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

我们生于太平时代,但忘战必亡;我们都是平凡一辈,却追忆荣光。

看过朝代兴替,读过军事成败。历史典故顺手拈来,战史风云如数家珍。但其中军事奥妙,真正读懂读透了吗?要从历史中还原军事,很难。因为史官大都不是军事家。他们写出的战史,给人感觉就像:一次突袭,成就了一场战役;一次设伏,全歼了一批人马……

笔者曾解析过孙子兵法,在宏观战略上总结出了孙子的理论框架(见文后推荐)。这一篇,要从真正实用的追击战术入手,诠析战事。任何军事追击,都有三个核心决策点:是否追、追到哪,如何追?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1张图片
忘战必亡

军事情境:

两军交战,敌军撤退。

一、作战决策:是否追击?

一次成功的追击,能猛烈打击敌军,收获战利品。利益诱惑非常大。但在发起追击之前,首先得冷静判断,是否追?

1、军事案例:张绣两追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三国志·贾诩传》)

2、军事分析:是否追在于敌情判断

敌军究竟是溃败撤退,还是佯装撤退?前者务必猛烈追击,后者切勿贸然追击。军事统帅要判断:1、撤退动机是什么?是交战失败撤退,粮草不足撤退,还是战略转移撤退;2、撤退阵容怎样?是井然有序,还是慌乱失神。

如上案例中,贾诩看清了曹操撤退的动机: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料定曹操撤退一定是有准备有防范。对张绣而言还算幸运的,因为曹操毕竟是真退了。长平之战中,如果赵括知道白起军团是佯退设伏,一百个胆子也不会一路追击。正因为此,撤退一方,同样可以伪装让对方不敢轻易追击。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战五丈原 。诸葛不幸去世。蜀军撤退时,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装作要反击的样子。司马懿没敢追。如果司马懿看透其中奥义,扰乱蜀军士气,猛追到底,蜀军很可能溃败。当司马懿他观察蜀军营垒时,发现地上军事图书,才恍然大悟,诸葛亮一定死了。活着的军事家,怎么会把这些遗弃呢!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晋书·帝纪一》

3、总结

基于如上分析,如果敌军佯退,坚决不入套;如果敌军有序撤退,且有很强反击力,酌情追击。但很多时候,这两者界限很模糊,难以判断是有意还是无意,真退还是假退。这时候可以小部队追击探查;甚至谨慎不追,不求大胜,但求不败(如上文司马懿案例)。如果敌军撤退意图很明显,那我方必须立刻发起彻底的追击,以求战果最大化!

追击决策一旦达成,也就迎来了第二个决策点。

二、目标决策:追击到哪?

《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中,有写道:过去成功的追击战例非常少。这充分说明实施追击的困难性。 为什么说成功的追击很少呢?且看军事奇才李靖的案例。

1、军事案例:李靖灭吐谷浑

贞观八点,吐谷浑可汗伏允侵犯大唐,唐太宗初派大将军段志玄前往,作战不利。于是有李靖再出山(此时他已64岁高龄)。来吧来吧,让吐谷浑小儿看看中华超一流军事家的厉害!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主要是四路大军,如图所示。大军以吐谷浑国都伏俟城为最终目标。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狡诈的吐谷浑伏允可汗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此时的李靖,要不要继续追?!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2张图片
李靖灭吐谷浑

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追击时分兵钳制)。

李靖亲自率领的北路军,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今属青海)击败吐谷浑军;李靖追到国都伏俟城的时候,伏允弃国都而走。依然是坚壁清野,烧毁野草,断绝唐军马粮。退保大非川,准备入碛(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此时李靖果断决定,持续西追到底,以且末为最终目标。而后,吐谷浑天柱国在赤海发起反击,薛万均带领先头部队,遭到围困,薛万均失马步斗,所幸援兵来到,险些战死(退却时的局部反击)。而后唐军继续挺入西部,碛中缺水,将士刺马饮血解渴。伏允在逃亡中,最终被被部下所杀。

2、军事分析:追到哪?追到死!

李靖的追击目标是什么?是都城吗,不是。伏允逃跑后,唐军的目标是碛中且末城。且末城是目标吗?也不是。李靖的目标是伏允。首领不死,穷追不止!在众多的追击案例中,要确立这一点,远比想象得艰难。

追击难,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外阻力。

军队苦追疲惫,将士身心俱疲,敌军持续的坚壁清野,大纵深撤退。要克服内外压力,极其艰难。这一点,敌后总指挥李世民,一定深有体会。在柏壁之战追击宋金刚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会展露无遗!

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资治通鉴》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3张图片
李世民灭宋金刚、刘武周

竭忠徇国,岂顾身乎!多么阵容发聩啊!从地图上看来,刘弘基之流,眼光仅在柏壁、霍邑之间。李世民的追击目标是北复太原,彻底击灭刘武周。宋金刚、刘武周经历此战,逃往北方,后被突厥所杀。

如上案例告诉我们,一流统帅要果断刚毅,克服万难痛追到底!

