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7个核心“临界知识”的清单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这篇清单给你7个核心临界知识。


关于7个核心“临界知识”的清单_第1张图片

1. 复利效应: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生活中,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复利效应。比如,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越多,排名就越靠前,粉丝就越多,这就是一种复利效应。

做公众号、人脉、投资,都是一样的,它们背后都是复利模型。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就是复利模型。

对于没有太多钱的年轻人而言,真正有复利效应的不是年化10%的收益,而是把1万元投入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升方面,带来的年华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不过1000元。


2. 概率论:生活是概率分布

生活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

我们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假如你已经找到好工作,你当然认为此前采取的策略都是正确的。你可以自信满满,向那些还没有找到好工作的人分享经验。但是我们稍微改变一下视角,拉回到你还在准备简历找工作的阶段,你能确信这次面试会百分之百成功吗?显然,你心中是不确定的。

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3. 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的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4. 进化论:拥抱变化

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

我的一个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更重要。


5.系统思考:找到关键解

系统思考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时滞, 是系统思考中非常关键的概念。系统的时滞让我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系统的关键常常被时滞带来的假象隐藏起来。

系统思考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的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谓系统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多数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层面做出反应;

少部分人能够总结出事件的规律、模式(how),从而预见未来;

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的结构-理解了系统运作的why,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


6. 二八法则

如果把人脉当作资源进行管理,二八法则就会起作用:20%的人脉给你带来80%的价值。

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我的答案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是五五分,而是二八分?甚至一个池塘里面,即使刚开始你投入大小差不多的鱼苗,最后也会出现大鱼占20%,小鱼占80%的结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只有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来看,这些神秘现象背后才有合理的答案。

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7. 安全空间:99个成功抵不过一个失败

那些偶然的、意外的小概率事件的结果,往往造成致命的结果。而安全空间,就是人类在无数次犯错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小概率事件的应对之道。

为了构建安全空间,我们可以从三个思路出发:

a。设计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b。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c。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


结语

上面讲了一些具体的临界知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只靠单独的一种临界知识解决问题,而是要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协同应用,发挥共振效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从学习本身而言,一方面是享受学习之易,另一方面是要忍受学习之难。学习之易在于获取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便捷(如罗辑思维“得到”),然而,深度的认知学习,永远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苦功夫,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7个核心“临界知识”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