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地址......
网站地址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51dr.cn/book/detail/27100
图书简介......
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家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作者简介......
孙皓晖,学者型作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积30年文史沉淀,历16年写作之功,为我们一朝奉献出这部洋洋500万言,共六部11卷的《大秦帝国》。
精彩点评......
最震撼的时代,最激扬的文字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因为它的内容与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未知与可能。这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人,站在21世纪的潮头,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历经十六载的案头跋涉,用尽四百三十万字的笔墨,为同代人勾勒出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既出,再没有任何一部历史小说能够达到它的高度。因为无论汉晋唐元宋明清,所述所写,皆是一朝一代的故事,只有天下大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才能提供给作者驰骋驾驭的广阔舞台与跌宕胸襟的澎湃激情,也只有那么遥远而又引人入胜的时代,才能将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想象力完美的结合,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历史人物,开辟出一片片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历史的天空,交织出一部部帝王将相辟野开疆盘整华夏的英雄史诗。在最震撼的时代,以最激扬的文字,写出最精彩绝伦的历史小说,孙浩晖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忘记了汉唐盛世下的专制,忘记了康乾盛世下的危机,和作者一起沉醉于最开放,最包容,最开明,最无情,最铁血的战国时代,一起品味【大秦帝国】带来的震撼。
秦文明,中国原生态文明之光
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上矗立起了史上第一封建专制帝国——秦帝国,倏忽15年如白驹过隙,庞大帝国以与它的历史极其不相称的短暂时间轰然倒塌于汪洋的农民起义浪潮之中,然而,它所创造和代表的秦文明与秦人精神,却绵远流长的影响着后世。当中国人被外国人称之为“汉人”或者“唐人”之时,我们需要自豪的告诉他们,汉人唐人,宁非秦人?“汉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西传,“唐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远播,而“秦人”则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根基——这根基生长于西北关中的艰苦生存环境,扎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淬火于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形成于盘整华夏专制天下的千秋伟业——从而成为不朽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文化支柱。在华丽壮美的汉唐盛世到来之前,中国原生态文明在西北关中的广阔地域生根发芽,粗糙中带着坚忍不拔,质朴中带着雄浑壮阔,虽无三晋之中原富饶,无东齐之文化滥觞,无南楚之幅员辽阔,无北燕之天子血统,但正是这坚忍不拔,这雄浑壮阔,让秦国担负起创造继承发扬中国原生态文明的重任。秦人有着春秋战国风云纵横的时代所造就的铁血大争,创新求变,自强不屈,砥砺奋进,包容天下的精神,他们海纳百川,任用能臣,变法图强,恪守法制,尚武任勇,体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所造就的中华民族强势生存与发展精神,这可是中华民族其后绵延两千年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决定性精神因素。中国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始于秦文明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商君书,华夏第一帝国之圭皋
