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

看点2016年4月至5月,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厅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佛年杯”第二届未来国际教育师资训练营的十位同学飞赴澳大利亚,在悉尼知名的公立中学Chatswood High School和Mosman High School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课堂观察、课堂实践和集中研讨。外滩教育刊载其中八位同学的教学札记,请读者诸君共同感受中澳教育的差异及融合。


编辑 | 闻琛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1张图片

图 | 胡晨

澳大利亚教育中的中国情怀


文、图 | 秦一鸣


在写札记之前,我曾经仔细思考要写什么内容,又几经易题,最终定下了这个题目。“情怀”这个词近期是个热门词汇,赴澳之前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愫,来澳以后,我觉得“中国情怀”不仅仅是一种爱国情愫,而是一种责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按照杜威的说法,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诚然如此,澳大利亚的学校就是这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缩影。每一个在学校里的中国人都在其中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一张中国的名片,对于很多澳大利亚人而言,在澳洲学校里的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就是中国人的代表。


一、学校空间中的中国情怀


我们华东师范大学“佛年杯”国际师资夏令营项目组先后进入的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中文教育。


Mosman中学将中文作为七年级的必修课,有专门的孔子课堂教室,布置得非常中式,有浓浓的中国范儿。教室以红色为主,墙上挂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字轴;书架上摆满了中文书籍;窗户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还摆着孩子们做的作业,有纸叠的长龙、筷子做的装饰画;教室的角角落落里摆着脸谱和中式灯笼;老师的桌子上摆着一盒毛笔;一面墙上贴满Mosman中学的孩子去往中国旅游的各种照片。


Chatswood也非常重视中文教育,很多外国孩子选择中文作为高考必修的学分,也有专门的孔子课堂教室,来自中国汉办的志愿者在这里教孩子们跳扇子舞,这个扇子舞很有意思,不是中式的古典舞,而是将太极和扇舞结合,孩子们舞得虎虎生风。


但是我要说的中国情怀并不是仅仅体现在教室布置或者课程安排上,在澳大利亚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情怀。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2张图片


二、蕴含在学生身上的中国情怀


在海外的中国人,无论来自哪个省份,其实都是一张中国的名片,尤其是在海外的中国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这个国家下一代对中国人的看法。在没来澳洲之前,我对留学生一直有一些偏见,好像很多孩子都是为了避免国内中高考的竞争才选择出国留学,但是现在看来,每个孩子来澳留学的原因都不太一样,但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很多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认真的。


在Mosman高中时,结识了一个小伙伴seeway,他是这个学期刚刚从宁波转过来,在Mosman读7年级。和班级里的外国孩子相比,他很成熟,他觉得澳洲上课进度很慢,几乎每节课都会向老师要一些额外的任务,并且还另外在机构学习日语,谈及融入学校问题也是非常淡然——时间长了就好了。


其实国外的课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前几日在Chatswood听了一门针对10年级留学生的英文课,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很高,给他们发的阅读材料更像是考研或者是托福雅思一类的考题文章,但是孩子们都在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努力学习。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少数,但是当被问及是哪里人时,都会说自己来自中国,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所谓“移民优越”,对待国内外教育基本上都是持一个比较中肯的态度,这是我非常欣赏的。


针对一些政治敏感的问题,其实也比较有意思,有一节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男孩儿,说他come from Taiwan(来自台湾),男孩子没有否认,只是回答了一句I’m from China(我来自中国)。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很多华裔也会说自己是Chinese,这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整体说来,我所见到的澳洲中国学生,并没有很多“洋味儿”,而是兼容并蓄,处处体现着一个中国人的勤奋、诚恳、谦逊。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3张图片


三、蕴含在教师身上的中国情怀


在老师身上的中国情怀体现的就更明显了,Chatswood的语言教育主任吕老师,来自中国台湾,我们去听他的课,他让孩子们用中文问我们问题,有个越南孩子非常挑衅,浓浓的移民优越感,非常自得地问我们:“喜不喜欢澳洲的空气?”吕老师直接非常严肃地回答:“我喜欢中国的空气。”越南孩子有点讪讪的,说中国空气很差,吕老师表示就算中国空气差,我也喜欢中国。


