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以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杰出音乐家的心灵成长史。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于音乐世家,祖父米希尔是供职于大公爵家的音乐指挥家,他是一个乐观、活泼的人,似乎永远都能从烦恼不堪的人生中找到活着的乐趣,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写出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父亲曼希沃是一位宫廷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很高明,却对音乐创作毫无天分,对于所演奏曲子的含义,他是既不想弄明白,也无法弄明白。
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都不是很顺畅,却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家族中能够出一位真正的音乐家,既会演奏,又能作曲。尽管他们有这个想法时的出发点是世俗的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培养。
他们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刻意为之的。概括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伟大的音乐家,与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环境以及个人天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克里斯朵夫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也没有多少幸福可言。他小小的年纪就要帮助母亲照顾弟弟,时常被年幼的弟弟们折磨,还得不到母亲的体谅。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又经常酗酒,不顾家,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只好常去帮佣。有一次,小克里斯朵夫穿着别人布施的一件旧衣服去找在邻居家帮厨的母亲——他心目中的“鲁意莎太太”,遭到有钱人家邻居小孩的嘲笑、欺侮,他忍无可忍,与他们打了一架。母亲非但没有帮他出气,还叫他给邻居太太赔礼道歉、下跪。羞愤的他在仆人们的哄笑声中逃跑了。他又气又怨又伤心,回到家里大哭。父亲、母亲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恼羞成怒,又将他责打了一顿。他第一次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而父母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小小的心灵第一次遭受到了最大的人生危机。
这样的苦难和磨折还有很多:老师因为他有一个酒鬼父亲而当众羞辱他、歧视他;同学们排挤他,孩子们欺负他。父亲的自私自利不顾他们只顾自己,常常害他连饭都吃不饱,他也只好忍气吞声。邻居小伙伴的离世,未曾谋面过的哥哥的夭亡……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在磨折他的心灵,也在考验着他,丰富着他。
这些都是他音乐体验和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与养分。尤其是与祖父的情感。祖父是他童年时期最重要的陪伴者、教导者,也是最重要的玩伴。祖父带他去田野里玩,去剧院看戏。各种各样的戏:歌剧、喜歌剧、轻歌剧、舞剧、话剧、杂耍,以及一切可以上演的东西,不拘种类,不拘风格,使他不由自主地留恋音乐。音乐所引起的某些情绪深深地印在心头,让他发誓要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祖父乐观、豁达、孩子气的性格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舅父对他的影响也很深远。舅父沉稳、谦逊,他总是期盼着舅父的到来。小贩出生的舅父总是有许多平民智慧。他给克里斯朵夫讲沿街叫卖、走街串巷时的见闻,让他对平民百姓的生活多了一层了解。与这些身边重要亲人的经历和感情都在发展着他的心灵版图,使他对人生有着非同一般人的深刻理解。
如果说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真挚的心与深厚的情感,那么,艺术表现最重要的就是精湛的技艺与娴熟的表演了。
在这一方面,曼希沃功不可没。
曼希沃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大概就是督促年幼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练琴。正如曼希沃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酒鬼,害一家人受苦,害了可怜的孩子们。因为他的时常发酒疯,害得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老师歧视,被同学嘲讽,他不想去上学。为了反抗,克里斯朵夫甚至还想过要把自己勒死,人家只好把他打发回来。他的父亲强迫了他几次,也没可奈何,总不能真要见自己的儿子为此送了性命吧,也就只好由着他。
这应该算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次成功的反抗。他得偿所愿。可是这也不见得愉快,眼看父亲喝得烂醉,被他毒打,受别的孩子欺负,大人们的怜悯又多么难堪,没有人了解他,连自己的母亲在内。大家教你受委屈,没有人爱你,孤零零的,孤零零的,一个人多么渺小!就在这片沉闷的黑暗中,在一刻浓似一刻的令人窒息的夜里,像一颗明星流落在阴暗的空间,开始闪出那照耀他一生的光明:音乐,神妙的音乐!
祖父米希尔给家里买来一架旧钢琴,它就像一个魔力盒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克里斯朵夫。只要家人一转背,他便揭开琴盖捺一个键子。只有他一个人时,他便揭开钢琴,拖着一把椅子,爬在上面,肩头刚和键盘一样高了。但他总能弹出些或是沉着,或是尖锐,或是响当当,或是低低吼着的声音来。它们是他听过的田野里的钟声,飘飘荡荡;是他去过的树林里的羽虫飞舞,交错回旋;它们是他家门前拍着翅膀飞过的鸟雀,喃喃自语……这是些善良的精灵:它们笑魇迎人,脸上没有一丝皱痕;它们喜欢小克里斯朵夫,小克里斯朵夫也喜欢它们;他含着眼泪听着,一遍又一遍地把它们叫回来。那是他的朋友,亲爱的,温柔的朋友……
有一天他被父亲撞见了。克里斯朵夫吓得发抖,满以为父亲会骂他,打他。可是父亲出乎意外的没有骂,他很高兴,笑着说:“要不要我教你弹?”
怎么不要呢!他高兴极了,两人便一起坐在钢琴前面。父亲的耐性使他很奇怪,曼希沃毫不厌倦地教他把同样的功课来了一遍又一遍。
自这天起,曼希沃把孩子带去邻居家里,那边有一个室内音乐会,每星期演奏三次。曼希沃当第一小提琴手,约翰·米希尔当大提琴手,还有其他的一些钟表匠、鞋匠,他们有的弹钢琴,有的吹长笛,组成了一个交响乐队。演奏的人一页复一页,一曲复一曲的奏下去,始终是那么有耐性。克里斯朵夫则躲在钢琴后面听得物我两忘。以他一个孩子的心里,这些平庸的音乐虽然使他有种醉意,却是毫无思想,只为着钱——他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鉴赏能力了。
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克里斯朵夫不但学会了演奏,而且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音乐。并且由着自己的想像力,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尽管他只是快活的哼唱,毫无意识的流露,他所哼唱的每一个曲调都被有心的祖父给记录下来。这些就是他最早的音乐作品。
父亲开始重视他,像发现天才一样的称他为“神童”,为他张罗演出,请来公爵为他的演奏会捧场。让他有机会接触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哈斯来。哈斯来对他的喜爱与赞赏更是给了他无比的信心,让他对音乐更加热爱。
六岁那年克里斯朵夫就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可他并不快活,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一个演奏的工具,在台上供人取笑。他的父亲要他练习演奏技巧,每天三次,天天如此,以为将来更好的演出。他很不高兴,讨厌父亲的管束与摆布,他甚至在心中咒骂他的父亲为“畜生”、“小人”“野兽”。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挫伤——这是他的反抗意识的强烈体现。克里斯朵夫一直是一个具有顽强反抗精神的音乐家,这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不一样的魅力。”
“倘使儿童自认为没有能力实现心中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骄傲,他就拿这些去期望父母;而在一个失意的成人,他就拿这些去期望儿女。”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时,殊不知,儿女们也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这些本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真正地为了你的子女做过了哪些努力呢?你的方法对不对呢?你有没有坚持呢?
也许我们无法人人成为天才,但我们都有权力也有义务发展自己的天赋。在我们期盼子女成龙、成凤之前,先努力让自己成龙、成凤。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愿我们不要做那个失意的成人,少给孩子在心里咒骂我们“畜生”、“小人”、“野兽”的机会。也不要因为我们的原因让孩子在将来成为那个“失意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