世人皆知,春秋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与其后的魏晋南北朝与新文化运动不同,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层出不穷,但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天下一统为己任,没有国别的狭隘限制,因此朝秦暮楚,合则来不合则去成了家常便饭。诸子百家们奔走列国寻找心目中的圣主,而各国的君主们也在寻找符合自己统一大业远图的说客与政客,双方一拍即合之下,共同造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法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同于儒家爱仁,墨家爱人,道家远人的崇高政治理想,法家的学说严酷惨烈的多,却也现实的多。战国七雄数度变法,有军事方面(吴起,孙膑,赵武灵王),有政治方面(邹忌,子之),其中有三家启用法家之士进行变法:魏用李悝,所以成战国初期最强盛大国,韩用申不害,所以能以最弱之势存于三晋之中,而最全面,最有名,最深刻,最彻底,也最有成效的,当是秦孝公两度启用商鞅实施变法,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秦国的强盛,而深远影响则泽被中华文明两千年。
【商君书】,不朽的法家名著;商鞅,惨遭车裂的万古法圣。这位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法家奇才,在秦国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秦国有再造之恩。秦人血性尚乱,民风彪悍,盛行私斗,唯有商鞅的铁腕护法,将这种私斗之风导引归正,施行军功爵制,组成了彪悍无比的秦武卒;又实行法制,严明社会秩序,使秦国政局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将一个山东六国眼中的“暴秦”规整为尚武遵法的国家,绝对不啻为再造之功。然而秦孝公鼎立支持与老秦贵族坚决反对的尖锐矛盾,却最终形成了商鞅法家精神完整传承与商鞅肉体车裂肢解的悲剧性冲突。万幸的是,商君以血荐轩辕,使得【商君书】与法家精神,法家制度与法制理念,深深的烙刻在了秦此后历代君主与老秦人的内心深处,须臾不敢或忘,宁死不肯违抗,直到秦始皇时代,仍奉【商君书】为圭皋,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执政理念,延请韩非,重用李斯,忠实的执行商君所提出的重法制,行郡县,焚诗书,开秦律,统一度量衡等政策,而代秦而起的汉朝,理性的“汉承秦制”,智慧的“外儒内法”,终将商君的法家精神以时代精神包装之进而流传开去,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铁血专制抹掉了最后一丝人情味儿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繁荣与昌盛。以对中国封建史的影响而论,商鞅说第二,始皇帝不敢自居第一。
琴瑟相和,秦帝国的王与臣们
【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贯穿着两位主要的历史人物。既然以秦国为视角,那即使山东六国人才济济,也终是主角的陪衬,幸运或不行的是,真实的历史恰恰也是如此。历史不允许有假如,假如只存在与YY之中。假如庞涓与孙膑齐心协力,假如魏国能留住吴起,公孙衍,张仪,商鞅,范睢等等等等名士猛将,那么是否有可能六国归魏呢?假如赵国不是自毁长城,而重用廉颇李牧,是否能抵抗秦国虎狼之师?假如齐国不是耽于现状,而是居安思危,联手六国抵抗秦军,那么秦国统一是否还会那么顺利?山东六国,从来不乏名臣良将,然而总是缺乏明君圣主;也并非没有团结一致过,纵使苏秦挂六国相印实行合纵,但君主们依然勾心斗角,蝇营于眼前利益,而没有一个能着眼于长远大局,却常常嫉贤妒能,使得人才西流汇入秦国,当然也有忠心故主之臣,但即使是屈原韩非,若非他们的身份是王公贵族,怕多半也会成为秦国幕宾。
与六国相反的是,秦国的君王与大臣们,往往能够琴瑟相和,奏出高山流水,更耐人寻味的是双方一个是身为秦人的帝王,另一个则是来自六国的能臣。第一部【黑色裂变】的秦孝公,任用卫人商鞅,拔为左庶长,破天荒的开府为相,为秦国兴盛立不朽功勋;第二部【国命纵横】的秦惠王,憾舍弃韩人苏秦,惜未得齐人孙膑,终于揽得魏人张仪,成连横奇对,大破合纵;第三部【金戈铁马】中,秦国“好不容易”遇上一个不英明的秦武王,可死的也早,不仅没有打断秦国发展的历史,主少国疑之际还有不让须眉的宣太后主持大局,任用白起大败四大公子领衔的联军与燕赵精锐之师;更有秦昭王任魏人范睢为相,行“远交近攻”之策略,使秦国真正跻身超级大国行列;第四部【阳谋春秋】,秦庄襄王重用一代奇商卫人吕不韦,以铮铮阳谋,立不世之功业;第五部【铁血文明】的秦王嬴政,虽废“仲父”,然出求贤令,广纳六国才子,更以楚人李斯为相,奠定了大秦帝国的封建版图。战国大争之世,人才不以国家地域为险隘限制,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想山东六国,皆用自家贵族为相,排斥能人贤臣,几百年下来不知流失了多少人才,而秦国历代君主则广纳贤才,至始皇一代,朝中栋梁以丞相李斯为首大多六国之士,韩人郑国更是嬴政招贤纳才的范例。虽非一国君主,却能琴瑟相和,一是山东人才灼灼慧眼看透了六国朝政的腐败糜烂,看到了秦国的奋发图强,一是秦国君主的包容精神与统一天下的高瞻远瞩,整部【大秦帝国】,说到底体现的就是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此具有包容精神的秦国,想不灭六国也难。海纳百川,遑论天下?