吕老师的太太林老师也是如此,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着中式的对襟小马甲,她说之前班级里有学生是藏独分子,并且有学生和教师因为西藏问题引发冲突,林老师要告诉那些人,西藏在联合国被不被承认,就可以结束这个话题。


其实虽然在澳洲或美国这些比较崇尚政治自由的国家,政治的冲突反而更加明显,孩子们也从学校、家庭中得到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未来的教师还是未来的家长,都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公民教育以及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理念。


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家,鸟儿是邻居——澳洲的自然课堂


文、图 | 胡晨


澳洲的黄昏用鸭蛋黄色填充着大街小巷,黄昏时分从树丛中穿梭的鸟儿发出响亮的鸣叫,抒发着不肯归家的眷念,掩盖住城市的嘈杂声响。行人步履缓慢,享受着黄昏的最后一刻悠闲。那一刻,自然和城市恰到好处地融合,动物和人类共存于一片天地。


原来人和自然可以如此和谐地相处,城市的喧嚣也可以衬托出自然的静谧。

一、自然是家,动物是邻居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4张图片


澳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脱离大片的陆地而存在,独立于广阔的太平洋之上,是一座有点寂寞的孤岛。然而,正因为澳洲的遗世独立,这片土地才能拥有一群奇特的生物。跳跃的袋鼠、抢食的塘鹅、悠然的考拉,就连公园里都随处可见摇头摆尾的火鸡。它们被行人的脚步吓到展翅惊飞于树梢,此刻你才发现,火鸡的翅膀竟也不是摆设。


如果你在澳洲待上一整天,你会发现人与自然原来可以如此亲近。吃剩下的鸡肉,随意洒在后院的草丛里,再用呼哨打一声清脆的鸟叫,就会有一大群鸟儿降落到庭院,如同你的邻居好友。澳洲的居民也像生物学家一般,能辨别出每一种鸟甚至每一株路边植物的名字。


我身边的孩子们常常被隔离在校园里,他们远离自然,无法辨别出行道树的树种,更别提各种昆虫和城市里快要灭绝的鸟儿。关于自然的知识,他们仅从课本上的文字、图片,实验室里一动不动的标本上获得。父辈母辈在乡村成长,他们常叹说,孩子们再也无法体味泥土的味道。确然如此,孩子们生活得更好了,接受的教育更好了,他们却离自然越来越远了。


而澳洲的孩子们在城市中成长,却能亲近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这不仅仅与澳洲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关,也与他们从小就重视自然环境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是动物园,也是教育中心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5张图片


悉尼Mosman街区的Taronga Zoo是一家已经成立一百多年的动物园,但它却不只是一家动物园。动物园内设置了教育中心,负责承接各个学校各个年级孩子们的自然环境课和生物课,每年都要接待超过9000名的学生。Taronga Zoo有自己的老师和教学体系,他们也有一套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各种动物。老师们主要负责教授和自然科学、地理相关的知识。


Taronga Zoo的教师们穿着军绿色的短袖短裤和大头黑皮鞋,这使得他们像调皮的童子军,和周身的植物融为一体。有位告诉我们:“孩子们住在独立的公寓里,与大自然隔离开来,如果不找机会让他们接触动物和自然,他们便没有勇气去亲近自然。他们会害怕动物,不敢亲近动物。澳洲的环境保护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如果想让孩子们明白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接触动物做起,让他们亲近动物,这样他们才愿意去保护动物。”


Taronga Zoo教育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此,让孩子尽可能的亲近自然——教育中心的教室里到处都是动物。有间教室的角落里停驻着一株枯藤,枯藤上的鸟一动不动犹如标本。在孩子们上课间隙,鸟儿突然鸣叫起来,孩子们惊喜地转头,这才发现自己的教室里有如此多的鲜活的小生命。

