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哲学课

哈佛中国哲学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重点是完善自我


如果我们做到了不断地表达善意,那么能得到什么呢?

孔子的弟子也会问他,人死后是否会因生前善待他人而得到好报。孔子的回答非常简单: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回答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该相信死后之事、它强调的是关注当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并且去发掘他人最好的一面。

孔子的重点不在于讨论个人快乐,他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完善自我。他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无为而治


假设你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感到非常疲惫,前一晚上又没有睡好, 因为要准备两份工作报告,一整天都在不停的开会,现在下午三点了,而你除了巧克力之外什么都没有吃过,接下来又有一场三周前就计划好的工作会议,当时你以为自己一定有时间的,事实上, 你还是出于自愿组织了这场会议。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可能会冲进会场,对压力巨大的生活感到烦恼, 紧张,气愤,然后你希望会议能够快点结束,参会人员将开始感受到你的压力,气愤和疲爸,而你的的感受将会带出他们自己的压力、气愤和疲惫。其他人很可能因为屋子里的气氛而对你的话表示反对,小冲突将会产生,整个会议将演变成不愉快的冲突场景,而你离开会议时的感受会比之前更加糟糕。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会议,在这种会议里,怨恨和反感的细微暗流最终会挖空一切。我们把自己和他人隔绝开来,并在别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负面感受渗透进他们的经历之中。

当老子在《道德经》中谈论在任何一种情境中谁最有影响力时,他无疑认为是那些无为的人。无为。意指看似不行动,实际上却力量非凡。还记得俄国将军吗?他们引诱着拿破仑一步步落入陷阱。那些实行无为"的人看起来没有行动,但事实上,他们正是引导方向之人。

让我们先回到那个你主动发起的会议中去。情况还是样的:你度过了非常艰难、忙乱的一天,这个会议成为诸多责任之外的又一个新任务。你急急忙忙地赶到会议室的门口,但这一次,在你进门之前,请深呼吸、停下、保持冷静。你让自己平静下来 ,减少压力,当你归于平静的时候,你就接近道了。


只有在你获得平静了之后,你才走进房间。你觉察到这间屋子和里面每个人的复杂性。你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些人十分紧张,有些人并未参与进来,有些人则十分兴奋。现在你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人达成一致,从而让这次会议富有成效。

当你坐下的时候,不要大声吼叫:好吧,现在听好了,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不,你只需要坐下,保持冷静和安静,当然,你为会议安排了议程和一系列目标。你完全清楚事情应该如何去办。但是,不要公然且强势地摆明你的位置,而是要从你的团体中引发回应。你提出一些问题,带出几个观点,接下来你可以通过寻求响应的语调、精心组织的语言以及注视大家的方式,让他们给你反馈。当其他与会者开始发言时,你用冷静、有趣、开放的方式回应他们,通过非语言的交流——微笑、皱眉、点头去鼓励或劝阻,帮助拟定计划。

当会议结束,参会者离开时可能会这么想:这场会议进行得不错。实际上,你凭借自己的行动完全扭转了会议室 内的氛围——你的行动体现了"无为"的原则。你温和而巧妙地让所有参会者彼此联结。

当你顺应"道"时,你不但能理解他人,还能够指引和改变他们、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你都能通过温和与柔韧创建出一个小世界,从而改变他人的思考方式。

真正的影响力不在于公开强悍的权力之中、而是来源于一个让人感到十分真实以至于无可置疑的世界,老子式的圣人正是如此行事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影响力的。


平正之心


不喜不怒,平正檀匈。

——《管子·内业》

《管子·内业》认为我们的经验世界是由许多分散的、通常较少产生相互作用的事物组合而成,这里包括我们之间脆弱而不完善的人际关系。它描述了一种潜在的道"、此道将万事万物联系起来,我们都应该走向这种道。世界上的种种分散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充分、产生的共鸣越多、就越是接近于"道。如果我们培养自己保持平衡的能力、我们就会接近"道。并且能加强自身的活力。我们的心性越是坚定,就越能培育并保持这种良善之气。

像我们讨论过的很多书一样,《管子.内业》自如地对宏大观念的叙述过渡到了那些可能极其平庸的琐事之上。养气的必要媒介就是那些具体而日常的事务。既然我们的各个部分——身体和心灵都是由气组成的,那么修身就有助于养心,改善情绪 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我们为改善局部状况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促使我们走向更加均衡 稳固的状态。