秦灭六国,时也,势也,命也
在第五部【铁血文明】中,作者用了整整半部六章的笔墨描写了山东六国最后的日子,详细而独有见解的分析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着实让人眼目大开。秦灭六国,自三晋最弱的韩国始。孙浩晖的“评语”是:术治亡韩。战国法家当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则是法术势三者结合。韩国曾用申不害变法,所以盛行术治,堂堂法家大才韩非竟英雄无用武之地,终身死秦国大狱。韩秦几乎同时变法,但秦用法治韩用术治,一个正道一个邪魔外道,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这个邪魔外道竟将“劲韩”荼毒的只会用阴谋诡计,可悲,可笑。
灭韩之后是灭赵,战国后期秦赵之争一直是主旋律,长平之战更使得两国仇恨加深。论军事实力,赵国最强,比秦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战力最强的国家偏偏内乱最盛,被赵王迁与郭开这对“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的乱政搞垮,其中原因盖赵国史上从未有如秦国商鞅般的变法,“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但没有触动赵国内乱传统的根源因子,使得这个英雄辈出,唯一能在战力上与秦国一脚高下的战国豪强轰然倒下,可谓命数也。而山东诸国也因此失去了最可靠的屏障,赵国的灭亡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赵国灭亡,接踵而来是六百年老诸侯燕国的灭亡,孙浩晖的评语是“迂政乱燕”。老燕国有传统,有资历,有天子血统,作为战国最为古老的诸侯国,燕国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和想象的自尊与骄傲,而正是这种自尊与骄傲,使得耿直坚韧的老燕人自始至终的坚守周天子的“礼治”王道,然在大争之世,实力才是王道,变法才能图强,燕人迂腐的固守大而无当的所谓“王道”,逆历史潮流而不顾,虽有荆轲刺秦之豪迈,虽有蓟城坚守之惨烈,然终只能毫无悬念的败于秦军铁蹄之下,可谓势也。
三晋亡其二,只余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魏国人才济济,然大部分都西去为秦所用,“失才亡魏”切中要害。魏武侯时失吴起,魏惠王失商鞅,孙膑,乐毅(魏人),张仪(魏人),更不用说其后的范睢,尉缭等人,可谓文武人才失了个全,连我们后人读之也深感惋惜。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公元前同样如此,别人且不说,只商鞅,张仪,范睢三人,若留在魏国,足以改变魏国,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魏国孕才之能令人赞叹,失才之“能”更是令人咋舌,或许这也是中国原生文明为何没有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的原因,谁让你家人才都去“支援西部”了呢?
六去其四,只剩下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了。秦国灭掉三晋,既打通进攻齐国的广阔腹地,也打通了进攻楚国的门户。秦齐相王之后,加之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天高地远的齐国并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楚国一直与秦国龌龉不断,不攻下楚国而劳师远征齐国,必然有后顾之忧,所以楚国注定成为第五个被灭的诸侯国。关于楚国的灭亡原因,孙浩晖用了“分治”二字,云“兴楚亡楚皆自分治”。楚国分治实属无奈,一则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利于中央统一管理,二是楚国四大世族本就是勾心斗角,除非有国难当头,否则断不会一心一意,于是分治成为楚国权力政治的必然结果。秦国灭楚,楚国实实在在的抵抗了好一阵,甚至让秦国吃到了鲜有的败仗,但是“分治亡楚”的必然性不言自喻,本已无可救药的楚国回光返照一次,又如何能阻挡秦国的精锐之师呢?
