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浙江省博物馆
「漂 海 闻 见」
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_______________
江南人待客比较简约,通常只备一盘猪肉;而东北地方待客热情倍至,以全猪和整坛酒款待。
这样的描述,来自一个古代朝鲜欧巴的日记。
他生活在15世纪,遭遇海难从朝鲜一路漂到了中国,又被明朝政府护送回国……如果再有一个中国姑娘的角色,就完全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韩剧了。
但这确实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1488年,朝鲜文臣崔溥一行43人在济州附近海域不幸遭遇海难,置之死地而后生,意外漂泊到了中国。在浙江台州府临海牛头外洋(今属浙江三门县)登陆后,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继而沿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北京,在明朝政府的帮助下,经陆路平安返回朝鲜,总共历时148天。
一回到朝鲜,崔溥就受王命,在8天内将他穿行中国的神奇经历撰写成《中朝闻见日记》,也就是《漂海录》。
《漂海录》朝鲜时代 韩国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
本书是依据1488年漂流至中国的崔溥归国后写下的“中朝闻见日记”,印行成的三卷三册本《漂海录》的第一卷。这是存世的《漂海录》中最早的印本。最初,崔溥奉朝鲜成宗之令撰成的“中朝闻见日记”稿本收藏于专门管理外交文书的承文院,至中宗年间(1506—1544在位)以甲寅铜活字印行。甲寅字是朝鲜时代使用最为广泛的铜活字,国家所需的重要书籍均用之印刷。
《漂海录》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在浙江宁海,崔溥遇见了地方士绅张辅,两人对话内容被载入日记。巧合的是,张辅亦将此事录为《送朝鲜崔校理序》,收于明末地方志书《宁海县志》中。
两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各自人生轨迹上有了瞬间的交集。这短暂的交集,因为两段文字记录而被永恒定格于历史长河之中。
崔溥最后是被斩首的。
但《漂海录》完成从当时至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先后印行5版之多。
这其中的关键是——江南。此书在江南所费的篇幅,使得它更像是一本“中国江南见闻录”。
从12世纪的南宋时代开始,江南就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令全世界神往。朝鲜人经常性借用中国文人骚客常用的诗歌方法,来表达他们对江南的憧憬和向往。韩国民间歌谣中的“跟着朋友去江南”或“去了江南的燕子哟,请在春三月飞回来吧”中的“江南”,唱的都是中国江南。
《漂海录》完成时,朝鲜人已经多年没能看到对江南地区的生动描述。作为明代第一个行经运河全程的朝鲜人,崔溥的所见所闻惊动了朝鲜朝野上下。
而放在中国,这部书也有很高的地位。学者葛振家曾说,历史上外国人写中国的书有好几部,崔溥的《漂海录》可以说是记述中国最好的一部——集中了生与死、忠与孝、公与私、情与义、利他与利己、人格与国格等人生大问题。
那么,崔溥到底见到了怎样一个江南?
