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

文/阿唐胞苷

读书时,我们一定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你看不到他们复习功课,认真做题,只看到他们疯玩,但他们成绩总是很理想;还有些学生,你同样看不到他们学习,如他们所愿,成绩确实很差,可他们的理由是“这段时间我没复习”。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由于害怕失败,人们在求职面试前通宵狂饮,在期末考试或大考前疯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当自我形象和行为表现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耽搁而失败”(好借口)更让人泄气。

这说明:如果他们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他们仍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竟然成功人,那正好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形象。

这揭示了我们失败的另一种原因,即自我妨碍或叫自我设限,是指当个体面临被批评的威胁时,为了保护或提高自己的自尊而做出的一些列对自我成功不利的言辞或行动。

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_第1张图片
自我妨碍

也就是说,他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而不是自身,比如说环境不好、噪音太大、身体不适、考题太难等等。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呢?

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我身体难受”;“我昨天晚上熬得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因此,自我妨碍的原因是保护自尊和自我形象。

1.自尊与自我妨碍

要说明两者的关系,我们还要了解自尊的概念。自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妨碍行为能削弱那些威胁个体自我价值的信息,从而减少这些信息对个体自尊的影响。

无论是高自尊者,还是低自尊者,他们都喜欢通过自我妨碍来维护自身自尊。比如,为失败的痛苦提供自我保护(把失败归于没有准备,而不是归于能力低);为成功提供自我增强(没有准备就能考好,说明自己有较高能力)。所以,当每个人都有保护和维持自我价值的需要时,人们通常采取争取成功而获得自我价值,但在面临失败时,自我保护策略就会被激活以免个体的自我价值受到损害。自我妨碍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策略,通过减少努力,关注与任务无关的行为企图减少行为的成功,因此它经常与失败的结果相联系。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不努力的学生,他们有意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还有些参加工作的人,在任务刚开始时,故意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好了借口。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借口。为了不让学习成绩差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学生宁愿放弃努力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故意引起老师对他的公开批评,这种公开批评对这个学生来说有这样的含义:大家看见了吧,我真的是没有认真学习。(这时教师批评学生不学习,正中他们的圈套)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妨碍与成功恐惧有内在关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霍纳对成就动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成就动机不仅包括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还包括避免成功的动机,即成功恐惧。成功恐惧指的是,个人对其行为获得成功结果的恐惧,表现为个体以后在从事类似活动时,有可能放弃积极行为而改为消极应对行为。譬如,你工作很出色,得到领导的赏识,这说明你在工作上是成功的。但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的领导会给你安排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让你寝食难安。你可能会想,我没能力胜任、我算不上成功、我还没准备好、我不愿出风头……,这就是你的成功恐惧。因此,你在工作中不会那么出色,故意干的不好,免得领导对自己有期望,这就是在自我妨碍。

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_第2张图片
自我妨碍与自尊相关

2.自我形象与自我妨碍

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这样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致于可能让我们不惜伤害自己。例如屈从于同伴的压力而去吸烟、酗酒,甚至去吸毒。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会因为自己和同伴不一样(同伴吸烟,自己不吸烟;同伴喝酒,自己不喝酒)而自卑,担心同伴瞧不起自己,他们往往会去接受与同伴一样的行为,也是在维护自己在同伴们心中的形象。所以,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下更倾向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在私人场合下则不一定。比如,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夫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_第3张图片
故意上课不认真听,为自己成绩不好找借口

这里涉及到自我监控的问题。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表露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所以,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者他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但是,展现自己以给人留下好印象又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因为,营造一个既谦虚又有才华的好印象,需要一定的社会技巧。

3.对自我妨碍的反思

自我妨碍作为一种预先应对方式,它发生在个体感觉到挫败或者威胁时,采取保护尊重的一种暂时的有效方式。它作为实际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它与自尊、自我效能、防御性悲观、成功恐惧、学业成败归因、成就目标取向,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多方面相关。因此,对于自我妨碍应该多角度去分析。

对于个体来说,自我妨碍行为虽然能使个体当前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会增加个体的焦虑。正如对于学生,会影响到他们的努力程度和注意力的投入程度。

对于他人来讲,尽管他人没对个体的能力做出负面归因,却对这些妨碍者的印象不好,因为他们有故意欺骗的感觉。而且,当个体进行自我妨碍却成功了的话,在他人眼里,他比那些成功了却没进行自我妨碍行为的人,拥有更加突出的能力。

对于社会来讲,社会的压力、竞争和期望,经常使人们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而自我妨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我们要看到其背后的本质,不能“长期服用”。

因此,对于这个解开失败隐情的自我妨碍,我们要慎用。唯有真诚和谦逊待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维护自身的形象。抛开自我妨碍,活出真实自我

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_第4张图片
活出真实自我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文/阿唐胞苷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开失败隐情——读《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