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鲁迅批判》初探

李长之《鲁迅批判》初探_第1张图片

手里这本李长之先生的《鲁迅批判》是我在2010年1月购买的,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初次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第一反应是有点吃惊:作者竟敢取这样的名字,口气可真不小啊——更让人惊讶的是封底有这样的介绍:

“中国现代最具才华的文学评论家李长之的代表作

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奇书

也是迄今为止研究鲁迅引文率最高的专著”,

虽然没有听说过作者其人,虽然对此书闻所未闻,虽然对鲁迅也并不算“感冒”,但是冲着这介绍,索性便买了下来。回来一读开头便被吸引,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家手笔,非同凡响。

这本书不厚,不到十三万字的篇幅,里面还有不少图片。买来的时间也已不短,惭愧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全部读完,更不要说读深读透了。虽然如此,我对其中读过的多数章节还是非常欣赏甚至击节赞叹的。就这本小书的价值和份量来说,它实在不应该被人们遗忘——虽然目前可能了解它和它的作者的人并不太多,但是我相信它会慢慢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和重视,会引发更多读者对作者的了解和怀念。

以下试着谈一下对这本书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分三个方面讲。

一、立论高远。

之所以这样说,我以为,这和作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批评家是分不开的。他的眼界是开阔的,他的规模是宏大的,他的境界是高远的——这使得这本书能卓然独立、傲立群雄。

首先,作者有一个“求真”的态度。他在该书序言中曾说:“……只在尽力之所能,写出我一点自信的负责的观察,像科学上的研究似的,报告一个求真的结果而已,我信这是批评者的唯一的态度。”

更进一步的,他不但有批评家的态度,还有自己作为批评家的头脑和追求。作者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写论文要像写创作,这是我的第一个要求。其次是,我把风格看得很重。所谓风格,就是这一篇东西,放在别人的作品中,可以立刻令人辨认出来。……风格要纯,要一贯,风格就是个性。”(《李长之:《如何写散文》)

他不但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的一系列作品就是以上这些观点的例证和体现。具体到这本书,借用书中于天池、李书《再版题记》的话,这本书“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

由此可见,作者对文艺批评有自己的见解,乃至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观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于天池和李书在《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中还有这样的论述:

“充分注意作家思想和生平的发展阶段,不是静止地、平面地分析、评价作家的思想,而是流动地、历史地加以观照,这是李长之对于古典文学作家评论的一个特点,也是李长之古典文学评论——当然不止是古典文学评论——的长处所在。”

以上这些已经足以令此书不同寻常,加之作者曾亲历了五四运动,正是在鲁迅影响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加之这本书被鲁迅批阅过,这一切的一切使这本书终于不同于其它的书籍,而越发显示出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来。

二、见解独到。

如上所说,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有一双“慧眼”——他有着批评家的态度、眼光、追求和头脑,这使得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分析问题也比旁人深入和透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大处着眼”,我们可以通过该书的目录了解作者的整体的谋篇布局。

除去序言和后记,这部小书分五章。首先,分析鲁迅的思想性格和环境;第二,把鲁迅的生活及精神进展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三,对其作品进行艺术的考察,亦即对作品的品读鉴赏;第四,专论鲁迅的杂感文;最后,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可见,作者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具特色,使这本小书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他所选取的角度非常独到,独具慧眼,而且对鲁迅宏观的把握上高屋建瓴,给人一种俯视的感觉,引用启功先生的诗句,“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再来从“小处着手”,具体到细节上,书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掷地有声,很多见解入木三分。正如于天池、李书在《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中所说:

“李长之是一个批评家,在作品的解读、人物的解析和评价上,往往能够三言两语,随手拈来,言简意赅而又精彩纷呈。”

书中这样的例子在在皆是。最突出的实例,就对鲁迅的总结和概括而言,作者从多个侧面和不同角度出发,均有精彩的论述:

1、 “含蓄、凝练、深长的意味,和丰盈充溢的感情”(第54页)——作者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其实他自己的文字何尝不是如此呢。

2、“鲁迅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第71页)这是他对鲁迅文字特点的高度概括。

3、再如,非常明显的例子,作者对鲁迅的总结:“鲁迅在许多机会是被称为一个思想家了,其实他不够一个思想家,因为他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第141页)这样的论述,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他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

4、“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至于在思想上,他却止于是一个战士。”(第141页)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尤能表现作者的匠心独具。

“强烈的情感,和粗暴的力,才是鲁迅所有的。”(第144页)

简洁凝练的语句,准确生动传神的表达——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和胸怀,没有对材料的广泛占有和对对象的深入分析和严谨思考,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是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三、文采斐然。

正因为作者的写作态度是求真的,正因为他写论文是在写创作,并且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因为他有自己独到的角度、方法和见解——而且,作者的文笔是极好的,他的写作技巧是高超的,他是一个很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人——所以,最终这部作品完成以后,就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书评了,而成了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这与它的文采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出来,就在于它的充沛的情感,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耐人寻味的语句,强烈而丰富的表现力,以至于令人百读不厌了。

