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哲学

每个中国人,都有个桃花源梦,憧憬一片遥远的隐世之地。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中国,这样的情感诉求越来越浮现在许多人的心中,渴望摆脱城市运转系统的桎梏。

而在两百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就勇敢地放下一切物质,来到瓦尔登湖畔,用双手,开始了自己独居木屋的两年隐世生活。

《瓦尔登湖》作为一本散文体著作,融哲理性、抒情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阅读时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一定程度上与梭罗先生的人格是离不开的,梭罗先生并不向往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欢乐与享受,而是一生都在追逐那种常人望而却步的美。他主张去“勘探自己心灵的更高纬度”,去努力“寻找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

整部作品洋溢着散文化的文风,带有泥土露水气味的语言文字简朴自然,蕴含着美好和单纯的人生哲学。

绿 色 圣 经:伟 大 与 渺 小 

无论是探究作品整体内容和创作理念,还是回溯作品的诞生时代,都可以感受到《瓦尔登湖》中生态元素的强烈存在感,加上书中对生态保护等思想的宣扬,许多人都将其称为“绿色圣经”。

实际上,梭罗创作《瓦尔登湖》,不仅是受到了美国工业潮的影响,还源于对东方文化的感悟。

在当时美国著名的期刊《日晷》中,经常刊登中国和印度的文学经典。梭罗被这些文学经典激发了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他阅读大量典籍,中国儒道思想和印度佛教理念,都为他的生态理念提供了养分和理论依据。

梭罗先生也在《瓦尔登湖》中引用了不少儒家典籍,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两百年前和谐地融合于这一本还未出名的著作。

梭罗的生态主义把人与万物放到了平等的地位,而不是人类高于自然。“今天佳雨洒在我的豆子上,使我在屋里呆了一整天,这雨既不令我沮丧,也不令我忧郁,对于我可是好得很呢。”雨水会让种下的种子腐烂,看似应该懊恼,梭罗却觉得雨水浇灌了其它需要水分的植物,不再从人类得失的角度来评价自然,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方式。

在作品里,梭罗提倡简朴生活的思想贯穿始终。在瓦尔登湖畔,他只有一栋简陋的小木屋,平日用自己的双手耕地种豆、钓鱼、做面包,与禽兽飞鸟为邻,几乎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这般情景,对忙碌于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却有鼓励意义:剥离一些次要的人造物,让更加自然淳朴的物件取而代之,也许能进一步接触自然元素,让身心放松,给生活减负。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停留,实际上是选择了一块只属于自己的心灵圣地,透过它,来提醒世人演变发展途中所存在的缺陷,也表达他崇尚生命与自然、自由与独立的人生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瓦尔登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