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
朋友给推荐的书,虽然之前也看过《罗辑思维》,也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但是本来不太想要看的,对于这个书名有着莫名的不喜,从来就不喜欢这类看似有些哗众取宠的书名。这次长假也就带回来看了,读完以后,甚喜,有酣畅淋漓之感。
这是一本好书,从书中我收获甚多。如曾国藩以中人之资能成晚清中兴名臣,在其乡居两年再次出山,前后为人处事的巨大反差让我明白做人确实是需要圆融。如隋炀帝文治武功,本可成就千古一帝,最后却落到遗臭万年的下场让我明白如果不能战胜挫折,有可能万劫不覆。
读书是为了稍解心头的困顿,书就像一面镜子,在你读的过程中会把你的所思所想照映出来,与写书人的思想交叠碰撞,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死板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随着每次读书时心境的不同,每次读同一本书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所以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是可以反复的阅读的,不断的把玩的。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但是甘地那章说‘不要强制他人,也不要被他人强制’这段,对我的触动就远远不如‘未来不迎,过往不恋’来得深刻。因为对当时当下的我而言,这句话可能解答我心中的很多困惑,但是以后呢?
成大事者不纠结
先来说说罗胖倒底都说了些什么吧,成大事者不纠结,那么纠结的是什么呢?人这一生纠结于过去,过去的成功。纠结于现在,现在的妄念。什么是妄念?所有你想要做的,却要依赖于他人实现的都是妄念。纠结于未来,总是想要未来能有多大成就,追寻你所无法达成的目标。
第一章是未来不迎,过往不恋,此为破题之作全书中心。书中两个故事,一个是老公务员张廷玉的故事,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兢兢业业一生,得雍正帝赐配享太庙的荣誉,什么是配享太庙呢?就是死后牌位可入太庙,从此皇帝的龙子龙孙们在祭祀的时候也需要叩拜,做为人臣,这可是至高的荣誉了。可是乾隆帝登基就注定了这位老公务员悲剧的后半生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生前被乾隆玩残了,爵位被夺,配享太庙的荣誉被夺,连赏下的东西都收回了,可谓凄惨啊。如果老先生不恋这入太庙的身外之物,以其政治智慧,应该可以做到软着陆的。另一个故事是曾国藩战天京的故事,主要讲的是曾公虽无名将之才,但用其结硬寨,打呆仗的坚持成功剿灭太平军,笨虽笨矣,有效就成。曾公要对付的除了太平军的名将以外,还有自身的笨拙,他本就不是知兵之人,所有的行军打仗都需要自己摸索,另外还有一帮猪一样的队友在拖后腿,他能做到的只有不动如山,专注于当下,如果要纠结于官场斗争,纠结于自己不擅兵事,那也就没有办法成事了。
书中的剩下各个章节说的都是关于各种纠结的故事,列在附中。那么怎么破呢?曾文正公给出了解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人生当执着于当下,而非外物妄念。
着眼在当前是破除纠结的不二法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面对的是二选一的决择,人生就是由很多的岔路口构成的,而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纠结。要不要出去创业,要不要嫁他,要不要买房,要不要跳槽。不要用未来的事情让现在的自己烦恼,既然现在在纠结,而且没有结论,那么就顺其自然,很多时候到了将来,问题已经解决。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意思不是说不要去做长远的规划,而是说要在做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规划要做的是定方向,而不是让自己的纠结。如果连方向也定不了,那么说明一定是现在的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要做的也仅仅是加强现在自己的储备,而不是彷徨妄动。
书里书外的收获
跳出书中原有的框架,来看自己的收获。有的是故事中的为人处世的机理。有的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人生转折
曾国藩智商不过中等,考了七次秀才,到23岁才考上,还是个倒数第二。从来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不光是同僚,连皇帝也敢上折挑刺,说咸丰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一副众人皆浑我清的姿态,为自己树敌颇多。在父亲过世后回家守孝两年之后一改之前的态度,放低姿态长袖善舞。皇帝夺情让其重新出山,按他之前的做事方法的话,一定会借此机会要挟皇帝,给他各种资源,现在却是二话不说,直接上阵。对于皇帝也从来不直接拒绝了,各种周旋,皇帝让他去四川,他一会儿说我正在打景德镇,马上就要打下来了,您再等等我。不再像原来那样刚性,而是一个拖字决做得柔软无波。
杨广文治武功,不光开启了科举制度,还定立大隋律,从律法上施行改革,另外多次下令减免税务,能给百姓减轻负担。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只是一征高丽,大败而归。却没有吸取教训,一而再,再而三的压榨民力,最后竟致亡国。
曾国藩,杨广似乎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在某个人生的转折点上发生了足以影响一生的事情。有的是前半生走到了人生顶峰,然后忽转直下,有的是在困境发顿悟,从此一路顺风。
