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用“孩子再大也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来表达对父母之爱的赞美。可是有时候,一直把孩子当孩子也是把双刃剑,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两败俱伤。
One
朋友是一美资公司的HRM,某日亲自出动去招实习生,对,没错,是实习生。朋友的公司坐标广州开发区,跟绝大部分坐落在此地的公司一样,此公司为员工提供上下班的班车。可前来观望的学生们都觉得,开发区,太远了。
一会,来了个妈妈级的女士,一看是招在校学生的,就说:“我女儿读大三,让她去试试吧,总比她在家玩手机强。”于是这位女士留下了她女儿的联系方式。
虽然不大待见让妈妈代来招聘会的候选人,但有总比没有好。朋友想,那就将就着吧,于是打电话跟这位学生联系。学生觉得上班地点什么的都能接受。朋友想着总算把实习生给搞定了。可她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一转身,这位学生的妈妈回头来问上班地点。然后华丽丽地说:“开发区呀,太远了,还不如在家玩手机。”
朋友说:“你女儿说没有问题喔。”结果这位妈妈说:“她还小,不懂事。”然后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了。望着这位妈妈远去的背影,朋友心里说:“我去,你们俩母女天天在家玩手机去吧。”
果然,将就不见得会有好果子。
我们总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却又总是把孩子圈养在舒适圈里。我们期待孩子在成年之后能够有所作为,却又阻断孩子学习的路径。我们总以为,孩子大了,也就懂了,可孩子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懂得,而是经历过了才会成长。
Two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海交会(为海外留学人员和在华留学的海外人员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一位目测年过半百的男子在我的摊位前驻足,我正在想他到底是学校的教师还是某公司派出来寻找合作项目的员工?我还没充分打开脑洞,这位男子就指着我们“商务培训生”那个岗位描述问我一些问题。
我说:“您是有人推荐?”
“是的。”
“是哪间学校的?什么专业?”
“XXX大学的,金融专业,是我女儿。”
“她目前还在国外吗?”
“她在广州?你下午还在这里吗?我让她过来。”
“她怎么今天上午没过来呢?”我好奇又八卦。
“她还没起床。我打个电话叫她起来,一会过来,你跟她聊聊。”
我瞄了一眼手表,10:38分。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给女儿打电话,叫她起来过来参加招聘会。我无心偷听,但无奈距离太近,我还是大致听到了这位女生还赖在床上。
下午,这位女生还真的来了。我只是礼貌上收了她的简历,但直接在上面标“reject”。
一个可以在国外独自生活两年多并完成硕士学位学习的人,我想生活自理能力是有的。可为什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连来招聘会都让父亲代劳呢?
这位如此“尽责”的父亲到底是在帮孩子,还是在阻碍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的总想着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器,可一不小心就成了鲜活的拦路虎。
Three
近日来,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18岁女儿骗走父亲300万积蓄,拉黑全家”事件让不少为人父母者唏嘘不已。
单亲父亲省吃俭用积攒的钱把女儿送出来,女儿却在国外花钱挥霍无度:住高级酒店,买大量奢侈品,还逃课。因不满父亲对她挥霍无度的微词,她擅自改掉父亲银行卡的密码并把含辛茹苦抚养她成人的父亲拉黑了。
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媒体时不时就会报道说某某家长在国内辛苦打拼,累得猪狗不如,可孩子却在国外香车华衣附身,比富二代还富二代。
我们的批评孩子不懂感恩的同时也应该扣心自问,到底是谁让那么可爱的孩子长成了嗜血的白眼狼?
放眼身边,也不少这样的例子,养大了儿子养孙子。父母一边埋怨孩子不懂事、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一边继续“哺乳”早已成年的孩子。
恰恰正是这些看似最无私的爱扼杀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都说亲子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但如果我们学不会放手;如果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遇到事情的应对模式只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反正父母总会帮我们把事情摆平的。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有人负责,我们为什么要自力更生。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只有没有输赢,只有双赢,或者双输。
别用我们满腔的爱亲手把孩子送上了白眼狼的征程。别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