是吗?显然也不是。追击第二点,在于不能逾越进攻顶点。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4张图片
追击不能逾越进攻顶点

什么是进攻顶点?是指攻者因战线扩大,补给线延长、物资缺乏等,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超过了这一顶点,敌方发起反攻,将很可能转败为胜。如上案例中,李靖和李世民,纵然疲惫无力,尚且没有逾越这一顶点。这个点在哪,完全视情况而定。甚至军事天才也不能全然把握。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失败,就是如此。

3、总结

如上文所述,追击的一般目标是趁势剿灭敌军、获取战利品。杀敌永远是比攻城略地更为功用的军事目的。如果是首领逃亡,那擒贼擒王,彻底追杀将是最高目标(尤其在和游牧民族对战中)。这个过程中,追击要克服极大的内外阻力,将帅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对外应对可能的反击、环境的困境等等。但这一切努力,都得在进攻顶点达到之前。一旦逾越进攻顶点,深入后方,粮草不济,将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三、战术决策:该如何追击?

1、追击战术略谈

怎样的追击战术,算是合格的?里面学问很多,例举如下四点。

一是锐角追击。以尖锐的追击角度,冲击退却敌军。这里面具体又会有两种情况。如果敌军尚有战斗意志,有整齐的行军队列,在牵制敌军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大力度挥击;如果敌军呈溃散状,那一两次猛击完全可以被敌方回避。这时候应该在不断的穿插、包围中歼灭敌军。二是推向死路,提前预知敌军的退却路线,钳制敌军,不要让对方溃散入丛林山谷,尽可能推向河边等绝境。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5张图片
追击战术

三是分兵钳制。要做到推向死路,一路军队往往是不够的。在上文案例中,李靖在追击伏允的时候,划分两路追击,就像希望达到钳制夹击的效果。四是前后截击。要做到这点,很有难度。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和机动力,在敌军撤退点,提前设兵堵截。这一点,在唐灭东突厥时,李靖、李世勣绝代双雄,上演了这么一幕。李靖近破铁山,李世勣则在碛地堵住归路。突厥进退失据,只好投降。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6张图片
双雄围追东突厥

2、追击原则:紧迫跟随,防范反击

追击时,除了要考虑追击顶点,还必须时刻防范可能的敌方反击。

血战磨盘山:清军统帅吴三桂,一路南下穷追南明军。李定国利用磨盘山天险,组织了一次反击。他设栅数重,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民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每一道埋伏,设伏兵2000,约定在清军过了山顶,进入三伏后,发号炮为令,三伏并发,首尾横击。三道伏兵设于前,大营则屯于山后四十里橄榄坡,。大约在清军进入第二伏击线时,叛徒卢桂生告密,李定国功败垂成。这一战,清军损失过万,南明也损失惨痛。

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_第7张图片
李定国: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站在吴三桂角度,磨盘山一战是极大的军事失误。原本势如破竹的追击,遇到了有组织的战术反抗。同样的反抗,在上面李靖、李世民的案例中也有。李靖先锋薛万均被天柱王围困;宋金刚结阵反击李世民。

总之,对追击一方而言,务必死死咬住敌军,不给喘息休整的时机,谨防任何有预谋的反击!

四、战术与破术:退却抵抗

凡有战术,必有破术。战争的胜利,从来不在于战术原理优于敌军,因为原理对抗是没有胜负的。有围追术,就要逃逸术;有猛烈急追,就有佯败伏击。

站在追击一方,我们分析了追击的三大决策要点,是否追,追到哪,如何追?

抛开主动的佯退。撤退一方,又改如何反制约,反压制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1、是受伤的老虎,还是落水狗

是虎是狗,取决于敌我双方实力差异。实力尚可一拼,可以且战且退,让敌军不敢也不能发起强追。退却时军队士气尤为重要,百万雄师一旦被夺气,淝水之战前秦的大溃败,就再所难免。

如果己方实力已无法有力反击,寻找合适的战略退却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撤退到自己的大后方。这时务必保证撤退路线,不被敌军切断堵截。

撤退过程中,军事领袖要善于保持士气和作战斗志,寻找机会,发起局部反击。进一步而言,可以让小部分人马,扼险死守,阻拦追兵,给大部队撤退的时间。

如果实在不幸,被敌军预料到撤退路线,前后夹击,甚至围剿。那么可以多路突围,迷惑敌军。只要主帅不死,来日且长。

2、其上保身,其次保气,其下保军

在撤退过程中,主帅首要保住的是自己性命。(对于仁德之主而言,如刘备,或许是其上保民吧)持续的追击,主帅不仅有可能被敌军追杀,还有可能被自己部下所杀,如亚历山大追击的大流士,李靖追击的伏允,都被部下杀。这一点,刘邦屡屡逃脱,深得要义。留得性命在,来日东山再起!

其次要保住的是军队的士气,军队的心理,是群氓的心理。可以极端振奋,也容易极端崩溃。在穷追下,发起有预谋有组织的反击,需要极大的军事才华。

最后保住是,才是军队本身。但只要旗帜不倒,兵马都会有的。这一点,李自成曾经做得很好。遭遇明军围剿,分头突围,只身逃入深山。几年后,高举义旗,一举攻破京城。但他又做得不好。被清军追击,失魂落魄,在九宫山被乡兵误杀……

读罢史书,总结有如上奥义。当我们再翻起历史,读到战事时,或许能比史官多一丝思考。

结语:

以上是关于追击、撤退的军事总结。有人问我说:和平年代,研究历史战争有什么功用价值?能加薪吗,能升职吗?我默然不语。

身如浮萍,沧海一粟。只在人海茫茫里,不时追忆起先贤『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缭乱心境,大抵此般。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