作者对语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在刚才的几个例子里已经初见端倪了。这其中让我感受尤深的,是他用长句表达复杂意思的能力,特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仅举一例,在论及鲁迅的地位和作用时,作者这样写道:

“鲁迅文艺创作之出,意义是大而且多的,从此白话文的表现能力,得到一种信赖;从此反封建的奋战,得到一种号召;从此新文学史上开始有了真正的创作,从此中国小说的变迁上开始有了真正的短篇;章回体,《聊斋》体的结构是过去了,才子佳人,黑幕大观,仙侠鬼怪的内容是结束了,那种写实的,以代表了近来农村崩溃,都市中生活之苦的写照,是有了端倪了;而且,那种真正的是中国地方色彩的忠实反映,真正的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巧为运用,加之以人类所不容易推却的寂寞的哀感,以及对于弱者与被损伤者的热烈的抚慰和同情,还有对于伪善者愚妄者甚至人类共同缺陷的讽笑和攻击,这都在显示着是中国新文学的作品加入世界的国际的作品之林里的第一步了。”(第164、165页)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描述,只能照搬原文了。例如这段文字,它所表达的意思的丰富,它所蕴含的感情的充沛,它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跌宕起伏层层推进,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大呼过瘾——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漂亮的论述了。

不仅仅是书中的短句长句,我感觉这本书每一章都是个有机的整体,都能独立出来,每一章都是一篇极精彩的小论文。就拿第一章来说吧,我们回头看看这一章的开头三段,虽然没有论及鲁迅,虽然只是在为后面做铺垫,但是从一开始就能吊足人的胃口,让人感觉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惨淡经营。

“环境没有影响,这句话我不信;正如环境有绝对的决定的力量我也不信然。可是环境以外还有什么力量是决定着的呢?这是我不容易马上叫出名目来的,虽然我仿佛依稀觉得。

“反正事情是够奇异了的,我们看康德和歌德吧,还有高尔基。康德在他固陋的库恩希勃哥城里,脚步没出过家门,经济是不充裕的,身体是被肺病和胃病侵蚀着,从作学生起到作教授止的所依靠的不过是藏书不满五万册的大学,在这里,哪一件是便利于产生一个大学者的?可是竟没限制了康德的产生。仿佛偏要产生康德。歌德吧,死于一八三二,活了八十三岁的高龄,在他死的前一年,他完成了《浮士德》,他之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像专负了这个使命似的,使命完了,他才去了。至于高尔基,他一生里不知道有多少机会,都使他可以不走上文学的道路,他很可以作鞋匠,作看护,作工人,然而他不,仿佛终有他真正的归宿,所有前此的曲折迂回,不过是他的准备,却使他到了真正自己的工作时更方便些而已。

“不错,他们反映着社会的要求;不错,他们的口和笔,是各时代里几千万人的心迹和呼声。然而,这使命为什么独独让他们担承了去?而且,为什么在他们之完成其使命上,环境就予以方便,不顺利也顺利起来?这秘密仿佛只隔一层纸。可是我不容易马上叫出名目。”

到了第一章结尾最后一段,作者对鲁迅思想性格进行高度概括,亦是本章的小结:

“进化论的,生物学的,人得要生存的人生观,在奚落和讽嘲的刺戟下的感情,加上坚持的简直有些执拗的反抗性,这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地方,环境把他的性格和思想的轮廓给绘就了,然而他自己,在环境里却找到他的出路了,负荷起了使命。无疑地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期间的人物中最煊赫的一个代表者,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他大踏着步向前走。他像高尔基一样,他的遭遇是完成了他的准备,前此的经历,几乎对他后来都留下一种颇可咀嚼的意义,这是多末奇异呢,然而我不能马上叫出名目。”

第一章的内容不过两千七百余字,这里摘录的只是开头三段和结尾的最后一段。从这几段便可见第一章的特色所在了,也可以管窥全书的特色和文风。李长之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家,他还是诗人。所以读他的作品,虽然是文学评论,但是那种散文的节奏和韵味,那种长短交错和一唱三叹的感觉,还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本小书的特点是鲜明的,色彩是浓烈的,个性是张扬的。我不敢妄谈它的缺点,如人所说,也许这本小书的主观色彩过于浓烈,也许某些观点失之偏颇,也许这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作品,它还不够成熟不够完美,它还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有思想、有见地、有文采、有水平的“四有”好书,我也确定这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文艺批评的佳作。如果你想了解鲁迅的话,这本小书可以当作一把钥匙、一个纽带、一座桥梁、一级台阶,它是一本挺好的入门书籍;哪怕你不想读鲁迅,仅仅是想读书评,抑或仅仅想读一本文学作品吧,那它也同样不该错过——作为一个很好的范本,读读它,或许你能找到了一把尺子或一个工具,或许可以让自己初具评判的标准和鉴赏的眼光。

                                                            2015年7月1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长之《鲁迅批判》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