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思考

小学在语文课本中第一次接触《论语》,印象最深刻的有几句,其中之一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迷惘,胡思乱想但是不学习就会有害。但是我一直默认地把这两个句子理解成“或”的关系,即前句和后句对应的主体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类“学而不思”,一类“思而不学”,前者表现为死读书,读死书,后者表现为空想派,臆想症。

可是最近,当我的头脑偶然地再次冒出这句古训并重新审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两个句子完全有可能是“和”的关系,即前句和后句对应的主体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学而不思”的同时“思而不学”,不过“学”和“思”的对象却又是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例如:一个人学习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的知识,但是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思考,直接记住了书本的知识并把它们当作自己思考的结果;同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个人产生了疑问却懒得去学习并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猜测和臆想把心中的疑问搪塞过去,从而获得了“疑问通过思考被解决了”的心里安慰。

认真想想,其实这句话在“和”关系的理解层面上,指的不仅仅是这一类人,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上面提到的两种行为及其心理动向,甚至很多时候是在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试问,这不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情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