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见识》有感

第一遍读完,体会到的都是一些由书中文字联想到自身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想不到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以完全概括这些感悟。希望再读时也可以有新的体会,下面就是简单记录一下这些想法。

断舍离

“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过得更好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减少和舍弃多难啊。拿我自己来说,每次在整理寝室时,看到很多塞在角落里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包装袋,第一反应是,天哪,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多袋子了。但往往最后的结果都是把它们叠整齐放好,因为总是会想这个可以做垃圾袋,那个可以回家打包用。到了期末,发现袋子是有用的,但那往往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的归属还是楼下垃圾桶。可以看出,这中间有太多的做无用功。再说选择困难症,不管是网上购物,还是点外卖,那都是一个纠结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时间流逝了,但我还是没有能做出选择,更无奈的是,可能最后的选择还是最初喜欢的那个。这也是书中所提到的西瓜与芝麻的问题。因为自己舍弃的困难,浪费掉的就是宝贵的时间,还有为了几块钱的红包,不停地看手机,为了双十一抢货,拼命熬夜。静下来好好想想,发现微信抢红包往往是小钱,但经常会为了它而放弃手头的事,双十一明明可以早点睡,但就是停不下自己刷网页的手。人不能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知道断舍离很难,这不光是嘴巴上会说,心里会想就可以做到的事,努力践行才能终见真章。

向死而生

我一直让自己逃避去思考父母终有一天会真正老去并永远离开我的事实。记得高二时的一个晚上,我哭着醒来,因为梦到了妈妈永远离开我的画面,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直到起床给她打过电话确认了才是真的安心下来。这个寒假,爸爸因为做了手术而要禁食四天,我想我只要看着他时,那么我的眉头一定是锁着的。因为他总会说:“放轻松,只是小毛病,又没有关系。”我感受到了自己是害怕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那么无力的需要人照顾服侍。我也问他:“如果将来有一天真的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希望尽力延长一点生命,还是顺其自然,坦然的面对死亡?”我的想法一直都是尽可能延长生命,因为活着才有念想,对爱人、亲人才是最好的。但他的回答的是,当然是顺其自然啊,真的到那时候,徒劳的努力还不如好好过完剩下的日子。正好这就是《见识》书中所提到的“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人终究是要化为一抔黄土,与其逃避死亡,害怕父母永远的离去,还不如“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当然也许以后我还是会选择尽力延长生命,但那是以后,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错过沟通交流的机会,不要错过与他们好好相处的时间。


读《见识》有感_第1张图片

见识——走出舒适圈

“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的见识。”以前的人缺乏见识,要是说自己是因为资源、方法和途径的匮乏,那么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现在我们比过去增加见识容易多得多,我觉得现在人见识的缺乏正是因为我们没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给自己筑起了一堵高高的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年纪大的人因为赶不上智能时代的潮流而怯懦,只会摆摆手说,我才不会用那种手机呢。很多年轻人通常满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环境和成就。他们沉浸在自己为自己打造的舒适圈中,不敢迈出一步。我这样挺好的,我才不喜欢去与人交往,我才不喜欢上台卖弄自己,我才不喜欢一个人出去走走。大部分人不是因为不喜欢吧,只是没有走出舒适圈的勇气罢了。但是没有做过不一样的事,没有去过不一样的地方,又何来的见识呢?

还有很关键的两点我认为是贯穿整本书的吧,把这个当做总结。一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吴军博士在描述时,常常会出现类似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有许多读者并不同意我的看法,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的话语。我想这就是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要是吴军博士连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哪来的《见识》?还有就是最最关键的辩证思维,举个例子,书中在第二章提到更喜欢林黛玉“作诗的性格”,但是在第五章同时也提到了“林黛玉式的困境”,过于精进,太会钻牛角尖。可见,喜欢一个人物不是喜欢他的全部。做人做事,对待问题也是这样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见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