15世纪的中国,正是江南商贾流通、贸易发达之时。他一路由南至北,悉心观察,对运河南北做了细致比较。
“繁华壮丽”是他对江南最深的印象——
江以南,诸府城县卫之中,繁华壮丽,言不可悉。至若镇、若巡检司、若千户所、若寨、若驿、若铺、若里、若坝所在附近,或三四里,或七八里,或十余里多,或至二十余里间,闾阎扑地,市肆夹路,楼台相望。舳舻接缆。
500多年后,作为当时江南最具代表性的繁华都市之一,杭州,将要还原崔溥所见的那一幕。
11月16日,浙江省博物馆将与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联手呈现“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特别展,参展博物馆共26家,共计展品300余件(组),构成“崔溥与朝鲜”、“意外的中国之行”、“江南风物”、“大明与朝鲜的文化交流”四部分。
在文献与文物中,崔溥一行43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后的所见将穿越到我们眼前,通过他的眼睛,那正是15世纪明代江南中,最最生动真实的人与生活。
在崔溥之前,受海洋季风的影响,明代朝鲜船只漂流至中国的事例并不少。但崔溥的意外,见到了更多的江南风情,他们一行也成为第一批亲历15世纪中国江南及京杭大运河的朝鲜王朝国民。
《东国舆地胜览》1487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东国舆地胜览》为朝鲜的代表性地理书,自世祖时期开始,到成宗十二年(1481)在卢思慎、徐居正等大臣的参与下完成了五十卷,但体例混乱,于是成宗又命士林之首金宗植等按照《大明一统志》的体例整理。崔溥于成宗十七年(1486)任司宪府监察、弘文馆副修撰(从六品),开始参与《东国舆地胜览》的改编,地理文化方面的熟谙是参与编撰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了解韩国与中国地理的机会。
团领 19世纪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团领是朝鲜时代官吏平常的公务服装,指有圆领的外衣,两侧开叉长,摆幅巨大,领子的宽度、周长显示出时代差异,根据摆和袖的样式也能判断时代。另外胸前补子的纹样也可揭示时代和身份。初期是单直领与单团领相叠,后期形成双层,领口内侧环一圈宽领盘。团领的颜色在早期比较多样,朝鲜成宗以后逐渐仅剩藏青色与暗红色两种。此件团领胸背饰单鹤补子,外层藏青色,内层淡青色,材质均为银条纱(银条纱是双经线、无纹样的纺织品)。领子的宽度较宽,长至胸前,袖筒较宽,是属于朝鲜后期的样式。
双虎胸背 朝鲜时代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此胸背绣有双虎,是武官堂上官使用的。纹样以绿色绢为底,上下并列两只朝向相反的老虎,皆四足踞地,回首而望。围绕着双虎,下有青绿色的水波、珊瑚、石头,上有彩云,中间绣有宝钱。
绣有鹤纹样的胸背是文官堂下官使用的,以有纹样的绿色绢为底,上绣口衔灵芝仙草的飞鹤。鹤是千年长寿的白色水鸟,头顶红色,但这里与仙草一同表现成浅紫色。围绕着仙鹤,下有青绿色的水波、珊瑚、石头,上有彩云。
黑笠 直径55厘米,高14.5厘米
男性专用的冠帽,因身份或礼仪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规制,分为头冠和遮阳帽沿两个部分。整体以髹墨漆后,又覆以生漆。帽子顶部边沿、帽身与遮阳帽沿的连接处、遮阳的最边缘均以竹篾支撑。而在帽身与帽沿连接处的竹篾框两侧留有圆孔,用以穿系帽带。
我们先来谈谈崔溥这个人。
崔溥生平
(1454—1504)
____________
1454年出生
1477年进士及第
1482年亲试文科乙科及第
1485年参与《东国通鉴》的编撰
1486年参与《东国與地胜览》的编撰 重试乙科及第
1488年闰正月漂海至中国浙江台州
1488年6月归国
1492年进贺使书状官
1497年圣节使质正官
1498年戊午士祸流配端川
1504年甲子士祸临刑就市
