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成就!

知识清单:
| 今日关键词
speculate [ˈspekjuleɪt ]:投机。投机者、投机分子就是speculator ,投资和投机仅仅是一字之差,在英语里,投资叫invest 。美国的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从speculate (投机)开始的。
| 意想不到的成就
今天我们讲《万古》网站的一篇文章《意想不到的成就》,An unlikely triumph 。这篇文章说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怎么崛起的。作者大卫·拉巴里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还曾经担任过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副主席,这篇文章是他今年出版的新书《完美的乱局:美国高等教育意想不到的崛起》的摘要。
如今,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里,有52所来自于美国大学,排名前20的大学里,美国更是占了16所。21世纪,有一半的诺贝尔奖都颁给了美国的研究机构。但如果时间倒回150年,19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那就是个笑话。欧洲人都嘲笑美国人,“就你们那些学校,也好意思叫大学?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还总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别说学术成果了,连生存下去都困难”。
谁都不会想到一个世纪以后,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的高等教育就一骑绝尘,成为了让全世界其他国家都羡慕,挑大拇指的榜样。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 为搞房地产建大学
文章里说,美国的高等教育一开始就跟欧洲的模式完全不同,欧洲的Oxbridge model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牛津、剑桥模式,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主要是由政府和教会出资并且主导的,其实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这个模式。但美国在一开始搞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地的价值。
建国初期的美国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比想买土地的人多多了,怎么才能把自己手上的土地卖个好价钱,始终是让投机者们speculators 很头疼的问题,甚至就连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都一直试图把手里的5万英亩土地卖个好价钱,但却始终都没成功。
到了19世纪,投机分子想出了个好主意,就是给土地增加文化价值。他们把自己手里的一部分土地捐出来建大学,然后大学周围的土地不就升值了吗?其实直到现在房产开发商还在用这招。比如,建个高尔夫球场,然后坐等周围的土地和房价升值。后来,这种模式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的美国的大学如雨后春笋一样被建立起来,到了1880年的时候,光是美国俄亥俄一个州,就建了37所大学,当时整个法国一共才有16所大学。
大学建了,总得有人来吧,当时的美国没那么多人,所以大量的学校都是教会学校。宗教办学在当时的美国是有明显优势的,首先,生源稳定,虽然来上学的人不多,但至少教派的信徒总还是有的。其次,师资问题也跟着解决了,那时候的大学老师基本都是牧师,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为了信仰,要的工资也不高,教会还时不时给点拨款救济一下,至少能让这个大学活下来。
虽然这些大学后来渐渐褪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这样的起点,给美国的高等教育留下了非常独特的烙印,形成了一直遗留到今天的历史特色。
| 历史造就的特色
聊起美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会说到很多有特色的地方,比如大学位置偏远、学费高、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校友网络能量大、学校筹款能力强、录取学生宽进严出等等。其实这都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系。
比如,为什么美国大学都建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因为城里土地贵,一开始造大学就是为了能够带动周围的土地增值,当然是哪儿地皮便宜建在哪儿了。
再比如,为什么美国的私立教育比公立教育质量高?因为从一开始,美国的高等教育就不是政府主导的,当时美国各州政府没空搭理这么多学校,这就给了各个大学极大的自主权,但是也让它们面临非常残酷的竞争,因为生源实在太少了,又没有政府拨款养活,所以为了活下去,美国的大学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化运作的。
大学校长就像是一个公司的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学校能生存下去,这就造就了美国大学特别注重教授实用性知识,除了个别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专注于为上层阶级培养领袖和接班人,大部分美国大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是瞄准中产阶级的,因为没有政府拨款,资金就要靠学生的学费和社会捐献。教的东西不实用,学生就不来。
在这样残酷的市场淘汰过程里,凡是活下来的大学,都有两把刷子。这也造成了美国高等教育收费高的特点,因为本来就不是面向穷人阶级的。
因为市场化程度高,美国大学也就特别在意校友网络的建立,美国大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体验,因为学生是消费者,读完了书体验好,就会推荐别人,还可以在未来送自己的孩子继续来这里读书。
后来,政府也开始拨款建公立大学了,但这些公立大学实际效果远不如那些参与竞争,并在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的大学。而且,斯坦福的经济学家卡罗琳·霍克斯比曾经通过研究发现:政府每给大学增加1%的拨款,这所大学的学术排名就要下降3位,但大学每从市场竞争中多挣到1%的捐款,学术排名反而会上升6位。所以现在美国大学特别擅长的找钱的本事,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磨练出来的。
此外,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其实准确地说,美国大学作为商业机构,已经把教育做成了商品,肯定欢迎消费者啊,但大学只负责提供优质的产品,包教,不负责包会,能不能毕业就不管了。
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主导的商业行为,等到19世纪末,大量的移民开始涌入美国,生源越来越多,就相当于消费者越来越多,美国高等教育的资金和学术水平都上来了,终于在20世纪中期,开始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逐步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既然知道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们能不能也模仿一下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 无法复制的模式
作者拉巴里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完全不是规划出来的产物,也没什么系统,更没法模仿。
美国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和历史因素,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跟美国这个国家一样,都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而不是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
一开始,它们面临的都是不利因素,政府不管、没生源、学术水平低,甚至创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土地增值,都不是为了教育,但是一手烂牌不要紧,美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凭借着一条“高度的市场化”胜出。哪怕是被逼的,但通过不断地洗牌,优胜劣汰,野蛮生长,最后居然就长成了一朵奇葩!
就像文章里说的,美国大学的成功,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像是自下而上冒出来的气泡。缺少政府的帮助逼得美国大学长成了一个精简、适应力强、自治度高、对消费者需求敏感、能自我存活并且完全把权力下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