三、针对不同年级的自然课程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6张图片


在Taronga Zoo教育中心里的小学自然课程体系中,教师更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在Taronga Zoo中,有着不少装满恒温箱的房间,专门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恒温的玻璃箱中放置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孩子们正式游览动物园之前的必修课。孩子们在房间中围坐成圈,轻松自如地听老师讲解昆虫的习性,而Taronga Zoo的老师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甚至还从恒温箱中拿出昆虫,让孩子们亲手触碰。生动形象的讲解结合实体昆虫的展示,正处在好奇心旺盛年龄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连一些原本惧怕昆虫的女孩子,也在老师和男孩子们的鼓励下勇敢地伸出手。


真实的昆虫是什么模样?阳光下的显微镜有很多答案。老师让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蝴蝶翅膀标本,在澳洲强烈的阳光下仔细观察。从室外到室内,又从室内回归自然。孩子们在切身的观察体会中,亲近真实的动物,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触碰,一步步摘除防备心,一步步放下戒备心,逐渐和自然拉近距离。


在中学自然课程中,教师更多地倾向于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初步了解。Taronga Zoo的老师们会传授更多理论知识给学生,安排给high school学生的教室中也摆放着各式恒温箱和动物。老师在生动讲解的同时加入理论的知识,把哺乳动物等生物的特性解释给学生听,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老师还告诉我们,学生们有时候会在教室里度过一整夜,裹着毛毯,和教室里的动物们住在一起。孩子们谈论着奇妙的动物,谈论着自己今天发现的新奇的事物。而等到第二天清晨,他们会赶着第一抹朝阳去临近的海滩,看清晨才活动的生物。


四、亲近自然的宗旨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7张图片


TarongaZoo的课堂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宗旨,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学习生物知识和自然科学,仅靠书本上的几段文字和几幅图片是怎么也无法深入了解自然的。这也是整个澳洲的教育理念:认识自然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放到自然的环境之下,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总比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更直观更令人难忘。


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说:“人是个任性的孩子,把地球当成自己的卧室,野兽是玩具,树木是他的拨浪鼓。”


而关在教室里的孩子就像笼中鸟,就算把笼子的门打开,他们也不知道如何飞翔。他们被束缚住翅膀,畏手畏脚不敢探头。陪伴他们的,是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消息,是眼花缭乱的电子科技。当他们深处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他们再也不会想起鸟鸣。


毕竟,认识了自然,你才想了解自然。了解了自然,你才愿意去保护自然。


BYOD在中国可行吗?


文 | 丁悦


BYOD,也就是Bring your own device,是澳洲以及很多欧美国家都实行的教育政策,学生在学校里可以随时随地使用laptop或其他电子设备,连接校园Wi-Fi,来进行学习和作业,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强制规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一台类似的电子设备,并且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提供devicebank。


初闻这项政策时,我是惊讶而疑惑的,因为这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极高的自律能力,以确保这些电子设备既用得其所,又不影响课堂学习。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中,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一直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并且在年龄上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甚至学前儿童能够十分精熟地使用计算机、iPad,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精熟"往往并不能在信息科技方面发挥特长,反而成为影响学习的罪魁祸首。我们不由疑问:难道是中国孩子的自律能力普遍不如其他国家的孩子吗?


在进入澳洲课堂观察的前几天,笔者就发现学校里也会有一些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时用laptop玩网络游戏,随机询问了几位学生,他们都表示这种现象见怪不怪。而在询问教师关于这个问题时,有些教师表示这在学校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他们看到就会劝说甚至警告;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玩游戏无可厚非,同样可以成为学习、思考、甚至研究的途径。


我于是回过头来思考问题的前提,我们都承认电子设备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有着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家校互通等诸多方面的好处,但是当学生用这种辅助工具来玩游戏时,是否有对错之别呢?我们常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子游戏同样是玩的一种,同样可以起到拓展思维的作用,我们之所以排斥孩子过度接触电子游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影响学习”,而这个被影响的学习,指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中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再到大学,以“中考”、“高考”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在这一充实而漫长的过程中,一个片段的“落后”就将导致整条路途的“失败”。而在澳洲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孩子想要玩游戏,便去玩,想要学习了,便去学,学与玩之间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


