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日课》高频切换工作法

到底要不要在工作中来回切换任务?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三个研究者,Jackson G. Lu,Modupe Akinola,和Malia Mason针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且发表了论文。

先说结论:

为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应该跟传统的“时间管理”反其道而行之,增加打扰和休息。这个研究的令人吃惊之处在于,打扰的频率越高、打扰的方法越被动,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反而越大

刚听到这个研究结果的时候,我跟万Sir的反应类似 —— 大跌眼镜。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一直强调的专注,不能一心两用,难道一直都是不对的?难道小时候一直被说坐不住,都是被冤枉了,其实我的潜意识是要提高创造性思维(捂嘴笑)?

这个新发现有点太颠覆,我把研究人员做的实验转过来,压压惊。。

精要

实验一

第一个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受试者是美国某大学的学生和校友,他们的任务是做两道英文文字题。题目本身不算难,但就算英语是你的母语,你也需要费一番功夫才能想到答案。

题目是这样的,给你三个词:way、mission、let,然后问你能不能再想到一个词,跟这三个词分别连接,都能组成新词。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sub”,跟前面三个词组成 subway、submission 和 sublet。就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实验者用这样的题来考察受试者的创造性思维。

像这样的题,一共有两道。每个受试者有4分钟时间来做这两道题目。所有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被指定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

第一组是“连续切换”。受试者必须轮番思考这两道题。做第一题,考虑30秒,时间一到马上去想第二题,再过30秒又回到第一题,如此反复地在这两道题之间跳来跳去。

第二组是“任意切换”。在4分钟的时间内,受试者可以随意在两道题中切换,愿意怎么分配时间,来回考虑都可以。

第三组是“中间切换”,在4分钟里,前两分钟考虑第一题,后两分钟考虑第二题。

那你猜哪种方法好呢?按常理来说,第二组方法,任意切换应该是最好的。正好有思路的时候不会被打断,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换另一道题做。其实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把会做的题目都先完成,不会做的慢慢做。从来没有一个考试,这个题给你30秒钟,30秒后马上去想另一道题,另一道题30秒没想出来再倒回去想第一道题。所有考试都是给个总时间,你自己任意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题目。

但是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第一组,连续切换组,有51.4%的人把两道题都做出来了;第二组,任意切换组,只有12.5%的人两道题都做出来了。第三组,中间切换组,是14.3%有两道题都做出来了。也就是说,以30秒为一个单位时间连续切换组的成绩,大大超过另外两组的成绩。

实验二

另外一个实验是在网上招募了一批受试者进行的,也是做两道题,总共8分钟。第一题是列举砖头的各种用处,第二题是列举牙签的各种用处。实验也是分三组,第一组连续切换,写一个砖头的用处,再写一个牙签的用处,反复来回;第二组任意切换,你可以随时在砖头和牙签之间跳来跳去;第三组中间切换,前4分钟想砖头的用处,后4分钟想牙签的用处。

第二个实验的结果跟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很相似,也是连续切换组的成绩最好。

万Sir总结了这两个实验的特点。

特点一:利用另一项脑力工作来换脑子

这两个实验跟普通的发散性思维,换脑子、放松一下,不一样,它是在两项同样难度的工作之间来回切换,不是利用休息时间换脑子,而是强制利用工作来换脑子

特点二:强制打断是避免低效思考的状态

另一个特点是,转换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它并不是在第一个问题已经没思路了才让你换第二个问题,而是强迫你换第二个问题。砖头和牙签的实验也是,这边想出一个,马上想另外一个。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这种强制切换的方法有效,是因为人脑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进入一个不经意的低效状态 —— 实际上你已经没有新想法了,是在原地打转,但是你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原地打转。你意识不到你的灵感已经枯竭了。这个时候如果来个强制打断,先让他去干个件别的事儿,稍后再转回来,才能换一个新角度考虑问题。

心得

使用这种高频切换工作法要很警惕,只有在两项工作都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而且使用的时候,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制定切换频率 —— 频率的高低,应该在开始15分钟的时候测试,并根据切换效果量力而行。使用场景:头脑风暴,解答几道难题。

对于一项需要集中思维的项目,最好还是根据25分钟,甚至55分钟的番茄时钟来进行专注思考,进入心流的忘我状态。比如,写作和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英日课》高频切换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