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美)柯维
出 版 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 S B N : 9787500649038
七大习惯犹如一个系统,这是对人生建设的指南。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1.1 什么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责任感,从构词法上来说就是能够回应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1.2 关注圈与影响圈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这些可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意理会的事物。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的日益缩小。
1.3 如何面对错误与失败?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的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的后果。所以说,我们在享有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人的一生中,错误的选择常常发生,其后果让人悔不当初,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想像着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必会另作他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二件事情。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那是人力无法企及的范畴,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必然后果。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我们对任何错误的回应都会影响到下一刻发生的事件,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认并加以改正,避免殃及后来,而且我们的力量也会由此得到恢复。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2.1 对于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
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如果说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就是“第一次创造”。
2.2 “以终为始”的原则基础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明白了两次创造的道理,把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影响圈就会日益扩大,反之就会日益缩小。“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就是自我领导,但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会在第三个习惯中谈到。
2.3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与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你可以把个人使命宣言成为个人宪法。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也同样是评价一切的标准,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有了使命感,就同时拥有了积极主动的要素,指导生活的愿景和价值观,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正确的方向。使命感还会赐予你基于正确原则的书面宪法,让你能够据此高效地利用时间、精力和才能。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定势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无论如何,使命宣言是个人的根本大法、基本人生观,也是衡量一切利弊得失的基准。撰写使命宣言的过程,重要性不亚于最后的结论。为了行诸文字,你是必要彻底检讨自己真正的理想——最珍贵的人生目标。随着思想日益清明、貌随心转,你会有面目一新的感觉。不妨分开不同的角色领域,一一订立目标。事业上,生活中...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3.1 对于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创造”
习惯三是习惯一和习惯二的具体实践。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
3.2 “要事第一”的内涵
一旦确定了人生方向,你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人生和设想一致。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物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这种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诚信的人,让你忠于自己积极的第一次的创造。
3.3 人生管理与时间管理
习惯三触及人生管理与时间管理的问题,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
高效人士总能避免C类和D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B类事务来减少A类事务的数量。B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以B类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以B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一下四个关键步骤:
a.确认角色: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作为一个个体,你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还可以将自己在教会或社区事务中的角色也写下来。
b.选择目标:思考下一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事情,作为你选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几个第二类事务,最好让这些短期目标与使命宣言中的长期目标相关联。即使你还没有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每个角色中哪些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并为每个角色确立一或两个目标。
c.安排进度: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实施时间。
d.每日调整:使用这种以B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进入公众领域之前
什么是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如果因为他反应冷淡或者不以为然就不耐烦起来,那就是前功尽弃。
对情感账户投资的六种方式
a.理解他人:理解他人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种行为,在甲身上或许增进感情,换作了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
b.注意小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c.信守承诺: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d.明确期望: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我们需要明确应该由谁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期望不明会导致误会、失望和信用度的降低。很多期望都是含蓄的,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来,但是人们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事是心照不宣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望,人们就会变得感情用事,原本简单的小误会也会变得很复杂,原本很小的事情也会导致严重的冲突和人身***,最终不欢而散。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事实会向你证明,这样做会省去你将来更多的麻烦和周折。
e.避免背后***他人:如果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的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
f.勇于致歉:当我们从情感账户提款时,要向对方诚心致歉,那会帮助我们增加存款。这种勇气并非人人具备,只有坚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够做到。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4.1 什么是双赢思维?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会用二分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4.2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过程”来完成。
