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萧何却能笑到最后?

说到刘邦的那些功臣,绕不开刘邦心目中的第一功臣——萧何。

刘邦一统天下,论功行赏时,给了他最高封赏。他没有像张良那般婉言谢绝,也没有像其他功臣满腹委屈,抱怨不公,而是欣然接受,该干嘛还干嘛。

都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古功臣多悲剧。位极人臣的萧何,在刘邦登上皇位后对外姓功臣猜忌加重,挥起砍刀;谋略过人的张良,无奈地装病隐退朝政;连刘邦的心腹樊哙也差点被杀了时,萧何却能让自己和家人毫发未损,寿终正寝,荣宠一生,福泽后代子孙,着实让人叹服。

世间万物,有其因果关系。萧何能如此,首先有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有长期相处,经岁月洗礼所得的信任;更是萧何谨言慎行,低调处世的结果。

如果把汉军当成一个大家庭,萧何便像这个家庭中默默付出的伟大母亲。对刘邦来说,他是可依赖的。当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溃不成军,都是萧何收兵买马,备好军粮,支援他再次出发。萧何不仅辅佐刘邦完成大业,还辅佐刘邦儿子汉惠帝,帮助刘邦除去韩信和英布等。

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帮助他。刘邦当上亭长后,萧何还是经常帮。刘邦以官吏身份到咸阳服差役,穷得路费钱都拿不出来。萧何见了,让大家筹钱,其他人只出三百,萧何就出了五百。

人与人相处是讲缘份的,有些人你不知为何,就是喜欢。有些人无论相处多久,开口跟他讲句话的欲望都没有。

萧何与刘邦属前者。

为什么会无条件帮刘邦?因他长得与众不同,有帝王之相?为他爱交朋友,讲兄弟义气?还是因为两人趣味相投,志向接近?也许萧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反正他们就一起风风雨雨走了过来。哪怕秦御史想征调萧何回秦朝为官;刘邦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退到苦寒之地巴蜀,萧何都不离不弃,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刘邦带兵打到咸阳,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宫金库,分取金帛财物,只有萧何在项羽点火烧秦宫前,急忙跑去收取秦宫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他知道这些文史资料的价值,这是多少金银财宝也无法替换的东西。就像今天的文人雅士,会把一本书看得比一个名牌手表重要得多。

这就是书生与武将的区别,这就是眼光独到与目光短浅的差异。这些文史资料,让刘邦全面了解各地军事要塞,户口多少,地方强弱,民众疾苦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包括西汉成立后,国家要制定法令法规,建立宗庙宫室,都有了可学习参考的先例。

如此看来,这些文史资料不但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重要作用,还对世代子孙,以及现在的我们也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项羽的穷追猛打,刘邦苦于没有强将可抵挡,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让韩信留了下来,并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楚汉相争中起了多重大的作用,立下多少战功,我就不在此言说了。

作为人臣,最怕的是功高盖主。当皇帝对你赏无可赏,再赏就把江山给你时,你的末日就快到了。这是多少君臣都逃不脱的命运。

对萧何,刘邦也有过猜忌。他在外南征北战的,对留守关中的萧何放心不下,不时派人去慰劳。

说得好听是慰劳,实则是疑心试探。要知道,那时候的萧何随便动一下手脚就能让刘邦吃不了兜着走。但萧何没这么做,也不屑这么做。他一心只想帮刘邦统一大业,没有夺其战果的私心杂念。

记得有次他与刘邦喝酒,醉醺醺地说自己只想做位极人臣的丞相。刘邦听了,也相信了。但每当地处劣势,信心不足时,他还是会起疑心,搞些小动作试探萧何。

萧何除了继续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还尽力想办法打消刘邦的顾虑。他先后让自家能打仗的兄弟侄儿全部到军中效力;把家产捐献出来做军需费用;最后还故意出钱圈地,用低价赊账坏自己的名声等。萧何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证明自己的忠心,让刘邦逐渐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心在前征战。

萧何是了解刘邦的。他就像刘邦肚子里的蛔虫,清楚他个性,明白他志向。为了刘邦,以及刘邦的统一大业,萧何用心良苦,费尽心思。

当然,刘邦也牢记萧何的好,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哪怕有人不满,他也拿萧何全家男儿为汉军效力为理由,把反对的声音挡了回去。

萧何自坏名声后,刘邦找他谈话,把民众的上书扔到萧何面前,生气地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萧何不慌不忙,又笑着趁机为民众请求:“陛下,长安土地少,上林苑有许多空地被废弃荒芜,不如让百姓入耕收粮,留下禾杆供禽兽食用?”

刘邦听了大怒,觉得你自己的事还没理清楚,又来……于是让人给萧何戴上刑具,关押起来。

为何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萧何却能笑到最后?_第1张图片
萧何

几天后,有位姓王的卫尉前来侍奉刘邦,在刘邦面前分析萧何此做法的原由。刘邦才转怒为喜,把萧何放了,并向萧何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萧何不但对刘邦很用心,还不会小看任何人。无论是对足智多谋的张良和陈平,还是对屠狗出身的樊哙,他都能友好相处。哪怕是对自己有意见的曹参,也能在病危时,向孝惠帝推荐为接替丞相职位的人选。

如果问萧何这辈子有对不起谁?便可能是韩信了。

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后果。萧何这是怎么了?

是的,时间会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在萧何眼里,韩信确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但后来,年轻气盛的韩信,失意时烦躁,得意时狂妄,不听汉王的指示,还跟王讲条件。他的存在威胁到了皇帝的江山社稷。

因此,当吕后让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时,他没有拒绝。萧何是韩信的恩人。韩信绝对信任萧何。也只有萧何才能让韩信毫无防备,孤身前往长乐宫。

韩信被骗到后宫,被吕后的宫女用布袋吊起,用竹签活活刺死。

一代军事奇才,在自已的眼前落得如此下场,我相信萧何的心比谁都痛。但站在他的立场,我又能理解。试想,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他又如何能让它再起纷争?让百姓再受战役之苦?

刘邦死后,年事已高的萧何,想给自己的后人购置一些房屋。但他没购置在繁华地段,而是跑到穷乡僻壤的郊区建造家园,且从不修围墙。用他的话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能学习我的俭朴,不贤能,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夺去。”

萧何为人处事的低调与坦荡,令人敬佩。这是他留给后代子孙的最好礼物。试问哪个得意张狂之人,赢得了一时,还能赢得了一世?

选择不同,结果各异。多少功臣因为皇帝的猜忌而丢了性命,灭了三族。萧何和张良都是聪明人,他们懂得进退,了解人性。

凭萧何在西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以及百姓对他的拥戴威望,刘邦理应对他极不放心。但萧何谨守相国本份,做人做事低调,才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让自己的功勋更甚,实现人生长寿、富贵、安康、好德、善终的五福。

成就刘邦的同时,萧何也成就了自己。哪怕是在他百年之后,后代出现后继无人,天子也总能帮他寻找后人,续封为侯。全朝功臣无人能比。

纵观千年历史,能功成名就,寿终正寝的功臣能有几人?萧何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为何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萧何却能笑到最后?_第2张图片
东平赠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萧何却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