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1张图片

 

作者观点  

海洋清理计划实现环保公益正循环,婴儿恒温箱通过改良得以在穷困地区普及,再看网络争议多年的流浪动物保护依然深陷泥潭单纯依靠爱心捐赠,自身无法实现闭环的慈善,无一例外的注定失败。


一.清理海洋计划

1.项目简介

2013年博洋·史莱特(Boyan Slat)成立公益组织“The Ocean Cleanup”,在TEDx发表演讲《How the oceans can clean themselves》,声称“五年内完成海洋净化”,时年19岁。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2张图片
项目发起人-Boyan Slat

2015年即通过众筹网站募集210万美金,虽不断有媒体质疑项目发起动机及落地可实施性,但更多的是认可和支持,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棒的 25 个发明之一。同年,挪威国际海事奖把“青年企业家奖”颁给博洋。

2017年,已经筹集到了超过 3000 万美元的捐赠,这些钱大多数来自硅谷,包括 Salesforce 的创始人 Marc Benioff,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还有一些则来自于其它地方,比如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瑞士的 Julius Baer 基金会等。

其实他亏了,应该发个"海洋净化币",“清理垃圾即挖矿”,如果不能亲临现场,持有等着分红就行了~ 这荷兰小伙儿好单纯~~~~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3张图片
2018年的最近报道:已落地实施

2.落地原因

根据博洋TEDx演讲及目前网络上新闻可以搜索到的信息来看,汇总落地原因:

1.合理利用洋流本身运动,大幅降低海洋垃圾采集成本(演讲中提及);

2.通过改进垃圾网自身设计,确保不会捕捉到小型鱼类、鱼饵等生物(演讲中提及);

3.大幅降低海洋垃圾收集成本,拖回陆地依然有价格空间,可产生商业价值(网络新闻中未详细提及,我推测是垃圾焚烧发电?目前尚未收集更详细资料,有待继续考证);

核心要素:有经济价值的公益

二.婴儿恒温箱

1.初代创世品

人类社会最早的恒温箱是法国医生法国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和一位动物园 家禽饲养员奥迪尔·马丁共同推出的,妇产科医生看到家禽饲养员使用机械设备孵化小鸡,立即联想到恒温环境对婴儿生存同样至关重要,于是诞生了最早的婴儿恒温箱。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4张图片

二战后,婴儿恒温箱成为美国医院标配。从1950年到1998年,新生儿死亡率降低75%,但遗憾的是:这些设备售价约4万美金

2.二代改良品

2005年,就是印尼海啸第二年,一些国际救助组织捐给当地某医院八台婴儿恒温箱。三年后也就是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赖斯蒂洛去访问该城市,发现八台恒温箱全部因故障停止使用 ——当地工作人员看不懂恒温箱上的英文维修手册,且没有零配件供应,只能任由婴儿死去。

普赖斯蒂洛就起心动念,为发展中国家研发一种新的婴儿恒温箱。他出了迭代需求:更加可靠、造价便宜。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旦出现故障,这个设备不会完全瘫痪,稍加修理就可以再次投入使用。

罗森是波士顿的医生,他发现: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小城、小镇就算缺少空调、笔记本电脑或者有线电视,也都能够确保让汽车在公路上跑。于是罗森向普赖斯蒂洛提议:用随处可见的汽车零部件,改良出一种简易婴儿恒温箱。

2011年,普赖斯蒂洛团队做出新的婴儿恒温箱原型。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5张图片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6张图片

使用配件如下:

旧车头灯的前聚光用于供暖;

汽车仪表盘风扇,用来保持空气流通,循环空气;

车门蜂鸣器做报警系统,在供暖设备出现问题时提醒护理人员;

动力主要是来自标准摩托车电瓶,或一个改良后的雪茄打火机。

这个育婴器的好处:只要是汽车维修人员,就可以维修育婴器;且并非稀缺的零配件,确保当地供货充足。

造福了更多孩子和家庭的“汽车配件育婴器”,核心要素:低廉的制造及维护成本,带来更为广阔的使用场景(无论商业用途还是慈善赠送)

三.小动物保护 - 圣母婊?伪需求?

1.争议话题

最近几年和小动物保护相关,被热议的话题主要是“拦车救狗是否合理合法”,“扑杀街头流浪动物是否有失人道”、“流浪动物救助善款去向是否透明”等话题。

继续引申则是更加沉重的话题,容易撕,这里不做展开,仅讨论“流浪动物”。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7张图片

作为参与当年“京哈高速公路救狗”事件的爱心人士,一直觉得有必要将问题剖析清楚。仅讨论“救助”行为本身,最核心的问题在于:1-钱从哪来?2-用在何处?3-如何确保持续有钱?4-如何平衡救助和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略微悲观的说,这4个问题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8张图片

2.困境破局 ?

单纯依靠爱心捐赠的慈善,不是真正的慈善,因为不可持续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9张图片

参见前文提及的2个项目:海洋净化是因为自身完成商业闭环,婴儿车是因为成本足够低廉且不乏爱心人士捐款。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救助流浪猫狗救助”这种目前暂无商业模式的事情,怎么变为可持续?

唯一的答案可能只有 —— 进行商业化(探索),“慈善”本身也是一种事业,也可以存在“创业机会”。

但现实的困境是中国公益遭遇信任危机和人才危机,信任危机嘛—— 大家都懂的。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10张图片

关于“为什么公益机构没有人才?”部分内容 摘自《刘润 - 五分钟商学院》

在中国的公益界,如果捐款人捐了1000块钱,捐款人是很希望把这1000块钱全部都捐到被帮助的孩子身上的。如果中间的公益服务机构收了其中的100块钱,也就是10%的服务费,那这个捐款人会觉得你们这些机构太坏了,居然还克扣了10%。

在美国就完全不同,人们通常不把它叫“公益机构”,而称之为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意思是它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它确实有很多成本要花,怎么办?千万不要让机构的收入落到自己的口袋里,而是要放进机构里,以工资、办公室租金等形式支出,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工资足够高,这样才会吸引真正优秀的人进入公益行业。公益机构也应该发展成商业机构,越是成熟的地区,公益机构就越趋向于商业化。

公益机构的员工就不应该月薪过万吗?月薪过万就否定了他们工作的公益属性了吗?我觉得不是,比如我作为香港“百仁基金”的特邀会员,我了解到,这个基金的秘书长,也就相当于CEO,他的年薪是100万港币。年收入是100万港币的人来做公益,在中国大陆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但在香港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只有保证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上,才能吸引到优秀人才,在公益项目中也是这样。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内地公益机构的秘书长,也能拿到百万年薪,这就是公益事业真正取得大发展的时候。

在此,不得不遗憾的收笔了,关于流浪动物救助的商业化,在本人脑海中也只是有一些粗略的设想而已,未展开详细论证的原因是:一方面担心自己被误解和指责,更重要的是:落地必然需要资金支持以及时间验证。

最后,只能遗憾的以鸡汤方式结束本文:请大家看管好自己家中的宠物,不要让他们流浪,一旦选择终生不弃。

时间仓促,不做校对了,拙文见谅。


本文发布于2018.10.26日,同步于2018.10.31日

鉴于编辑器及更新同步的缘故,诚邀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飞扬日知录”。

文尾彩蛋 :本人家中现有三犬,其中两只白的都是拣回来的

你收养的流浪动物与最初进门时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 飞扬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77330/answer/144793768

以及:戊戌年元宵节,两则关于“汤圆”的故事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11张图片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12张图片
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_第1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