“双赢品德”:双赢品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 诚信。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生活,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自我意识的独立意志。2. 成熟。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3. 知足。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一般人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加入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抱着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身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忌不已,唯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他们又希望四周环境都是唯命是从的人,不同的意见则被视为叛逆、异端。相形之下,富足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和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富,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双赢关系”: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如果彼此信任,就能坦诚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不论哪一方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另一方都会洗耳恭听,力求知己知彼后共同寻找第三条道路,这种协作的解决办法让彼此收益。
“双赢协议”:关系确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意义,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双赢体系”:双赢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双赢赋予个人明确的任务,说明预期结果、指导原则和可用资源,个人要对结果负责,并完成自我评估。双赢体系要为双赢协议创造有利环境。
“双赢过程”:双赢过程可由以下四步骤完成。
-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非立场)。
-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5.1 “知彼”与移情聆听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感情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移情聆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所以说习惯一、二和三是基础,帮你保持核心不变,即以原则为中心,平和而有力地应对外在的弱点。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方式,认真聆听让你影响圈慢慢扩大,并越来越有能力在关注圈中发挥影响。你越深入理解别人,就会越欣赏和尊敬别人。触及对方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要太过心急,要有耐心。在你能够感同身受之前,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你吐露心声。你要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并表示理解。你应该睿智、敏感而又头脑清楚,并能够抛开个人经历。
5.2 四种“自传式回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问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5.3 正确的沟通方式
正确的沟通方式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语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语言,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 既加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6.1 什么是统合综效的沟通?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就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6.2 沟通的三个层次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做打算,毫无效率可言,结果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能办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最常用的态度是妥协,这意味着1+1 = 1.5,双方都有得有失。这种沟通中没有自我防御与保护,也没有愤怒和操控,有的只是诚实、坦率和尊重。但是,它不具有创造性和统合综效的能力,只能引致双赢的低级形式。
统合综效意味着1+1 = 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和综合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即使不能统合综效也不能干脆放弃的情况下,只有用心尝试和努力,通常都会达成更有效的妥协。
6.3 个人的统合综效
要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统合综效,关键是首先实现个人的统合综效,个人的统合综效在前三个习惯的原则中都有体现,这些原则赋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变得开放、坦率,不惧风险。只有将这些原则内化,我们才能有双赢所必须的知足心态,才能真正做到“知彼解己”。你自身的统合综效就完全处于你的影响圈内。你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的一面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尊重它们的差异会催生你的创造力。
6.4 与人的统合综效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于人交往之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尊重人与人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7.1 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更新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从根本上讲,“不断更新”意味着要兼顾这四种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经常并持续运用我们天性中的这四个层面。为了提高效能,我们必须认识到定期从四个层面“磨刀”的重要性。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锻炼属于第二类事务,但是由于不具紧迫性,所以很少人能坚持不懈,结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第一类事务,不得不面对健康问题和危机,而原因正是之前对锻炼的忽视。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精神层面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精神层面的更新需要时间,但这是第二类事务,我们没有时间去忽视它。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就如同得到了一把可以聚拢一切的大伞,源源不断地赐予我们新的力量,如果能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我才坚信个人的使命宣言至关重要。一旦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中心和目标,我们就可以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在更新精神层面的过程中,就可以抱着坚定的信念,构想并实践每一天的活动。“每天人生最重大的战争都在灵魂深处的密室中进行。”如果你能够在这些战争中获胜,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平息下来,就会感到一片祥和,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自然而然地你会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类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在阅读的时候实践习惯五,则会事半功倍;否则,如果尚未真正理解作者的初衷,就根据自身经历过早地做出判断,就会事倍功半。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组织和规划是另外两种与习惯二和习惯三相关的磨砺心智的方式,也就是以始为终,为实现磨砺心智这一目标而运筹帷幄,运用大脑的想象力和逻辑力,事先预见结果和过程,即便无法预见到具体步骤,至少也能预见到主要途径。
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习惯一、二、三密切相关,围绕着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假设你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我们需要交流、共事、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但却存在意见分歧和不同视角。这时候就要实践习惯四。“我知道,咱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不如先交流一下意见,直至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你觉得如何?”多数人都会点头同意。然后,开始实践习惯五——先理解别人,我要做到移情聆听,目的不是做出回答,而是深入、全面地了解你的想法。当我能够像你一样解释你的观点,就集中精力阐述我自己的观点,让你也能够理解我的观点。既然我们都致力于寻找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深入理解彼此的观点,就可以转向习惯六。我们共同努力,拟定消除分歧的第三者方案,该方案需要被双方认可为优于你我最初提交的方案。
7.2 螺旋式上升的自我完善过程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还必须考虑到人类独特的天赋——良知,它指引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良知是一种天赋,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背离了正确的原则,然后引导我们向这些原则靠拢。当我们依照螺旋式上升的路线成长时,一定要在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勤勤恳恳,培养并遵从自己的良知,它会鞭策和指引我们沿着自由、安全、智慧和力量的道路前行。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路线不断地提高实践的层次——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