事实上,中澳学生的自律力没有优劣之分,中澳家长的教育观同样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环境如此,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家长并非不懂得学与玩的博弈,但是在中国国情中,客观条件主动为学生选择了“学”这一条道路。在澳洲,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如果一个学生善于学,他可以进入selective school,在学习精英的氛围中深造;如果一个学生不善于学,他同样可以选择职业学校,掌握专业的技术,进入到合适的岗位。并且关键是,本着人人平等的思想,澳洲在职业观念上也没有优劣之分,人们做自己想做、适合做的工作,并且往往蓝领的薪水还要高于白领,这就从社会资本层面弱化了人们对于学习与学历的执着和渴望,而扼杀了自身的喜好和专长。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要推行BYOD,对自律和他律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BYOD的目的是什么呢?据了解,在澳洲学校中有许多信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并且在其他的课程中,学生都需要运用到如何筛选和分析信息的技巧,是真正“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于此同时,所谓的知识就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很多教师会鼓励学生当场用Google搜索来了解所提到的内容。BYOD的另一个主要用途,是便于家校联系,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支持下,不少学校开发注册了例如EDMODE、perfect language等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完成和批改作业,并且家长可以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据此而论,对于中国的学校而言,是否推行BYOD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在电子设备运用和电子信息处理上正确的引导。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公共电子设备,但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程度仍有待提高,倘使将来中国的教育能引导大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运用的能力,并弱化对知识的专有和独断,届时,BYOD大约也会不令而行了。


揭秘澳大利亚多元化课程


文 | 张琦


澳大利亚多元化课程体系简介

秉承着“快乐教育”的理念,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有着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丰富多样的课程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并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下面将简明列举一些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程安排。


在澳大利亚的小学,KLAs(KeyLearningAreas)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英语(English)


数学(Mathematics)


科学技术(ScienceandTechnology)


社会学(HumanSocietyandit’sEnvironment)


艺术(CreativeandPerformingArts)


健康教育(PersonalDevelopment/Health/PhysicalEducation)


到了初中,小学的课程被进一步拓展,学生在7-10年级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比如在社会学这一类科目中,学生可以选修历史、地理、商业等课程;在艺术方面也有戏剧、摄影、音乐等多种选择。此外,学生从7年级起还需要选修一门外语,学校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多种语言选择。小学课程中的科学技术被区分为科学和技术两类:sciencetechnologyandappliedscience。学生可以选择烹饪、木工、纺织和设计等多种技能课,在学校获得实际生活技能。因为学校给了学生尝试不同职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10年级结束后自主选择考大学,或是进入TAFE(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继续学习技能后走向工作岗位。与中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蓝领”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因此在澳大利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中也十分看重对实际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在HSC考试中,学生也可以选择此类课程(Technology)作为高考的科目:


农业(Agriculture)


设计(DesignandTechnology)


建筑(EngineeringStudies)


食品(FoodTechnology)


工业(IndustrialTechnology)


信息技术(InformationProcessesandTechnology)


软件开发(SoftwareDesignandDevelopment)


纺织设计(TextilesandDesign)


这样的科目选择可以帮助那些对某一方面有兴趣或是有天赋的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MosmanHigh School 12年级的木工课堂。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8张图片


MosmanHighSchool有专门的木工教室,看起来像是一个专业的工作坊。教室里面有工作台、柜子,柜子里面是锯子、锤子、胶水等各式各样的工具,教室里还有一些只有在工厂里才能见到的大型切割机器。另外,教室还配有一个“仓库”,里面有不同种类的木料供学生选择。


为了安全起见,在低年级时,学生会分组完成一个项目,在正式使用这些工具前,教师也会逐一进行讲解,只有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独立使用这些大型的切割工具,并且教室中都配有全套的防护措施。在12年级的木工课堂中,教师更像是一个辅助者,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学生在木工课上可以学会制作的东西有小件的木碗、相框、镜框等,也有大件的椅子、梳妆台、床、自行车等等。看着一件件像模像样的作品,不禁对学生的技艺感到震惊。学校也会提供专门展示学生作品的区域,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产生满满的自豪感。


