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哲学

文章导读

阅读推荐|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哲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

又名:“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译者:渠海霞

类别:人生哲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3/1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后记

精彩摘抄+笔记

1 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Note: 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会关注过去的原因,因为那样所以如此,这样的理由说得通却会倍感无力。

2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Note:这样的观点让我有些诧异,对前半句深深疑惑,这么说童年具有塑造人格重大影响等论断就是不成立的。

3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重要的是“赋予过去什么样的价值”。

4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note:第一次了解到“自卑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它会化为动力促使人不断上进。而自卑情结则是一种负面心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随着自卑的漩涡摇摇晃晃。

5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Note:我是学生,拿考试来说,自己的不足容易在胜过他人之后被掩盖,“我是优秀的,我已经超过了那么多人。”这样危险的想法一旦产生,往往会在半路掉落,而致命弱点就是曾经被自己的沾沾自喜掩盖的那一点不足。

6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幸福。

Note:脑补的场景:“祝贺你呀!”挂了电话后,手停在半空中,笑容变得僵硬,脑海里浮现曾经耀武扬威的自己发出的挑衅“那就走着瞧,看看谁能笑到最后。”顿时深深低下了头。从未建立“伙伴”的意识,也从未视任何人为己伙伴,你把他人看作“敌人”造成了如今这般尴尬的处境。

7 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做的只有这么一点。

Note:想起那句略恶心的话:不爱了就是看见你时,心里不再泛起任何涟漪。

8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Note:“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什么话好好说。”大家脑海里想到的场景应该都大同小异吧。

9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

10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 自立   2 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1 “我有能力”的意识   2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11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因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观点。

Note:读了这段觉得好像很多不解的疑虑找到了答案,那些整夜翻来覆去的苦恼也得到些许排解。是啊,多少忧虑是自己自找的?自己又为他人平添了多少烦恼?在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奉献牺牲之前,更应该做的是做好自己范围内的事,不给他人带来麻烦。这将会减少多少人际关系的劳损和精力的消耗啊,别为此付出了该有的代价还大声宣称自己心里苦。

12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人讨厌。

13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做共同体感觉。

Note:我不方便拿水卡饭卡时想到可以借用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妈妈外出,以为丈夫和顽皮的儿子会把家弄得一团糟,回来一看竟井井有条,脸上却没有笑容。丈夫故意打翻的水壶、儿子估计乱丢的衣服、妈妈一边教训一边收拾,这就是家。对于喜欢的人很多时候和我说“麻烦你”,嘴上嫌弃心里却很开心。被需要,是多么地重要。

14 我们在寻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会去关注更小的共同体。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Note:小小的房间,大大的归属感。别钻牛角尖,抬起头还有一片天。

15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Note:稳固的关系是不会在关乎自我选择时被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关系里我仍是我,你仍是你,每个个体都有自我的自由,彼此支持,真心祝福。

16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寄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17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Note:我告诉自己几百次,别再嫌弃自己哪哪不好了,那些都是“我”的一部分,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才能有所改变。虽然还未完全说服自己,但自我接纳是人生永恒的课题。

18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Note:躲藏在话语中的自我夸耀,一种廉价的价值追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要是还克制不住那就多喝几桶山外山矿泉水。

19 是的,生活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就像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阅读推荐|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哲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阅读体会分享

一直觉得哲学这个东西很深奥,所以总是不敢接触。这本书也算给了我一份勇气,能读得懂并有所理解,就算未完全通透,但我有所获。在读《苏菲的世界》之余用它来开开脑子(什么形容)是个不错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支配着生活如何进行,或许一直苦恼自己总是处理不好某一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自我性格,都多多少少能从中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只是“懂得”和“做到”之间的差距比我预想的更大,况且还有多少是“未懂”状态。别再无奈惆怅地说“就这样生活吧”,既然不喜欢“这样”,就别假惺惺装潇洒,明明是不想努力。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感谢阅读



关于作者:廖紫含,95后天蝎座,中文专业,热爱和阅读有关的一切事物。最喜欢的一句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推荐|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