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简介
世界日报社人文历史专栏的主笔——宇光,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激烈竞争,职位难保。他在美女记者辛西娅的帮助下,定制并打造出一个万能机器人管家——比尔。
比尔拥有超强的学习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可以根据历史上留下的任何人的资料和讯息,复原该人的思想和行为,并能以该人的身份直接回答宇光的各种提问和表达自己对各种事情的看法。
宇光和辛西娅由此洞见了历史的许多真实面目,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页页瑰丽壮美的画面。
前一章
目录
第一章:美女记者辛西娅是机器人吗?(续二)
不过,我一时还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关注辛西娅,因为我同南茜的PK大战随后就开始了。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是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要讲有创意和能将创意很好的用逻辑关系以及丰富的事例结合起来,机器人目前应该还不是人类的对手。
南茜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使用什么样的逻辑思维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正自己的不足和使自己能不断飞速成长?这些我都一无所知。我们的第一次交手是一场遭遇战。
我选了一个我做过深入研究,但又没有公开过的专题来展开。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化起源的系列话题,讨论了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这个系列一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
第一篇,《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篇,《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篇,《象形文字对中国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第四篇,《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影响》。
我的这个系列的文章,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核心的论点是:
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是“音”、“形”、“意”一体的。每一个字都是独立完整的整体。它的“形”大部分是按所表述的事物画下来的。而它的“意”又同所表述的事物有关。
比如“日”字和“月”字,就是分别按太阳和月亮的样子画下来的。而“日”“月”合起来,就是明亮的“明”。将“意”和“形”又巧妙地融入到所要表述的文字中。
比如“水”字,就是按河水的形状画的。
比如“马”字,“羊”字,“人”,“木”字。也都是按实物画下来的。
在已经产生的文字基础上,再加上贴切的创意和联接,就成了一个新的字。这个新字同原来的字有密切的联系,既生动贴切,又便于记忆。
比如“木”字下面加一横,变成“本”字。根本的“本”,表示树木的根。
比如“人”字同另外一个“人”字合起来,成了一个新的字“从”字。表示人与人的跟从关系。而“人”字和“人”字相背,就变成了“北”字。等等。
这样一种“音”、“形”、“意”一体的文字,使人的思维也变得趋向系统性和整体化。
这是中国古人形象思维最初的雏形。
中国古人的思维就是以宇宙天地一体来展开思考的。
比如易经讲的是阴阳,就是天地间的昼夜交替,四季轮转与生命的关系。
比如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讲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表述的就是一种系统的哲学思维和体系。
再比如,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对中国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象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重整体的意象而不拘泥于局部的枝节。
比如中国古老的戏剧艺术,咫尺的舞台,用演员的唱念做打四功,就形象贴切地表现清楚。
而中国古老的中医,其全部理论的基石就是以天地运行与人体运行关系为研究基础的《黄帝内经》。
以上这些内容和内涵,南茜应该不曾涉猎过,相信她也很难深入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想完成系统的、有内在逻辑的文字表述,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将创意发给她后,先将写出的第一篇——《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发在报社内部的网络平台上。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南茜贴出的文章文不对题,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更是荒腔走板,引用的内容同文章的结论逻辑关系也没有必须的关联,文章根本就不能用。
她也很有自知之明,在见了我的文章之后,自动在自己的文章上面用红颜色的笔打了一个大大的“X”。
我在《世界日报》“人文历史”专栏的首篇文章顺利发出。我同南茜交手的第一个回合,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胜出了。
我想,假如南茜真的是一个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女孩子,这会儿应该躲在被窝里哭天抹泪吧。
不过,两天以后,当我的第二篇文章《象形文字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发到网络平台时,再去看南茜发来的文章,我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