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与外在进行的链接,首先必须是以一个鲜活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个体去呈现于人前,这时候,活出光芒四射的自我,便是人生的必修课。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构建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尤为重要。
一、为人生“填坑”
成长路上,我们不曾一帆风顺,所有我们掉过的坑,日后或许会重蹈覆辙。
过往的生命体验,可以拿来做个“错题本”。为了避免自己再次陷入恶性循环,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填坑”。
(一)
初中时学校推荐区三好学生,获得者可以在中考中加5分。虽然相信自己如果被提名,在同学投票上一定没有问题,但当时因为错过了时间提交申请,失去了提名的资格,最终导致中考中差3分而家里多花费5万元。
如果当时能够勇敢地向老师申请,先提名再补交材料,或许我能少失去这5万元的花费。
类似的事情在后来的成长中也再次发生过,当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依然想着:“算了,失去就失去吧!”
这是害怕被(老师)拒绝的初始基因在作祟。
(二)
和亲密的人或朋友出去玩、吃东西,总是不敢说自己想要去哪儿,不敢对身边的人提出自己的微小的诉求,而宁可自己忍受一些比较差的环境。
同样是害怕被拒绝的初始基因在作祟。
(三)
一步步在走下坡路,不敢挑战更高的层次。
第一次考研失败了,在第二次考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要求更低的学校和专业;很多交了学费的课程或技能,都在学习中因为遇到了点儿困难就没有继续,而转而去接触新的事物。
因为我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克服困难。
(四)
不太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其实这似乎不太算是坑,自己曾经超级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别人根本就没有向我提出求助,只是我及时且快速地觉察到了别人的需要,我就主动提出要帮助,但最后其实自己很吃力,被帮助的人也只是当下口头上说了句“谢谢”,但过后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现在想想,我对于自己的主动帮助却得不到回报的归因似乎不准确。其实别人之所以没有记住我的帮助,只是因为我的帮助太微不足道了,我为他们创造的价值太小了,小到可以被忽略。
如果我帮的是大忙,那么应该就不会被忘记了。
所以,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还有,自己帮忙的初衷,本身就不太正,因为我不是纯粹想帮,而是希望在某些时候,别人能够帮回我,对于这点,说明我的境界还不够,要继续修炼。
二、社群是一面放大镜
社群是一面放大镜,它会放大我们的优点,也会放大我们的缺点。
所以,首先观察到自己的优点、缺点,才能更好地利用社群,展现自己的魅力。
成长中不止一位师长、朋友,曾提醒我去思考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但是每一次再被问起的时候,我却总是回答不上来。
忘记了之前的答案,每一次都要重新去罗列。
这说明一个问题:我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长板,也并没有刻意地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对二者的忽视,让我在人群中一直处于平凡、躲在角落里的那一位,聚光灯无论如何也照耀不到我的身上。
我的长板——书面表达、对茶艺的理解、茶文化及茶史研究、敏感细腻的自我觉察、温和的性情、对他人的接纳、阅读理解力;我的短板——多向沟通、领导力、演讲才能、恒心。
三、“瓶颈”是最佳的成长点
18岁以后,逐渐遇到了很多很多的瓶颈,很少有硬着头皮去克服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是选择去逃避它。
回避问题,让这个瓶颈不存在,我避开困难,绕行,或者干脆直接放弃了这条路。
感觉有85%遇到瓶颈的情况都是选择逃避的。
我想,这也是上面说自己的短板是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的原因吧。
接下来希望自己可以迈过这道坎儿,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可以迎难而上,认定目标之后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四、互助,让你走得更远
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这个忙是有难度的,它可以证明我的价值;如果这个忙只是举手之劳,那么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样的举动能够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我希望别人能喜欢我。
当我被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会很感激,并希望,下一次如果我有机会,要帮回对方。
因而,换位思考,如果我帮了别人,别人是不是也会想着,下次如果有机会,更愿意帮助我呢?
都说人以群分,我是善良的、助人的人,自然会吸引同样的人向我靠近。
以真诚之心待人,做彼此的贵人。
一个人走,你会走得很快;一群人一起走,你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