崔溥,字渊渊,号锦南,全罗道罗州人。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创建朝鲜王朝,以儒学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其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与明朝建立深厚的外交关系。
成宗在位时,积极任用儒士出身的士林派人士。崔溥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曾两次在科举文科考试中及第,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以渊博的儒家经典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而著称。
而“朝鲜儒士”,指的便是追求将性理学理念付诸实施的知识阶层。
但在朝鲜成宗去世后,崔溥因政治斗争牵连,被判斩刑。1504年10月24日被斩首,享年51岁。
崔溥墓碑拓片 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藏
崔溥归葬全罗道,外孙柳希春(1513—1577)为其立碑,刻“赠通政大夫都承旨行通训大夫司谏院司谏崔公溥之墓”。1723年崔溥二女婿之六世孙罗斗冬又于墓碑上为其追加生平内容。
《海东历代名家笔谱》是1926年白斗镛集韩国古今名家字体,刻于木板刊行的书籍,其中刻有传崔溥的书信笔迹,虽然仅凭此书不能确定其中崔溥的字为真迹,但信中内容反映出旅行中的崔溥未能遵守时祭而遗憾苦闷。
回到漂流中国的那一年。
1487年11月,崔溥作为推刷敬差官赴济州就任,负责将济州地区脱离原籍地者找出并予以遣返。两个月后,因奔父丧,崔溥匆忙启航。闰正月初二日,崔溥一行43人搭乘船只从济州岛别刀浦口出发前往罗州,突如其来的风浪彻底改变了船行的方向。船从揪子岛前开始漂流,13日后到达中国浙江三门的牛头山前海域。
丧服 朝鲜时代后期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藏
《漂海录》中记,当中国人问及崔溥所穿丧服时,崔溥回答说,“朝鲜风俗,居丧之家以罪人自处,不得见天日”,所以必须严格穿戴丧服守孝,由此阐述了朝鲜人居丧期间的礼法。据朝鲜时代的丧仪可知,外出时居丧者需身着粗麻丧袍、头戴遮蔽头部的方笠。
童子石 朝鲜时代后期 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藏
济州颇具特色的石像,自古就树立在济州低矮山坡或农田中的墓葬前,面向墓葬或侧向墓葬。有的好像代替生人在墓前敬酒般,一人持瓶一人奉盏,也有的持花、持扇、持瓢、持各种各样器物,双手捧着,毕恭毕敬。一般认为童子石是守护者的象征,简单地表现圆形的脸、上半身和手臂,纯朴的相貌、简洁的雕刻形成特有的美感。
《济州十景图》朝鲜时代后期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藏
图为描绘济州十大名胜的画帖,包括了“白鹿潭”“翠屏潭”“朝天馆”“明月所”“别防所”“瀛谷”“山房”“天池渊”“城山”“西归所”。朝天馆和别防所、明月所、西归所均位于军事要冲之地,连接济州和大陆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十景中极为重要。朝天馆是官员投宿或迎接圣旨的馆驿,据李元镇《耽罗志》和李源祚《耽罗志草本》,此地因有北上朝天的港口,欲前往大陆的人们多在此候风出行。“朝天馆”图描绘了建于海岸礁岩上的朝天城及军器库、恋北亭等建筑,同时还绘有连通周边村落的浮桥、船只往来的港口、利涉亭、朝天烟墩等,展示了当年朝天城的构造和规模。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朝鲜时代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肃宗十三年(1687)描摹刻于石头上的星相图。《天象列次分野图》将天象分为十二个区域排列星座,北极星居中,还有太阳经过的黄道与赤道。另外将黄道附近的天空十二等分,在其中以点表示肉眼所能看见的 1464 颗星。下方注有制图的经纬度以及参与者名单。最初于朝鲜太祖四年(1395)凿刻于石上的天象图已经磨损不清,肃宗时期重新刻石并描摹。《天象列次分野图》是朝鲜的基本天文图,由朝廷制作,发放给官吏,民间也有摹本流通。
