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美国大选中有关抽样调查的小故事

1936年美国正从经济大恐慌中复苏,全国仍有九百万人失业。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由民主党员罗斯福与共和党员兰登进行角逐。《文学文摘》杂志对结果进行了调查预测。他们根据当时的电话号码簿及该杂志订户俱乐部会员名单,邮寄一千万份问卷调查表,回收约240万份。工作人员获得了大量的样本,对此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根据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他们断言:在总统选举中,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即以57%:43%,领先14个百分点击败罗斯福。与之相反,一个名叫乔治·盖洛普的人,对《文学文摘》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他也组织了抽样调查,进行民意测试。他的预测与《文学文摘》截然相反,认为罗斯福必胜无疑。结果,罗斯福赢得了2770万张民众选票,兰登得到1600万张选票;罗斯福赢得了除缅因州、佛蒙特州以外48个州的民众选票,获得选举团523张选票的98%。最终,罗斯福以62%:38%压倒性地大胜兰登,这一结果使《文学文摘》销声匿迹,而盖洛普则名声大噪。
《文学文摘》和乔治·盖洛普都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文学文摘》的调查中,总体是全体选民的意愿,样本是回收的约240万份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的意愿。在这个调查过程中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在1936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相对富裕,而《文学文摘》杂志忽视了许多没有电话及不属于任何俱乐部的低收入人群。因当时政治与经济分歧严重,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罗斯福,占投票总数比例较小的富人则倾向于兰登,所以选举结果使《文学文摘》大跌面子。
《文学文摘》的教训告诉我们,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多少,又要关注样本的电表性。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抽样调查的重要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1936美国大选中有关抽样调查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