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

        长文短教,尊重文本个性

                2018年保山市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竞赛观课感受(2)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2张图片
三号参赛教师


        这次课赛选取的第二篇课文是《我的叔叔于勒》。由三、四号参赛教师同课异构。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的叔叔于勒》是传统课文,莫泊桑在小说中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点。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把这两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来处理的

        大拙的理解,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的阅读体验,也要尊重阅读文本的个性。从文体到内容到情感主旨写作特点,即使是“类文”,每一篇文章都是千差万别的,“程式化”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抹杀了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同时也抹平了阅读文本的个性。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4张图片
四号参赛教师

      面对这样一篇“长文”,两位老师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来导入,三号教师选择“对金钱(贫富)的看法”,四号教师选择的导入是“对亲情的理解”

      两位教师围绕着小说“三要素”,有条不紊的从作者背景,文学常识再到梳理情节,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可谓面面俱到,教学环节中都设计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四号教师更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不错。

      四号教师在“探究”环节设计了“续写”的训练,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丰富的想像,加深了对小说“金钱与亲情”主题的理解。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5张图片
分角色朗读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6张图片
善诱

在观察了两位老师的两节阅读教学课后,我对设计教学目标和流程有一些粗浅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教学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按照重要性递升应该是“怎样教”——教什么—为谁教”,为谁教,决定了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流程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以学定教,以文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尊重文本的独特个性化特点。

        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样一篇课文来说,教学中“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面面俱不到”。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两堂课给我的共同启发,我们语文课要树立一些“意识”。

        首先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所取舍,树立“长文短教”的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内,让课堂效益最大最优化。

  第二,既然“长文短教” ,在教学设计上,就要突出“主问题”意识。

        课堂上只有40——45分钟,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重要实践活动的阅读教学,要努力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一个整块的、相对完整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所以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个“主问题”,围绕这一个主问题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具体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考虑几个“主问题”:比如从讲故事视角的变化来入手理解主题。比如从菲利普的视角、从克拉丽丝的视角、从二姐的视角,甚至是从船长的视角来叙说故事,最后引导学生比较。

    再比如从写法特点入手:

    课文的对比手法

    找对比,说对比。

    探究: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究竟想说明什么?


    还是回到“一课一得”的“老”观点——面面俱到,谨防“面面俱不到”。

    别着急,我们语文学习有好多节课要上呢!

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笔记:《我的叔叔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