展览前,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的专家曾经专门寻访过崔溥的踪迹。
闰正月十七日,崔溥一行登岸后,“过二岭”“行六七里,得一里社”。这一“里社”,应该就是如今三门的浬浦。是村民将这些朝鲜人带至佛堂,给他们饭吃。当时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这座曾经收留崔溥一行的佛堂名为红庙,但大致方位应没有太多变化。
由于明朝中叶倭患猖獗,村民无法判定崔溥身份,未敢留宿,便将他们解递出境。这是崔溥意外中国之行的开端,崔溥也由此踏上了由中国返回家乡的路程。
三门牛头外洋
青铜马牌 朝鲜时代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时代因公务出差的官员使用驿站驿马的凭证。马牌一般为青铜制,圆形。正面为一匹马的图案,以及“正德五年(1510)”或“正德十三年(1518)”等年号,根据等级不同还刻示马匹数。背面刻字号、发行年月日、“尚书院印”。马的匹数由1匹到10匹不等,按照“给马规定”供给。马牌最初为木制,破损严重,世宗时改为铁制,成宗颁布《经国大典》时,开始以青铜制造马牌使用。
腰牌 朝鲜时代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时代,根据腰牌法,16岁以上男子都须佩戴腰牌,腰牌上刻有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住址等信息。按照身份地位,腰牌材质有所不同。二品以上文武官员使用象牙制的牙牌,三品以下官员、三医司、杂科及第者佩戴角牌。角牌为牛角制,平时使用黑色的,国丧时使用白色的。没有官职或地位低下者使用木牌。二品以上及三司官员由官厅制作发放腰牌,其他个人列出号牌记载事项交于官厅,确认后发放腰牌。
《宁海县图》(崇祯《宁海县志》)
崔溥至宁海,过越溪铺、市奥铺、进士坊等地。越溪铺位于亭头山脚,崇祯《宁海县志》作亭头铺。市奥铺,应为市岙铺;进士坊位于县治西关王庙侧。宁海县内有多处驿站,大多是设在甬临古道沿途,供传递官府文书和情报人员及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也供军事物资运送时临时存放。驿站相隔距离不一,有五十里、三十里、十里等。
他在《漂海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城市风貌。
对台州的记录由自然山川至人物府第:“山川高大,林薮屏翳,人物繁夥,第宅壮丽,别是一区天地也。”
经宁波时,他细致描述宁波府城的结构:“棹至宁波府城,截流筑城,城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 门有铁扄,可容一船。……凡城中所过大桥,亦不止十余处,高宫巨室,夹岸联络,紫石为柱者,殆居其半,奇观胜景,不可殚录。”
至余姚,吸引他的自然风貌是“江山高大,郊野平铺,人烟稠密,景物万千”。如此这般的视觉享受延续在他的江南行程中,虽然有些城市只是匆匆而过,但对崔溥而言,似乎也是惊鸿一瞥,绍兴“阛阓之繁,人物之盛,三倍于宁波府矣”;
嘉兴“屋宇宏壮,景物繁华,亦与宁波府同”。
《京杭道里图》清·佚名 浙江省博物馆藏
青绿山水,无款。采用平立面结合的鸟瞰式画法,以蜿蜒运河为轴,描绘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沿途两岸的山水风物、城垣布置、地理风貌等。
江南印象中最深刻的,无疑是杭州与苏州:
杭即东南一都会,接屋成廊,连袵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簾歌楼,咫尺相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真所谓别作天地也。……至城北门,门外有三层重城,外门又二层,榜曰“武林之门”。……自门外可十余里间,市肆相接,亦与城中一般。行至天妃宫,宫前即德胜壩河。河边画舫绋,不可胜数。……自德胜壩至此,温州、处州、台州、严州、绍兴、宁波等浙江以南商舶俱会,樯竿如簇。