生活技能外的能力培养

表面上来看,木工课的安排似乎只是教会了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或许是为学生拓展了一个职业选择,但这些都只是木工课所呈现出的冰山一角,听了MosmanHighSchool教师的介绍后,我们意识到木工课在冰山下所隐藏的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


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创造力的结晶,现代社会我们一直在倡导创新,而木工课可以说是给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个实现的机会。


调研能力


要想把一个“goodidea”变成一个“goodproduct”仅仅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够的,每一个设计背后都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学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市场调研,从多种维度进行考量并修改,使得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摆设,更是一个可以“makelifebetter”的产品。学生的作品在高考时由两位老师进行评定,占最终成绩的60%,因此学生还需要准备一本“说明”并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表达能力

要想得到高分,仅仅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也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作品有哪些优势。很多中国学生所缺乏的也正是自信的表达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


当然,要想得到好的成绩,你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时间管理者,你需要说明自己的计划和计划完成的情况,在学生的“说明书”中配有“甘特图”来说明自己的每一步所用的时间。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作品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对最初计划的否定、推翻,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优秀的作品和一个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体。



是高?是低?——关于澳洲教师专业地位的思考


文 |胡警予

2016年5月4日早八点三刻,笔者有幸在悉尼莫士文中学(Mosman High School)参加一场学校内部的员工会议(staff meeting)。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莫士文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悉尼的富人区之一——莫斯曼区(Mosman Distict),是一所初高中连贯的男女混合公立学校。学生人数超过一千(于中国而言,这是一所很小的学校;但于悉尼当地的学校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十分大了);升学率超过95%(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进入悉尼大学)。没有统一的校服,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笔者所参加的员工会议就在学校图书馆里举行。校长、副校长以及包括学校教师工会主席在内的几乎所有教师(正式教师、实习教师)出席。会场布置十分简单:教师们三五一群围着一张桌子一坐,两位校长与教师对面而向。会议以2017年教师薪酬计算为主题,首先校长对不同的薪酬计算方式——是按分钟计算还是按小时计算——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工会主席站在教师的立场发言,教师也提出各自的质疑与建议。


会议结束时,每位教师都拿到了一张有具体选项的纸条,要求老师勾选自己的意愿。会议的随意性暗示着此类集会已然司空见惯;勾选的小纸条则暗示着在座每一位教师的意愿都将纳入学校决策者的考量范畴。换言之,教师真正参与了学校相关的决策——关于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决策。在笔者看来,这是教师专业地位得到尊重的表现。


教师的专业地位早在1966年便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然时至今日,教学作为一种专业依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有别于产业部门大规模的、复制式生产,教学专业的特性首先在于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情境因处于“此时此地”、面对“此人”而难以复制。这便带来了教师专业的第二点特性——决策的针对性。


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凭借其教学机智作出“最适合”于学生的决策,并采取特别的行动方针,以维持专业品质不受外界非专业人员的干扰。因此,教师有权决定教学目标、选择教科书、选择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进度、选取补充教材、进行作业指导、作出教学评价。课程的终极教育目的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其最终执行者却是教师。


教师通过与课程设计者、课程文本、学生以及课程实践情境之间的对话对课程进行新的理解与解释与再创造,从而将潜在的教育目的通过课程作用于学生。教师的专业自主使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均应受到尊重,而不需要遵循上级行政部门或其他非专业人员的命令。但权力的真正获得不依赖于外界的赋予,而依赖于内部的、与之匹配的能力——专业人员“能”依据其专业知识以及能力独立地进行专业判断。这里暗藏了教师专业的第三点特性——实践的程序性。


正如医师依据患者的病情设计处方、建筑师依凭客户的需求设计蓝图,专业人员总是根据用户需求精心设计方案,投入实施,并对方案进行反思与改进。对于教师专业而言,专业实践的程序性表现为教师为特定的学生设计课程,展开教学活动,并通过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实现自我批判。不仅是莫士文,澳洲所有的教师都需要为自己的学生挑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单元。国家、州政府以及学校并不对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作统一规定,即还教学的空间于教师。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澳洲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认可。


