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价目表”,是对现实无奈的呐喊

“相亲价目表”,是对现实无奈的呐喊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珥尘

前些日子,因为父母明确要求子女相亲对象的外在条件,如房车、户口、薪资、学历等,并将综合指标对应一定的价格制成“相亲价目表”,分为顶配、高配、标配、低配、简配、不考虑六个层次而遭到批判。在很多人看来,父母的如此行为就是把孩子和爱情当做明码标价的商品,这世间至真至纯的感情一旦沾染上铜臭味,就好像意味着贬值。

首先广泛认同的一点是,在都市,大部分被父母安排相亲的男女一般在30岁左右。这些年轻人即使自己主动挑选伴侣,也会考虑以上因素,虽不能说是硬性指标,但足以决定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了解。

洛洛今年26岁,从前是个颜控,大概从前年开始,择偶观逐渐发生变化,包括房车、月薪、学历、专业等。当然,洛洛自身条件也不错,身材、长相、学历、收入都处于中等水平,做饭做家务是一把好手,家里没有什么负担。父母没有催她找男朋友,也没为她安排相亲,可以说她的择偶观完全来自于自己的体悟。从择偶标准的变化可以看出,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性在上升,颜值要求在下降,至于性格则始终没有固定标准。

不论是哪种认识方式,刚结识的单身男女可以迅速简单衡量对方的标准有哪些?

大概有物质条件、学历和颜值。物质条件和学历可以经过后天努力发生改变,颜值由基因决定,除了整容难以通过其它方式改变,相比较而言,对普通人来说收入和学历可塑性更强。

也许爱情至上主义者要反驳,会问是跟物质、学历结婚还是跟人结婚?那就涉及到双方的内在,比如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

当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有好感时,就会想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尽量掩饰缺点,片面呈现的性格和品德毫无疑问包含欺骗性。这一点不论是相亲还是自由恋爱都不可避免。

相亲与自由恋爱相比,只是认识方式不同、目的性更明确,但在交往行为和表现方式上的差别并不大。

对物质的要求,说到底和时间成本挂钩,一是走进婚姻的时间成本,二是向更高层次进军的时间成本。

先来谈进入婚姻的时间成本。年轻即资本,相处久了,了解够了,不合适可以重来。若到适婚年纪才开始了解一个人,揭开层层伪装看透ta的本质需要更长时间,感情破裂后的缓冲器较短,比身体更疲惫的是心灵,在工作中消耗掉大部分脑力和体力后,有几个人还有力气能够不断地敞开心扉投入全部精力去爱呢?

年轻时追寻爱情,相处久了着迷的是内在,是性格相合爱好相投;成熟后寻找家庭,一眼看去衡量的是外在,是衣食无忧生活无虑。婚姻是柴米油盐,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逐渐变为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耗着年华等待也许终不会遇到的那个人。爱情是风花雪月,而风花雪月最终也将归落于柴米油盐,相看不厌难敌家长里短,很多令人羡慕的、起点在校园的爱情长跑最终也被柴米油盐所打败。

第二点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圈子或降低进入更高圈子的时间成本。男女双方都会估算自己的身价,并据此选择相当或高于自己身价的配偶,以弥补自身在某些硬性方面的不足,如某市户口。

明也27岁,在某一线城市一家名企工作,专业好、名校毕业、硕士,年薪大概30万,可以说在未婚男青年中综合成绩较高,他也自认为如此。明也对另一半的要求同他自身的条件一样——高——长相自不必说,用他的话来说这是第一关,其次人要有趣、性格要好,再次要求女孩月薪至少一万,这条与他的收入挂钩。

明也的要求可能是众多男士的理想型,样貌、性格、收入一样不少。交易性质在他的择偶标准里体现明显,尤其是对女孩收入的要求及这项要求的依据。明也的要求可能与家境有关,他的出发点大概是想凭借自身条件保卫求学多年赢得的圈子和社会地位。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婚恋市场上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父母“明码标价”,而是在不同年龄段,男女双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阅人无数”后越发明白现实的冰冷残酷和两情相悦的极小概率,在最美好的年华没遇到真心相守的人的失望,是对现实感到无奈却只能无声呐喊,而父母想孩子过更好的生活或维持现状又有什么错呢?快速的生活节奏消磨着对爱情的渴望,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压力和生活成本巩固了对外在条件的要求。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亲价目表”,是对现实无奈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