苏州古城吴会,东濒于海,控三江带五湖,沃野千里,士夫渊薮。海陆珍宝,若纱罗绫缎,金银珠玉,百工技艺,富商大贾,皆萃于此。自古天下以江南为佳丽地,而江南之中以苏杭为第一州,此城尤最。……市坊星布,江湖众流,通贯吐纳乎其中,人物奢侈,楼台联络。又如阊门、码头之间,楚商闽舶,辐辏云集。又湖山明媚,景致万状。
内容系绘浙江沿海治水防洪图,大致地理范围在仁和县和海宁一线。徐贯,字元一,淳安人。生卒年不详。明弘治年间治水名臣。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康懿。
绘钱塘江两岸山岭村落及诸大要口。东起富阳江,西至大海黄盘洋。卷后跋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七月二田炘所题。朱文印“芥舟”,白文不清。沈宗骞,清代乾嘉时人。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湖州)庠生。
《西湖全景图》明·周龙 浙江省博物馆藏
周龙,四明(今宁波)人,明代画家,擅山水。此图描绘的是西湖全景,雷峰塔仅作为一景出现在画面中,兀立在夕照山上。画幅左下角有款:“万历戊申春日写于钱唐旅次四明周龙”。下钤朱文方印。据画中题记,作于“戊申”,为万历三十六年(1608)。作品的完成距雷峰塔第二次遭火焚仅过半个世纪,而雷峰塔早已成“老衲”模样。
描绘有西湖十四景: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法相寺等,多以释道寺观为主,反映出西湖山水与宗教人文之间的密切渊源,其中如大佛寺、太虚楼等景点早已不存,赖此册以重现旧时盛况。
《耽津崔氏锦南先生漂海录》1896年刊行 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藏
崔溥的后代子孙于朝鲜高宗三十三年(1896)在康津整理并以木活字刊行的《锦南集》中的一部分。朝鲜时期《漂海录》共刊行六次,六个版本中最后一版为木活字印刷,虽然与之前的铜活字版本及木刻雕版版本相比,错字漏字较多,印刷较粗糙,但作为朝鲜时代所刊行的最后一版意义深远,并且是见证朝鲜时代的出版、印刷状况的重要资料。
策展人倪毅将崔溥江南所见所闻分为几个部分来阐释。
首先是市井风貌。崔溥对江南的观察与记录,大到城市布局、地宅建筑,小到饮食起居、穿戴用具,生动描绘了江南市井风貌。
服饰,江南人皆穿宽大黑襦袴,做以绫罗、绢绡、匹缎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缎帽、马尾帽,或以巾帕裹头,或无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纱帽,丧者白布巾,或粗布巾。或着靴,或着皮鞋、鞋、芒鞋,又有以巾子缠脚以代袜者。妇女所服皆左衽。
明代江南商贸发达,支撑商贸的一大宗即丝织业,崔溥曾记录“天下绫罗缎匹及诸宝货,皆出于苏”。崔溥见到的江南人着装多以绫罗绸缎为主。展览几个墓葬出土的服饰,都僭越了其原本的官级,这与明代中后期服饰风尚日趋奢华有关,或许正是在商贸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的。与此前相比,明中期“绮靡之服,金珠之饰”,“今贵臣大家,争为侈靡,众庶仿效,沿习成风,服食器用,踰僭凌逼,此耗财之尤者也”。
麒麟绣补松竹梅绸大袖衫 明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嘉兴博物馆藏
绸缎,交领,右衽,广袖,背有长宽各为32厘米的麒麟纹补子,并用金粉装饰,金粉已基本脱落。整件衣服以松竹梅为主要纹饰,出土时十分华丽富贵。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是夫妇合葬墓,墓主人名李湘。李湘墓是明万历年间的一座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丝织品包括绸、纱、缎、绢等,数量较多。丝织品上的纹样题材丰富,包括花卉、云鹤、凤凰、杂宝、麒麟、芭蕉仕女等图案。虽是明代后期墓葬出土,但这些丝织品题材在明代前期及中期也频繁使用。