为了帮助教师能更为专业地教授,新州教学与教育标准委员会(BOSTES)颁布了《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莫士文中学等学校也实施学校层面的“督导(supervisor)”制度。前者从专业的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专业的实践(professional practice)以及专业的结合(professional engagement)等三个层面规定了7条标准,以有助于包括教师在内的群体清晰地界定教师资质、规划专业生涯。


仅由此推断,澳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理应不俗,但笔者认为优渥的外部环境不能取代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的实践者通过反思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的环境,在被限制的情境中理解价值与兴趣,获得自我解放的同时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发展。而在莫士文中学,教师每周平均有28节课(一节课65分钟,一天5节课)。此外,还有早课(morning class)等其他时间段的授课安排、接送学生参加体育课等额外的责任(extra duties)。教师的专业实践恰似一个运动中的“钟摆”,总是在教学的独特性与标准化间、在自由与责任间求取平衡。当教师的工作时间全部用于教授,不禁追问:教师用什么时间进行准备与反思?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感受到了澳洲教师逼仄的生存空间。


正如文章一开始所说,莫士文在当地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高,学校升学率高,学校气氛自由轻松。但正如难以从一角窥得全貌,莫士文中学无法代表悉尼学校的现状,悉尼乃至澳洲教师专业地位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考证。撰文如此,只是希望新州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莫士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面以及瓶颈,能对我国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有所启示。


澳洲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兴趣中学习成长


文 |张跃跃


来到悉尼参加海外研修项目,已经有一周的时间,期间通过课堂观察,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很大,其中不乏对国内教育与澳洲教育的比较。但这些比较皆放置在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其中有些场景历历在目,引人深思。

故事一:当我成为主角的时候


故事发生在情人港的街头。在与同伴去观看烟火的路上,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小秀场,当时有澳洲本地的一群孩子在表演街舞,中学生的模样,他们动作娴熟,配合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酣畅淋漓,轻松地掌控了全场,吸引了无数路人的眼光。一曲舞毕,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出场的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做自我介绍的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显然很是紧张,说话磕磕绊绊,之后的表演也十分局促。就这样,我们看完了连在一起的两个表演,一路上我们在与同伴讨论为何留学生年龄大于本土学生,在公众面前表演的时候却依然难以很好地展示自己呢?其公众演说能力或者表演能力为何有如此多的问题?

由此,我们想到很多。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可以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受到关注,并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也许更多时候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其余的一切都是在获得好成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被提及。表达能力在当下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如果无法在重要的场合去自由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发展也将受到诸多限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表达的愉悦,使其乐于表达,并善于表达,能够在有机会成为主角的时候成为主角,这或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故事二:当我无法走出舒适区


这是一群来自中国的孩子,已经在校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在9个人的课堂上,每四个人成为一组,来自日本的一个女孩被隔离在外,其余8个中国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很多时候日本女孩试图融入,但最后总是陷入沉默的状态。在观察语言课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来到悉尼一个学期之后,英语表达能力依然不尽如人意。


课下,我们与几个孩子聊天,他们告诉我们以后会参加澳洲的高考,然后继续在这儿读大学。但是平时他们就是和身边一起来的几个人待在一起,并没有和其他本地学生或者国际学生进行交流,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学期。在向老师了解情况后,我们发现,他们这一个学期以来,英语能力进步不是很快,这和他们扎堆在一起,不想迈出去交朋友,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在处于高中阶段之后,依然难以跨出舒适区,难以建立自信走出去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何他们在想表达的时候无法表达,想走出去的时候,不敢走出去,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也不敢举手。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太过在乎答案,在乎结果,最终束缚了手脚,以至于到了国外的环境依然难以突破自己的框架,实现发展和超越。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在初中阶段设置了大量的活动课程,并聘请专业人士执教,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为选修课程,摆在首位的始终是文化课,孩子的兴趣在课下的时候才可以得到挖掘,虽较之前有较大改观,但是总体变化不大。能够寻找机会去解放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让成绩始终贯穿孩子的生活,是我们需要一直努力做好的事情。