因此,《管子·内业》多次劝告人们应该切实 注意身体的平正,这样气才能不受损伤的自由流动。《管子·内业》也建议我们定期练习深呼吸,让平正的气息充盈胸膛,还要规律且有节制地进食,以此来保证气"能常在而不失。我们可能认为站直或是蜷缩在沙发上并没有什么要紧,也可能觉得有意识地调整呼吸或是几天不吃午饭这一类的事情都没什么大碍,平正身体其实就是在培育精神上的稳定感。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过度关心某一方面的健康状(比如,对绿色沙冰和素食十分着迷,但忽略了经常做深呼吸),我们应该清楚要保持平衡,身体上的平正能促使我们接纳更为高级的气。

很多人以暂时逃离尘世的办法来寻求宁静平正,以避免那些能够引起不良感受的各种复杂情况。因此,我们上班的间 隙有茶歇,我们去看电影,度假,疗养以此努力保持平衡,但是当我们深深沉浸于尘世之中时,也可以体会到均衡与平正,调节自身冲动的欲望,谨慎对待伴随着过度的气愤或欢乐而来的情绪起伏。


公元前4世纪的《五行》一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五种德行:仁义礼智圣,每种德行都能帮助我们提高修养,但如果我们试图只培养其中一种德行而放弃其他,这就成问题了。比如过度的讲究仁义,我们很可能在一些情况下显得过于激动和感情用事,如果过分专注于礼节,我们可能显得太过彬彬有礼 ,与人梳理,如果过于专注于知识,又会显得太过教条,如果有太多的仪式,我们又会完全以规则为导向,丧失全局眼光。


因此持续的自我修行才能让这些德行彼此相携相适,如果我们太过重视和同事之间保持距离,就应该放松下来,让自己表现的随和热情一些,我们要让各种德行紧密联系 且能灵活变化,正如他们所引起的种种情感倾向一样,只有通过不断的培养 这些流动多变的部分,我们才可能达到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远离情绪波动,让气在体内自由流转。


集中精气,有如神灵


当你不受外界风波的干扰,当你的感官已臻完善、当你的的身体健康平正,你就获得了安定之心、这会让你这个人成为精舍,即精华,精神的储藏所。

"气"在人的内心被提炼、净化、集中,让人有如神灵一般,由最高等级的"气"构成,这种精气能带来充满活力,长久永恒的生命。

尼采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感官足够敏锐,沉睡的山崖也将被感知为一片舞动的混沌。我们将直视万物的核心,清楚地认识一切。尽管尼采将"神"视为带有权力意志的单一存在,这一说法却也暗示了神灵也可以从其他地方浮现。这是一种生存和影响世界的方式:它借由清晰透明的视野和与万事万物的关联显现,借由人的魅力而非人的支配力显现。

魅力超凡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变革的能力,但他们具备这样的潜能。当潜能被开发出来时,魅力超凡之人就能够通过其能量将他人吸引过来。当我们与一个充满积极能量、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相处时,我们无疑会被他吸引,他的能量可以传染周围的人,超凡的魅力源自于精神。她活力四射,并能与周围的人形成共鸣,它精妙的气 能激发出他人最好的一面。


不过、虽然《管子·内业》几乎都在谈论教化修养,但它所说的并不是自我修养。一个人富于魅力并非因为此人有独特的迷人气质,而是因为他在培养能量,是在"养气、他富于魅力、充满活力,是因为他自身的精妙之气与周围的精妙之气相同。正是因为与周围的"气产生了共鸣,他才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事物。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养气来架构与周围人的关系网络,根据我们对周围人不同的激励方式,他们会向我们靠近、这样,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加深,倘若我们遇到一位满怀嫉妒、怨恨,焦虑或悲伤之人,我们就有能力不去回应这些负面的能量,而是唤起它们内在的更积极的能量,管子业内认为,万事万物之间这种高度活跃的关联性,就是道。


塑造自我


荀子也理解《管子·内业》对教养的强调,但是他认为 我们不应渴望成为一名与万物产生共鸣的神灵,而应该专注于凌乱庞杂的人类事务本身。


我们一直在塑造自己,塑造这个世界,我们和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人为的产物。只有自我修养才能让我们超越对自身的认知,同时保存完整的人性。一旦理解了怎样明智地进行创造,我们就可以对眼前所有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一旦我们承认自己已经塑造了周围的环境,我们就可以扮演好自身作为唯一能赋予世界框架与秩序的角色。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一样,都需要被加工、被改变、被改造得更加美好,我们已经创造了这个世界,因此,我们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中国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