万字曲水纹绸对襟上衣 明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嘉兴博物馆藏
圆领,直裾式袖子。两腋下15厘米处往下开衩,左右前襟上各有细带2条,应起纽扣作用。以本色暗花万字纹饰、曲水纹为主。
金丝髻 明 无锡博物院藏
金丝编就,两侧各有纵向编出的古禄钱,顶部向后收分,略呈弧形,若牛角状。正是崔溥描述的“圆而锐如牛角然”的女子首饰。
首饰,则宁波府以南,圆而长而大,其端中约华饰;以北,圆而锐如牛角然,或戴观音冠饰,以金玉照耀人目。虽白发老妪,皆垂耳环。
崔溥描述江南妇女,“皆不出门庭,或登朱楼,卷珠帘以观望耳,无行路服役于外”,因此他在江南时或许未必能见到这些精心打扮的盛妆女子,但这些历经几个世纪却光彩依旧的出土文物,正生动地展示出明代江南女人的精致。
银丝编织长方孔网纹框架,框架上覆以黑绉纱。正中一金佛像挑心,挑心之下是一溜花钿,共有十一朵梅花,花蕊内缀有珍珠。背部为錾刻云龙纹金满冠,工艺十分精美。顶部插一只蜂赶花顶簪。髻出土时下围珠子箍,两侧各插两根花头簪。这是一套簪戴完整的髻,是明代女子的盛妆。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
嘉兴博物馆藏
出土时花簪插戴,即可见明代女子“头面”的插戴方式。这幅银丝髻前面有一弯银鎏金镶宝金钿,正面一支挑心,两边一对掩鬓,另有啄针、小插三两对,上方一支顶簪,背面一支满冠,装饰主题为四季花卉。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挑心,是插戴在髻正面位置的簪钗。这件挑心以金叶锤压而成。凤昂首,展翅,细颈,上有火焰冠,尾锤 成十一朵花形,胸部圆鼓,颈部向后回伸,颈、胸、腹、翅等部分外表为鳞状毛片饰,翅羽如刀形。通体共嵌红蓝相间宝石十九颗,现余十三颗,补六颗。银质簪身,簪脚切面为扇形。
艾叶形,背面以金丝累成卷草纹样,其上用金丝累成立体牡丹,花叶参差。正面为半立体双重楼阁,每重均有栏杆。上层为歇山顶,下层为卷棚顶。上层阁内立两人,呈向下远眺态。下层六人,拱手捧笏,分三层进,两侧均饰联珠纹。簪身扁平,上錾云纹。
明嘉靖十二年(1533) 浙江省博物馆藏
铭文:直隶凤阳府寿州征收□嘉靖十二年南京马草折银伍拾两,嘉靖十四年五月日知州邓源林司吏方一林大户袁仲银匠□□
明代自洪武、永乐以来,凡京城光禄寺牺牲所、御马监及马牛羊房等所需草料,都是由民间依例解纳。长途运输,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草料容易变质。正统十四年(1449),周忱首创马草折银之法,即于通州草场设立官库,收取折银。令浙江嘉、湖二府和南直隶苏、松等地,愿纳草者纳草,愿纳银者纳银。每草一束折银三分。从该锭的铭文可以看出,此锭为嘉靖十二年(1533)南直隶凤阳府寿州征收的上解南京的马草折银银锭,极有研究价值。
陶冥器出行用具一组 明 南京博物院藏
宝应县梁庄仲兰夫妇墓,墓主人仲兰,生于明正统五年(1441),卒于弘治八年(1495),曾任弘治初期太医院院使。墓中多件陶明器。轿子和四个轿夫组成一幅完整的出行画面。崔溥在浙江多地乘轿而行,或许正是乘坐这种式样的轿子。
出土于王洛家族墓,为明代中期墓葬,出土纺织品80余件,其中丝织品居多,包括纱、绮、素绫、花绫、花缎、环编绣等多个品种,其纹饰题材繁多,包括山水纹、几何纹、花卉纹、仙鹤、玉兔、飞马、杂宝等等。
然后是文人风尚。
江南的风光让崔溥惊叹,然而作为一名朝鲜儒士,更让他感兴趣的是这里留存着的古代文人墨客遗迹。《漂海录》中并未具体讨论江南文人,仅概括而言:“江南人以读书为业,虽里闬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识文字。”对于同样是读书人的崔溥而言,这无疑是对江南文化发达的赞誉。而在他的记述中,与江南人的对话并不多,但其中却有多次关于“诗”的讨论:
十九日,到桃渚所。……其人又问曰:“你作诗否?”
初八日,在杭州。……问曰:“景泰年间,我国给事中官张宁,奉使你国,作《却金亭诗·皇华集》,你晓得否?”