在与当地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用一句话对澳洲教育进行了总结——

“I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I know how much you care.”对于每个孩子的发展,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去学,而不是学到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当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其各具优势和弊端。但是在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澳洲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


体验澳洲户外课堂:丛林一课


文、图 | 王婉玉

远离教室,走出课堂,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距悉尼市中心一小时车程的Field of Mars(以下简称FOM)环境教育中心。这里是由新州教育部开发的22所环境教育中心之一,也是莱德地区最大的湿地保护区,主要为新州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环境教育课程和户外拓展活动。漫步其中,仿佛爱丽丝漫游仙境: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树,成群散步的火鸡,色彩艳丽的蘑菇……一节从未体验过的户外课堂就从这里开始了。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9张图片

一、边走边学的生物课:用眼睛、鼻子、手去感知


这是一堂为11年级学生准备的课程,每个人人手一个红色的布袋,布袋里装着这趟远足需要的一切设备:iPad、植物图册、工作表、量角器、米尺和铅笔。


在研究员Pat Spiders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小溪和丛林,在一片红树林旁停了下来。脚下的沼泽是螃蟹的天堂,Pat老师让我们稍等片刻,转身踏入湿地,不久便带回来了三五只螃蟹。他向我们介绍这是澳洲的烂泥蟹,个头不大,颜色鲜艳,寄居在这片沼泽的无数个洞穴之中。Pat仔细地为我们讲解了烂泥蟹的特性,以及如何抓蟹而避免被夹伤。同学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将烂泥蟹捧在手上细细观察。


短暂停顿之后,我们继续向丛林深处进发,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面而来。Pat老师拉住一棵树的树枝,让我们每人摘下一片叶子,放在鼻尖一闻果然暗香浮动,他教我们用手轻轻揉搓后,香味变得更加浓烈了,我们精神也为之一振,Pat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桉树的独特香味。接着Pat老师让我们拿出布袋中的图谱,在图谱中快速找出路边小花的名字和特性,原来每个看似平凡的花朵都是这片森林中特有的物种,放眼望去,随处都是惊喜。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10张图片


二、动手动脑的数学课:结果不重要,方法最重要


伴着温暖的阳光,队伍在一棵笔直的大树面前停了下来。Pat老师让我们拿出了之前分发的worksheet。这里的法律规定,建筑物的高度不能超过最高的树木,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测量这颗树木的高度。测量方法可操作性很强:一种是用量角器测出仰角45°时人与树木的距离,再加上自己的身高;另一种方法则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用iPad拍下树木的全景,并在照片中放置一个一米的量度,用专门的APP软件根据比例来计算树木的高度。我们分别试验了两种方法,每个人测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每种方法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Pat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体验的,重要的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要领会不同的方法。


谈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和国内传统的数学课堂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开始怀疑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否走入了闭塞的死角。我们在数学课堂曾是那么的执着于精准、执着于答案,执着于难度,而西方数学课堂注重的感知、体验、和操作,也许当是今社会更加需要的。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11张图片


三、大有可为的交互信息技术:为教育插上想象的翅膀


带着兴奋的体验和满身尘土,我们从丛林中回到了教育中心。在我们有了深刻的亲身感受之后,Pat老师继续向我们介绍新州教育部为小学、初中、高中设置的不同课程,包括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的特殊教育课程,以及面向全州学生的远程教育课程。在这里,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交互式白板和摄像机,在教育中心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全新州的学生传递来自丛林深处的信息。


更加令人羡慕的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新州教育部和苹果公司还联合开发了许多教学软件,包括读书软件、视频软件等。学生运用这些软件,通过简单的设计和加工,做出了许多让人惊艳的作品。在Pat的演示下,我们两人一组,亲身体验了一次视频制作的过程:设计剧情、选择模型、创建布景,构思一个关于昆虫特性的小故事,一秒六帧照片的拍摄,最后合成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视频。在这里,学生不再需要考试、作业等输出,一个个生动有创意的视频足以证明它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独特感悟,还有在他们幼小心灵中萌发出的,对自然的关怀。


