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也是著名印象派大师梵高诞辰165周年的纪念日。
梵高被认为生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为了纪念他,及提升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国际双相障碍联盟(ISBD)、亚洲双相障碍联盟(ANBD)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IBPF)联合发起倡议,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报道,“世界双相日”是继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老年痴呆日的第三个国际性精神障碍纪念日,足显国际相关机构的重视。
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因为主流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和网络世界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多青少年患者和家长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理性认知,甚至表现为两个极端。
一种是过于悲观,甚至恐惧无比。不少患者、家属通过互联网得知双相情感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同一个级别,非常恐惧;又受到一些不全面、不客观的信息误导(这甚至来自于部分精神科医生),如“需终生服药”、“预后不良”等,更陷入极度焦虑、绝望,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往往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也不利于家长成为积极、乐观的陪护者,更不利于青少年患者的高效康复。
另一种则完全接受、并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缺乏康复动力。梵高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有报道称海明威、丘吉尔等人也是双相障碍患者,再加上受到一些不严谨信息的误导,有的青少年认为双相障碍真的是“天才病”,自己可能成为天才,还为此十分开心。
另外一部分青少年患者则误以为双相情感障碍完全是生物学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所致,自己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有的还怪罪于父母,恶化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错误的认知可导致青少年缺乏自我反省和改变的意识,缺乏治疗和康复愿望和动力。
而通过多年跨学科临床实践,尤其是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主流的精神医学具有很大片面性。
迄今为止,国内外精神医学界有共识,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明,就像我曾经比喻的那样,这就像一个暗箱,科研人员、精神科医生及社会各界的相关从业人员都像盲人摸象,众说纷纭;而患者和家属面对观点不一致的众多专家时,更是一筹莫展。
目前国内最权威精神医学临床巨著《沈渔邨精神病学》中,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章节里明确指出“病因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对其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这一章节中列举了遗传、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生物节律、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神经免疫、心理社会因素等多达11个因素,从11个角度分别呈现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身变化。
即使是一般大众,翻阅该章节时也可发现,现行精神医学更重视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却对心理社会因素(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关注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忽视;
而且,现行的精神医学就算在生物科学层面上有多个角度的解释,也未能从整体上、相对清晰地梳理并分析这些角度的相互关系。
这是典型西方医学思维的局限,把人体看作是机器,注重于身体器官微观和局部的改变,缺乏类似于中医的整体观。
今天,美国梅奥医疗中心创立的多学科诊疗(MDT)的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而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复杂多元,更是一个极需要跨学科整合、多学科诊疗的领域。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主流的精神科医生仍从“精神病学”而非“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精神医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见相关文章:“精神病”的标签什么时候才能被彻底撕下?)。所以,我们精神科医生要加强跨学科学习,不但要看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还亟需加大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研究和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
我们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已证实,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心理创伤的背后是不良的家庭、学校和互联网等环境“土壤”,其中的发展和演变就像一棵榕树的生长,越到后期越盘根错节。(后续,我们会阐述我们提出的关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榕树理论”)。
基于以上发现和理解,并结合我20多年的临床医学、麻醉学、成瘾医学、精神医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实践,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与技术不断迭代,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心理干预,如果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可以快速修复心理创伤,迅速康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我们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病因认识更加深入,发现其主要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与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所致。
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疗大量被国内、外权威精神科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青少年患者,我们证实,双相情感障碍并非不治之症,也不一定如部分精神科医生所称的“长期慢性复发性疾病”或“需终身服药”。
经过以深度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康复,甚至高效康复的。
籍着今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日,我将冲破主流精神医学的局限,从多学科诊疗的角度撰写一系列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专业文章,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一点一点地与读者分享并探讨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发现和深入思考。
目前初步确定的系列文章大纲如下,每周推送一到两篇,或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微调,欢迎读者们提出建议,也可在文章后留言写下您关心的其它问题。
当然,我的观点和理解只是一家之言,如有机会,我十分期待能与国内、国外的精神科专家、心理学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我更期盼的是,能借着多元的声音抛砖引玉,引起精神医学、心理学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患者群体和大众的积极关注,跳出主流精神医学思维的局限,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双相情感障碍,能够不断实践研发高效康复的技术!这将是广大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和家属的幸福之音!
(本文来源公号: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