十五日,过嘉兴府。……驿臣何荣以诗三绝见遗,臣亦和之。
十七日,留泊姑苏驿前,…….姑苏驿按察御史二大人姓王若宋者来驿中……又曰“你能诗否?”……臣以诗作谢。又有官人姓郑者求和约轩诗韵……
这些人虽大多是官员,却保持着文士儒风,崇尚以诗会友。尤其是崔溥在嘉兴西水驿遇到的驿丞何荣,虽然身居微官末职,却读过朝鲜文臣徐居正的《皇华集》,并与崔溥以诗唱和。在万历《嘉兴府志》中还能看到崔溥吟西水驿的诗。崔溥在健跳所遇到的举人张辅,为崔溥饯行时撰写的《送朝鲜崔校理序》被收入崇祯《宁海县志》,成为记录崔溥漂海事件的重要中文史料。
来看看明代画家沈周所绘的祝淇像,就是典型的明代江南文人形象。
祝淇像轴 明·沈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幅题:“九十封君天下稀,耳聪目瞭步如飞。间生邦国称人瑞,高隐山林与世违。灯火元宵开寿域,梅花初月照重闱。青云令子荣归早,甘旨登堂玉鲙肥。长洲沈周为梦窗祝先生寿并图。”钤朱文方印“启南”;白文方印“白石翁”。诗堂题:“鬓雪髯霜,碧瞳丹脸,刚道启期年及,经书口自授诸孙,不愧济南人物。德庆无涯,寿星方照,只假十年成百。地行若是比神仙,更有儿孙绕膝。右调鹊桥仙寄祝梦窗封君老先生。长洲文璧顿首。”钤朱文方印“徵明”“衡山”;朱文圆印“停云”。
《羲之笼鹅图轴》 明·陈洪绶 浙江省博物馆藏
题“枫溪老迟洪绶画于深柳堂”。钤白文方印“陈洪绶印”“朱文方印”“章侯”。鉴藏印“花农珍藏”。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画家、诗人。明季国子监生,明亡为清军俘获。曾入绍兴云门寺为僧。书法自成一格,奇特洒脱,还善写诗,著有《宝纶堂集》。
无论出仕入仕,追求自由,提倡风雅,崇尚闲适,成为江南文人的流行风尚。这样的情趣流淌在众多明人诗文中,也浸染在流传至今的明人生活用具中。
竹雕赤壁夜游图笔筒 明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直筒状,平面椭圆形,凹地,三矮足,筒外壁高浮雕东坡赤壁夜游图。图中山石悬崖临空高耸,古松老干横生出枝,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叶小舟缓缓驶出,苏轼一行乘兴夜游,艄公摇橹,浪溅船头。图案两侧向后渐呈浅浮雕状,运刀浑厚,层次分明,雅趣咫尺竹面。包浆熟旧,色泽古雅。
二月十三日,崔溥一行从杭州启程,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于三月二十八日抵达北京,历时44天,成为明代第一个行经运河全程的朝鲜人。
三月二十八日,崔溥一行抵达北京,受到弘治皇帝即明孝宗的接见。在北京停留25天后,四月二十四日,崔溥一行出发往辽东。五月十六日,到达广宁城。六月初四日,渡鸭绿江,抵达义州城。
一路上,他还记录下中国南北之别,读来很有意思。比如,他写道:
人心风俗:则江南和顺,或兄弟、或堂兄弟、再从兄弟有同居一屋。自吴江县以北,间有父子异居者,人皆非之。无男女老少皆踞绳床交椅以事其事。江北人心强悍,至山东以北,一家不相保,斗殴之声炮闹不绝,或多有劫盗杀人。山海关以东,其人性行尤暴焊,大有胡狄之风。
时隔148天后,崔溥一行43人终于顺利回到朝鲜。回到汉阳后,他奉朝鲜成宗之命描述中国纪行,8天之后,这份以日记体形式记录的报告完成,是为《漂海录》。崔溥从北京返回义州途中,偶遇了刚结束出使任务从朝鲜返回的董越。董越告诉他“你国人已知你生到中国”,此时的崔溥尚不知董越何许人也。而董越回到国内,亦将此次出使见闻撰成《朝鲜赋》,记述朝鲜的民情风俗。1490年,在两人匆匆一面后的第三年,《朝鲜赋》得以刊行,刊行后两年传入朝鲜,广受欢迎,至壬辰倭乱爆发前为止,该书至少印行了三次。
