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1张图片

初次学习钢琴的时候,相信每个初学者都会被老师反复提及“手型”。

“你的手型又错了,没有拱起来,不对。”

相信大家一定对这些老师们常说的话不陌生,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过度强调手型,似乎只要手型对了才能够学好钢琴。

许多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摆好”手型上,很多学生都是摆得很好看,可一到下键的时候,手型马上坍塌,往往学习了一年半载也不见孩子的手型问题得到改善。

也有很多学生发现,就算把手型摆对了,但仍然无法缓解手腕和肩膀的僵化与酸痛。

过度强调手型就真的正确么?这种手型真的是唯一的标准么?

在Cherry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甚至被夸大成为了一种教学上的迷信。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2张图片

手型不过是外在表现形式

很多人,都把“手型”理解为手在键盘上需要摆出来的形态,其实“手型”指的是手指的触键状态。

手型不过是我们在弹奏钢琴时,内在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是否正确发力、是否正确传递力、是否正确支撑力的一种外显形式的“参考”。

当一个学生弹奏时,如果使用了不正确的用力方式,或者受到识谱问题的困扰,自然就会造成肌肉群和心态的紧张,从而影响了力的贯通与传递,显示出一种僵硬的、不自然的姿态,这就造成了“手型不对”的问题。

反之,当一个学生用力方式正确,并掌握了基本的识谱等技巧,弹奏的时候心态与肌肉都会很放松,手型自然也会舒展和正确。

手型,是一种现象,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种方法,它不应该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这是舍本逐末。

很多家长认为优秀的钢琴家们手型都很好、很漂亮,但这并不意味着依葫芦画瓢就能达到钢琴家们的演奏水平,这是因果倒置,没有弄清楚内在的原理和协调机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像的。

过分强调手型不如认真调整好学生的内在力量的运用,学习钢琴应当是方法在前,手型在后,没有好的方法,所谓“正确而标准的手型”就没有意义。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3张图片

并没有所谓的标准且唯一的手型

初次学琴的时候,有些老师会告诉学生,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手型,比如“要能握住一个鸡蛋”“把手做成小拱桥”等,即“球状手型”,但是随着后期的学琴,这个标准其实会被慢慢打破。

当我们的琴谱中遇到跨度较大的和弦/音程时,例如八度时,显然是无法保持着“球状手型”的;

当我们开始学黑键时,也会发现,保持“球状手型”是没有办法在黑键上快速移动的,而我们在黑键上更多的是运用“贴键弹法”;

当我们弹不同时期的作品时,也会需要用到不同的触键技巧,同一首乐曲中不同的音乐色彩表达,也会同时出现指尖触键和指肚触键。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4张图片
不同音乐家的作品需要不同的表现方式

因此,“球状手型”只不过是键盘弹奏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基本手型,在我们弹奏大多数古典乐派及之前的作品时,包括音阶的跑动时,都是属于最容易发力的一种方式,但他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视频中钢琴家的手型与触键并不符合所谓的“正确手型”。

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对于手型的建议是:“手和手指处于自由和舒适的状态。”

苏联钢琴家伊贡诺夫指出:“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说得通,只要是这种姿势合适,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主要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

换句话来说,“正确的声音,正确的用力方式,就可以说是正确的手型。”

就如同我们幼时学习写字一样,必须先学习楷书,再学习隶书、行书、草书等,甚至可以自创字体,但不代表楷书才是字体唯一正确的评判标准。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5张图片
上黑键时的贴键弹法,来自中国钢琴家王羽佳的演奏视频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6张图片
抒情乐章音色的表达,来自钢琴家齐默尔曼的演奏视频

现代钢琴教学的普遍误区

“球状手型”最早其实是来源于羽管键琴的演奏技巧,羽管键琴不同于现代钢琴,其琴键轻且浅,无需很强的触键力度,一般都是手指发力,而“球状手型”有利于羽管键琴触键干净、均匀,用羽管键琴的技巧直接照搬来演奏现代钢琴肯定是有问题的。

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只知道这个手型,知其表不知其里,盲目的要求学生只能用这个手型,这是十分错误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乱象?

随着钢琴教学门槛的降低,各种不需资质就能开的音乐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很多来自琴行和培训机构的老师自身都是半路出家,从“速成钢琴”开始学起,并非从小接受学院派的系统古典教学,甚至很多所谓的钢琴老师都不是音乐专业,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够,对钢琴教学并没有透彻的理解。

而手型,似乎成为了唯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标准。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7张图片

学生弹得放不放松、音色处理是否正确、和声层次是否清晰等,都没有一个看得见的量化的标准,而手型圆不圆、关节凸不凸、手指站得直不直,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让不懂行的家长去理解和监督的。

既然现在所有的老师包括家长都只认“球状手型”,那么随大流才是最安全的,否则你就有可能会被家长认为是不称职的老师,是没有教学本事的老师。

为了自己试课率的把握,为了获得家长的认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看起来更有成效,过度强调手型,变成了一个最有成效的“套路”,这些都是大家不愿明说但非常普遍的原因。

因此,在现代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关注“手”多于关注“音”,无论书上教什么,要求什么,无论是什么时期和流派的曲子,都一律按照“球状手型”来,并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基础的技巧,孜孜不倦日复一日地把“标准手型”概念教给家长。

如此,手型已经成为了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在许多琴童家长和初学者中广泛传播,包括Cherry在内的许多古典学院派老师都在积极努力地纠正这种观念。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8张图片

而另一些“速成钢琴体验”中完全不在乎学生手型,只要按对音就算完成钢琴演奏的方式,则是更加错误的,不在本篇的探讨范围。

但我知道,随着钢琴教学市场的乱象增长,这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_第9张图片
Cherry聊音乐:每天分享原创教学心得与音乐感悟,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型,现代钢琴教学中的一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