体验,去把心中的善变成行为、习惯和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爱的种子,明天,就有可能幻化为生命中划破黑暗的第一道曙光。
4
生活中,上面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大宝和二宝之间。前两天,Frank的表妹来我家玩,当我们在客厅聊天的时候,突然,一本书砸到我身上。回过头,我碰撞到Frank生气地眼神,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只顾和Frank的表妹聊天,忽视了他的存在。
于是,我拿着书,领着他到卧室,猜猜他的感受、问问他的想法、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后来,我俩都觉得好了很多。试想,如果我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立即生气、批评,不但问题不会解决,事件还肯定会升级。
因此,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心里无数次地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但是,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这个孩子有他本来的样子,他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他不是我们希望的孩子。只有我们尊重他的本来样子,走进他的内心,体验他的生活,也许才会有一天,他变成了我们希望的孩子。
-end-
如果喜欢,麻烦点下方红心,麻烦关注,我会及时分享自己的思考,谢谢!
原创不易,转载联系!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