寓教于乐,人尽其才——悉尼中学教育观察札记


文 | 李梦娜


作为澳大利亚教育界的翘首,新南威尔士州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引领着整个澳洲的教育发展。而悉尼这座全澳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又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其教育发展水平自然走在全澳洲的前列。跟随华东师大“佛年杯”2016年澳大利亚行,我很荣幸来到悉尼进行为期三周的中学教育观察。此次教育观察,得到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和华东师大悉尼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并与悉尼Mosman High School和Chatswood High School建立了友好的联系。此行最大的感触是,澳大利亚的教育理念重在寓教于乐,人尽其才。


会“玩”,才能学得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天性,而非扼杀天性。


Mosman High School是悉尼久负盛名的公立学校。它坐落在悉尼北部的莫斯曼区,在校生一千余人,学生主要是白人,国际学生占有较小的比例,是整个悉尼唯一一所没有校服的中学。尽管学校处于车水马龙的莫斯曼商业街,但它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校长告诉我们,学校不规定学生穿校服,也不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过渡到大学或者走向社会。正是由于学校赋予学生这样的自由,Mosman High School的学生都颇有活力,他们或者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或者在课间三五结伴玩游戏、聊天等。


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颇具特色,除了常规的语言课、数学课、科学课之外,还开设木工、戏剧、音乐、舞蹈、艺术等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必修课之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将其作为高考的科目。以语言课为例,Mosman High School开设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普通话、法语五种语言课。学生在7年级有诸多必修课,8年级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


7年级学生的汉语课,会用数字歌辅助记忆,他们在课堂上大声唱着数字歌,高兴得手舞足蹈。Grandparents day那天,7年级学生表演了精彩的戏剧、舞蹈和歌曲,他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自信与洒脱,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每天下午3点多,学生就可以放学回家,但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语言或者培养特长。


一位从中国浙江转学到Mosman High School的7年级学生告诉我们,他在这里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给自己布置任务,尽管课内压力比国内小了很多,但课余时间他却付出更多。他很喜欢在莫斯曼高中学习,课余他玩钢琴、吉他并学习日语。因为学习的东西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因此也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

此外,Mosman High School还有环境教育课程。例如,FIELD OF MARS环境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会带领学生在森林公园里上课,讲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甚至还包括数学和野外生存知识等。而坐落在莫斯曼区的TARONGA ZOO除了提供参观游览服务之外,还设立了教学场地,以供悉尼及其周边的中小学学生前来学习动物知识。看似漫不经心的游玩和参观,其实都展现着新南威尔士州独特的教育理念——在“玩”中学,“玩”出新高度,学得更全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如我国古代诗人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澳大利亚一个很普遍的教育观念。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我们对于澳大利亚的很多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澳大利亚教育与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考大学,学生高中毕业之后有很多选择。对于学术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政府提供selective school供他们就读。在这些学校,学生的天分很好,能够学到很多想学的东西,日后可以进入理想的大学就读。据说,在澳大利亚,就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仅占30%,剩下70%的学生会选择就读职业学校。而且,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也并不比大学毕业生差。因为这里的人们认为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任何劳动都值得被尊重,所以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例如清洁工、园林护工、理发师等,收入都比较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观念,再加上人口较少,资源丰富,所以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比国内小了很多。我们随机采访的一些刚刚转学到悉尼的中国学生普遍反映,这边的学习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但作业和考试的压力都会比国内小得多。尽管这里的高中毕业生也有HSC考试,但是它的难度和灵活度都不能和国内高考相提并论。

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生每天快乐地学习。他们注重音乐和体育发展,不过分关注成绩和考试。每个人都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科目,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我们看到两鬓斑白的老人在公交车上依然很认真地阅读中文报纸,看到城市和乡村一样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看到到处都有跑步和骑自行车锻炼的人们……我们也更能体会这个国家教育方面的成功之处。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_第12张图片

喜欢就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周,这些未来教师在澳洲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