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袁崇焕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的结局,未免让人难以释怀。
晚明昏聩,大厦将倾,接连犯下大错。一错是杀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导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努尔哈赤死后,其后任继承者也和明朝死磕到底。
二错就是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1584年生人,进士出身,可见其学习成绩很好。
文官或者宦官节制武将在很多朝代都是惯例,偏偏袁崇焕舞文弄墨的同时也极度爱好军事,这也为他后来的快速升迁打下了基础。
1619年,萨尔浒大战,明军一败涂地,之后的颓势更是无法阻止。
明廷内部更是一团乱麻。
1620年,不喜欢上朝的万历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也在这一年,朱常洛吃了一粒红丸,驾崩。
1621年,16岁的朱由校继位,他是崇祯皇帝的哥哥,朱由校的爱好不是当皇帝,他爱好木匠。
于是大太监魏忠贤掌权。
就这样,明廷一波迷一样的操作。
相反,努尔哈赤在攻城略地。
辽东沈阳不保,辽东政治中心辽阳被占。紧接着,辽西重镇广宁也丢了。
明廷坐不住了,于是派袁崇焕出关,挽狂澜于即倒。出关前,他对皇帝说,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话说的太大了,也是他后来悲剧的写照。
出了山海关,袁崇焕力排众议,在距离山海关200里的地方筑重城宁远,进可收复失地,退可保山海关和京师。
这样励精图治那还得了,我们的魏公公看不下去了,直接撤了袁崇焕顶头上司孙承宗的职,派了一个和宦官集团联系紧密的童第。
1626年,努尔哈赤看到魏公公送来的辅助,忍不住了,直接率领大军进攻宁远。
宁远守将是袁崇焕。
前有满族大军,后有童第搞破坏,袁崇焕孤军守宁远。
满族擅长骑兵野战,所以袁崇焕以坚守为主,此战袁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而且袁是一个善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潮流人物。
他进口了十门红衣大炮。
努尔哈赤不幸的品尝到了这种大炮的威力,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大失败,不久后去世。
明军取得了久违的大胜!自萨尔浒之后的颓势被袁崇焕止住了!
1627年,皇太极收拾完明朝的头号马仔朝鲜,马上就率领大军向明朝发动攻击。但同样被袁崇焕击败,明朝再次取得宁锦大捷。
战后论功行赏,袁崇焕只提了一级,相比较其他军官相差甚远,袁愤而辞职回了南方老家。
多希望袁这次一辞不复返,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同样是这一年,优秀的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没有子嗣的他只得将皇位传给弟弟——崇祯皇帝朱由检。
此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十七年。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摆出大刀阔斧的架势,诛杀宦官集团,改革吏治,裁撤驿站,这又是神操作,因为李自成下岗了,明最终亡于李自成之手。
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达到了仕途的巅峰,四十多岁就担任了国防部长兼战前总指挥官,可谓圣眷正隆。
袁崇焕自然也改不了吹牛的毛病,他向崇祯皇帝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崇祯本就多疑,既然能诛杀权力滔天的宦官集团,杀你一个袁崇焕,不是小事一桩。
袁崇焕到达前线,准备和皇太极较量较量。等了两年,也看不到大规模的满族骑兵。
1629年,袁崇焕得到消息,肝胆俱裂,皇太极已经率领大军到达了京城之外。
原来皇太极的军队在蒙古向导的带领下,直接往西,在喜峰口突破了长城,在京师这次肆虐,很快就兵临城下。
袁崇焕率领前线部队,马不停蹄的赶回京城,在广渠门在与清军激战,最终杀退了敌军。
袁自认护驾有功,殊不知他的末日已经到了。
1630年,已经被下狱的袁崇焕被处以凌迟之刑,肉一片一片的被割下,老百姓争相食之,袁在一片叫好声中死去。
这一年,袁崇焕虚岁47。
袁的悲剧有诸多原因,更多的是国家和历史的进程,当然也有袁自身的原因。
1.明朝行将就木,满清生机勃勃。明廷内部争权夺利,为国家挺身而出者寥寥,相反的是,努尔哈赤死后,满清却能迅速解决储君问题,集中全力与明朝争夺天下。后天的顺治继位也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袁崇焕为国家挺身而出,最终的结果却是百姓争相吃他的肉,听来真是唏嘘。
2.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典型的用人疑,不用也疑。崇祯是历史上少有的勤奋皇帝,但是其性格实在是不像一个雄主。
3.袁崇焕个人性格问题。袁出生于商人家庭,敢打敢冲,善于提出看似不可能的计划为自己营销,说的明白点也就是吹牛。
但是在官场却不能如此。比如不经过上级请示就杀了毛文龙,你让皇帝怎么想。比如擅自派人去和皇太极“议和”,这样做有刺探虚实和拖延时间的目的,但是皇帝和同僚们却怎么想。
4.袁崇焕是头号背锅侠。皇太极率领大军都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个锅谁来背,总不能让崇祯皇帝来背吧,袁崇焕是前线总指挥官,现在敌人绕过你的眼皮底下来到了京城脚下,纵你有万般理由,该杀还是要杀。
明清易代,无数风流人物,这其中必有袁崇焕一席,袁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