山东六国,齐国被灭的最窝囊。赫赫东方大邦,拥有雄厚实力的齐国,竟然没有一场真正的战争就举国投降,端的奇怪。齐国有媲美秦赵的军事实力,有稷下学宫的不竭人才,有傲视天下的鱼盐之利,有深受孔孟智慧熏陶的百姓,怎么会不战而亡?两个字:“偏安”。齐国虽有雄兵,但因偏安之策却武备松弛,虽有人才,却因偏安之策大而无用,虽有鱼盐,却因偏安之策没有换来惊天财富,虽有百姓,但因偏安之策失却智慧之心,齐国之灭,可谓咎由自取。
秦灭六国,六国覆灭,有天时地理人和的原因,也有历史潮流大势所趋的因素,也有命数使然,不管怎么说,【大秦帝国】行文至此,战国浩浩大争之世已然落幕,那个震撼的时代随着作者的笔触转了个弯儿,中国历史在那个没有YY的时代继续前进着,雄霸六国统一天下的嬴政,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始皇帝。
最好的始皇帝,最坏的始皇帝
从第五部【铁血文明】第十一章开始,正式进入了始皇帝时代。完成了中国一统的始皇帝,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盘整华夏的壮举,这些壮举开篇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中间历经反动的复辟阴谋,以带有血色残阳般的悲剧色彩结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以往我们在史书电视上见到的形象完全不同的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历来的暴君,残酷的统治者,被作者塑造成为一位废寝忘食的执政者,一位不通男女情爱的铁血汉子,一个坚决镇压反动复辟的帝国新政忠实捍卫者,一个爱惜百姓的英明君主,一个在生命尾声错选托付之人的悲情帝王,而我们读后觉得,似乎这样的秦始皇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始皇帝,才是那个有血有肉,有统一六国之雄才伟略,受到秦国乃至天下百姓爱戴的始皇帝。而整个第六部【帝国烽烟】,看似是在写秦帝国最后的日子,实际上是在感叹始皇帝此生唯一的错误——所托非人以及若始皇帝及诸多名臣良将阳寿更长,中国历史又将是怎样一番壮阔面貌。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正式提出为始皇帝以及秦帝国“正名”,以详实的历史材料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向我们这些两千多年后的后人们揭示了“暴秦说”是何其的荒谬,让我们不由得不信,让上天再借始皇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汉盛世虽然不会出现,但一个更为强大的大秦盛世,必然傲立于中国历史。可惜七月流火,大帝陨落,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迷雾遮掩,仅凭孙浩晖一己之力,实在无法改变秦始皇在普罗大众心中由于其自小受到而形成的“暴秦暴君”扭曲形象。要怪,就怪始皇帝一手成就的封建帝制,是如此的荼毒人心,蒙蔽耳目吧!
祭秦,纵贯两千年的民族精神
读完这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不难想象为何这部作品会被投拍为电视剧并在隆重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启动仪式,这无疑代表了官方对于这部小说的认可。优秀的历史小说实在太多,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家,然而无论是二月河的“清朝皇帝系列”,熊召政的【张居正】,姚雪垠的【李自成】,唐浩明的【曾国藩】等等,都没有受到如此礼遇,却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后面几部只是在讲故事,讲历史,讲人物,而前者则是从中华原生态文明的源头讲起,从遥远的战国时代讲起,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讲起,自是比其他著作站的高,看的远。【大秦帝国】这部作品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无疑是在向社会表达着这么一个观点:秦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华“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文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知不觉的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纵贯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内在精神与文明向导,更可以成为当今社会,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有力借鉴,因为虽然时代变了,但中国人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本性不变,而这,正是秦文明以及本书带给我们的最深感受。被儒家掩埋了两千多年的光辉璀璨的秦文明,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以小说的形式再度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与其说是秦国历史的回顾与追溯,毋宁说是对秦文明的迟到许久的祭奠,当然,也是对那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大争时代的祭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