《朝鲜赋》 1531年 韩国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
该书对朝鲜的山川、风俗、民情、物产等方面进行记录,1490年刊行。该书刊行两年后即传入朝鲜,至壬辰倭乱爆发前为止,至少印行了三次。中宗二十六年(1531),此书又传入日本并翻译成日文。不仅是中国和朝鲜,日本也同样对《朝鲜赋》非常感兴趣。它是认识15世纪朝鲜概貌的重要资料。
符验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由明朝织造并颁发给高丽使臣的卷轴形马牌。称为“符验”的这种马牌上绣黑字,内容为向持此马牌者提供驿马以及禁止向无马牌者提供驿马等内容的“皇帝圣旨”。边框为螭龙与云纹,正中有马的图像,“制诰之宝”盖印处织有“洪武二十三年月日”,其左侧为墨书编号。丝绸表布首上端也有同样的编号,以及半个玉玺印的痕迹。这种符验本是为明朝国内使用制造的,由于高丽与明朝的外交需要,1386年亦颁发给高丽,后由于明朝的符验制度改革而一度收回,于1390年重新制作颁发,并一直沿用与大明外交终止之时,历时约二百四十年。无论高丽还是朝鲜的使节,都使用此符验经陆路到达首都。这件符验是目前所知唯一保存下来的一件,历时久远,保存状态良好。
《松下闲游图》(金堉肖像)1650年 韩国实学博物馆藏
以“大同法”而著名的金堉(1580—1658)分别于1636、1647、1650年三度出使中国。此外,又一度作为昭显世子长孙的保养官而在沈阳居住了九个月。总算起来,金堉一共四度出访中国。金堉的肖像共有三件传世,皆为中国画家所作。
《华音启蒙谚解》 1883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华音启蒙谚解》是对《华音启蒙》正文所作的谚解。据尹泰骏《序文》可知,《华音启蒙》是由当时的译官李应宪于1883年编纂刊行的中文学习教材。附录有《千字文》《百家姓》等。
粉青砂器是朝鲜时期的另一代表性瓷器。粉青砂器产自民间,胎质呈灰青色,胎上刷白色化妆土,采用镶嵌、印花、剔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从高丽王朝末期(14世纪后期)到16世纪中叶都有粉青砂器的生产制作。随着两国瓷器交流的发展,朝鲜制瓷业吸收中国磁州窑瓷器、白瓷、青花瓷及青瓷的工艺技术、造型纹样等元素,融入粉青砂器的工艺风格。在朝鲜初期,粉青砂器曾是王室的专用瓷器。朝鲜后期,王室专用白瓷,粉青砂器的使用阶层主要在官府和民间,并逐渐被白瓷取代。
崔溥“以博学壮节名一世”,其良心、道德、人格、使命感、责任心、国家意识等皆值得人思考与共鸣。而《漂海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国家最早、最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一部外国专著,史料价值一直为人所重视。
展览由中韩两国博物馆合作完成,崔溥数百年前结下的情谊,在此延续。
本文参考整合自:
倪毅:“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展览综述
朴元熇:《15世纪朝鲜漂流人崔溥所见所闻的江南》
葛振家:崔溥《漂海录》价值再探析
特此鸣谢
讲座信息
漂海闻见 —— 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展览时间:11月16日至2017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E区)
开放情况:周二至周日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