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漂女青年的租房生活

一个北漂女青年的租房生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北京,也许就是一张车票的事,但是在北京生活,租房就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决定去北京后,我开始了找房、租房的生活。

在网上浏览房源,我对房租的预期不断水涨船高。去北京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大学同学吐槽刚刚拿下月租2600的房子,心里略感不妙。对房租的心理预期从一开始的1200左右,慢慢调整为1300~1700,再到后来,2000成为上限。第一次,我仿佛触摸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冷冰冰的面颊。

而曾经的北京却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2014年暑假,我在北京短暂停留过。那时我很幸运,住在公司租的环境还不错的房子里,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可这次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在北京租房。

以前,听说过关于在北京租房的种种传闻。住地下室,起早贪黑挤几个小时的公交地铁上下班,听上去悲壮而且惨烈。还有那些在京漂泊多年,却终因买不起房落不了户选择逃离北京的人,仿佛一眼就能窥见他们竖成一堵墙似的背影。

在我,虽已做好前者的心理准备,也考虑过后者的必然性,但也许真的是不想把自己逼入一个讨生活的寒酸境地,也许是我还有重新选择的余地,所以,对租房这件事,我不愿意将就。

抵达北京的那一天,细雨蒙蒙,温度骤然降低,突袭而至的凉意像秋天一样渲染着漂泊的落寞。潘家园附近的两个中介小伙子冒雨开着电动摩托带我和朋友看房子。中介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能随时整合手上的资源,按照你的要求展现给你看,通过他们,你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房子。

在逼仄的空间里,住着来自天南海北口音杂陈的几户人家,每个隔开的小房间就像一个格子,公共空间拥挤得仿佛难以呼吸,让人丝毫没有逗留的欲望。

大风把雨滴吹向我们的脸庞,而我,突然觉得自己和地上飘飞的落叶有几分神似,我们都被外在的力量所裹挟,寻找着自己的一片净土。

公用的卫生间看起来黑漆漆的,于是再也没有了看厨房的欲望,连租金都没问,我找了个理由匆忙离开。

找房子,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看到房间的木板门和锁不够结实,心理就开始犯嘀咕。但碍于两位帅小伙热心的服务,总觉得不能甩手就走,于是问了下租金,1750元/月,另外收一个月房租的中介费。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确实有些贵。

后来通过另一家中介终于把房子搞定,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开始稳定的新生活,却被中介差强人意的“售后”服务所烦扰。不过,好在一切都已成过去式,烦恼渐渐放下,生活慢慢舒展。

在北京租房,偶尔会莫名觉得人就像笼子里的鸟,在狭窄的空间里呼吸,为了生计不停奔波。但人却不像鸟那样倔强而伤感,会因为无法自由展翅飞翔而抑郁而死,相反,人是坚强而乐观的,因为能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多半是心存希望的。

来北京之前,听到一些人讲合租的趣事和糗事。可以想象,在拥挤的空间里住着几户人家,似乎重新回到了左邻右舍的时代。每天进进出出,热情地打招呼,甚至可以称为朋友,就像电视剧《欢乐颂》里描述的那种美好的合租关系一样。但事实证明,是我想太多了。

早出晚归是大家生活的常态。彼此碰面的机会并不多,言语交流的次数也几乎等于零,某一天和隔壁一个小伙子乘坐同一趟电梯回家,我按下四楼,他看了看没说话,到了,我推开大门的一瞬间,小伙子诧异地看了我一眼,但我们仍然没有交谈。

其实,这不能简单地说是陌生人之间的冷漠、缺少信任。只是太多的无效社交会让人觉得心累,有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有一定时间和情感积淀的朋友,用心去维护自己小小的社交圈,却很难走出去,煞费苦心地去取悦一个交集不多的陌生人,甚至会觉得点头之交也是多余。

我在北京漂着,你想听我的故事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北漂女青年的租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