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索性做个草寇吧!

在中文叙述的语境中,“草寇”一词代表着落魄与无奈。这个名词的背后,隐隐包含着距离正统之外越来越远的游走。在中文中,除了“逸民”是一种人生选择,“草寇”也是一种选择。与其对应的正是“修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后的失败。

在《史记》里还有关于游侠刺客列传的记录,不过进入汉代之后,地方豪强与游侠逐渐成为帝国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而且在《史记》中所展示的有关“侠”的气质,更多的只能选择居于江湖之远。庙堂之上对此深恶痛绝。由此来看,“草寇”不过是“游侠"的另一种官方定语。只不过换成“草寇”来讲,“游侠”就更为孤立和不成气候了。这种词语称谓上的置换包含了许多治理上的需要。

草寇,与“落草为寇”是一脉相承的。对于“落草为寇”这种人生的选择,施耐庵的《水浒传》应该是最优秀的集大成的著述了。在“落草为寇”的案例中最著名的当属“林冲夜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逼上梁山”和“落草为寇”所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只不过前者的理由更为充足一些。被逼无奈中剔除了自愿主动的成份,也为后续的故事做足了张本。否则如何体现“逼上梁山”之后选择“替天行道”作为主张呢?

一环扣着一环,做一个草寇也并非就能远离庙堂的视野,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这一点正如明代剧作家李开元的《宝剑记》中的唱词一般。在索性做一个草寇之前,在一个人的内心中许多做许许多多的割裂,才能顺利完成。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这是李开元在设计“林冲夜奔”中的开篇唱词,这几句唱词说的就是孤独和伤心,正如在中国戏曲中“夜奔”是最难演绎的桥段。此种伤心不仅是现实的坚硬,更多的是个人对于坚硬现实的无力抵抗。更为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坚硬的现实不是缓慢的出现的,而是突然、猛然、迅即出现的。在短时间内需要一个人做出适当的反应,而林冲在左突右挡之中没有自我毁灭,已经是配得上“英雄”这个名号了。所以林冲的“落草为寇”是以悲情主义为背景的,他的草寇之路,从一开始就让人同情。

而其他的草寇呢?就未必有林冲这样幸运了!除了杀人越货、拦路抢劫,几乎没有好词可以放在“草寇”身上。对于“草寇”本身来讲,他的命运基本上与夜空中的烟火一样。所以在金圣堂评点的《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视角的解读。时代不同,阅读同一类书籍的观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我们的理解力会比金圣叹弱,但是对于明代来讲,金圣叹更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这是他先天的优势。

如果对比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语言风格,和街头说书先生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无太大差别,参照明代小品文的精致与纤细,金圣叹的语言可以算是被打入另册的。这种语言风格或许就是金圣叹不能容于时代的缘起。正如得罪人,一般是先从话语上开始。


不如索性做个草寇吧!_第1张图片

在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时代,“草寇”还有可能是一种值得同情的人生选择,不过金圣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用不了多久,“逸民文化”就直接取代了“落草为寇”,他们还来不及说清楚草寇的无奈,就直接要承受痛失家国的后果了。

到了清一代,“落草为寇”就成了一种更大的罪过。这种转变,也是极为值得思考的。自金圣叹之后,那种应对生活艰难的活泼和有趣戛然而止了,连带着“草寇”也一并变得了无生气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如索性做个草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