平庸的人的失败也就只是平庸而己,伟大的人失败才会沉沦。没有人是天生的loser,能在历史留名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平庸者,所以他们的失败总是有迹可循的。如杨广般无法接受挫折,在人生最高峰之时来了次巨大的失败,这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之后才缩在龟壳中不愿面对现实。曾国藩从来就不是什么天才,一生经历5大堑,每次面对挫折,越挫越勇,最后还能顿悟。生命也从来不是什么单行道,它存在无数的随机事件。但是也许,人生的经历,至少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可能的结局。
如果按一贯的思维去做事,那么也会得到一贯的结果。如果想要改变,那么就需要自身做出改变,这是我能从曾文正公那里学到的东西。
被挫折打败,那么你败给的就是自己。如果我会被现实打败,那所有人都会被现实打败,我可以败给现实,但是不可以败给自己。这是我能从杨广那里学得的。
想要不被注定的人生,那么就不要纠结于外物,凡事从自身出发,从自身寻找原因,能改变自身可能注定失败特质,那么人生就可能转折。
关系的转折
人的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有没有永恒的敌人。如何不让朋友变成敌人,如何让敌人变成朋友是非常需要智慧的。先不说这个转变的手法,只说转变的指标。目光如炬,能实时发现关系转变的指标,在这个时候做出一些正确的选择,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张廷玉三朝元老,一生为朝廷贡献不知多少,却落得惨淡收场。其实在其人生当中出现过几次关系转变的指标,他却没有抓住。一个是乾隆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时候就要想着如何软着陆了。第二个指标是皇帝开始让他可以晚些上朝了。这个时候就要真正的考虑如何着陆了,而做法却是需要看皇帝的性格来做了,这时候做的每一个小小的决定,只要是跟皇帝打交道的事情就需要好好琢磨了。当然,从乾隆的做为来看,张廷玉做什么都没有用了,乾隆只是抓住个机会就会打压,做为皇帝莫需有的罪名也是可以,能做的只是从中找出皇帝的诉求,再看自己的诉求,看是否能有两全,投石问路就是一个方法。
如炒股一样,指标出现了是否能毫不恋栈的去执行预定的操作,这个对心态的要求非常之高,为什么炒股的人这么多,却没有几个能挣钱的?我也一样。很多的时候炼心就非常的重要了。解决方案一直都在那里,但是世上又有几人能真正的执行下来,而且有个好的结局收场呢?人跟人的差距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更多的在于这
思维定式
所有的人都不是刻板的。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经常是可以看到书上对人物的下的定论,红脸的白脸的好不热闹。谁曾想红脸的可能是曹操,白脸的可能是关公呢?
罗胖此书算是颠覆了我对很多历史人物的看法,也让我感慨颇深。确实,只有绝对的白痴,没有绝对的恶棍。从来不知道杨广本身可能是如此神武,从来不知道胡适的摇摆可能是他对自我的执着。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是矛盾的,是有血肉的,而不是平面的,为什么要给人物下一个定论呢?大兴文字狱的是暴君,可是确是一生朱批两千万字的勤政之君,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富庶的中央财政。李鸿章一生因为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国人皆约可杀,可仗也不是他打的,只不过是背了个黑锅而己,但其晚年苦苦探索的却是中华文明的出路。
每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每个行为都是有其因果的。不要给自己的眼光套上一个枷锁,不要让追求对人的盖棺定论,而要寻求每个人之所以如此的源初动力。
如何读书
罗胖的这么一本书让我真实的收获不是知识本身,因为我知道知识对于人来说只是汽油而己,而思维却是人生的发动机。罗胖做学问的态度是我最最想要学习的,把一本书拆开了揉碎了去读去看,再用自己的语言放入自己重新构建好的框架中,这样才算真正的读懂了一本书。当然,正如前文所说,真的好书不光只是要读一遍,每个人生阶段,带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框架去读,会得到不同的体验。
这样的读书态度是我需要坚持的。
如何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前文说到了思维定式,具体到去品味一个历史人物的方法。其一,人总有盖棺定论,虽然我们不希望这么去做,但是为了快速了解一个人,先总是要了解时人对此人的刻板印象。其二,要理解每个人都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不要以今人的眼光去要求一个历史人物。罗胖的书中用的一个方法是挺不错的,那就是有同时代的人与之对比,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有同样的标准来看待人物。其三,看人物是否对今人有所启迪,一是看他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理,一是看他如何处理困境,解决问题。
附
第二章说的是不要追求妄念,坚持自己。拿破仑三世妄求恢复拿破仑被教皇加冕的荣光,而纠结一世,所做所为都是为了讨好教皇,甚至每次战争的胜利也没有为法国争取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最后普法战争时候一败途地。卢梭坚持自己从不向旧的文化势力和政治势力妥协,总算活出了自己的风格,并成为欧洲很多青年的精神导师。
第三章说的是在迷茫的困局中怎么破境。嘉庆皇帝自继位以来一直以圣人之行要求己身,生活检朴,又勤于处理政事,也能体贴臣下。但是在那个迷局中却也无力回转局面,晚年又一改锐意进取的心态,转为守成之主,造就了个死气沉沉的大清朝廷。李鸿章在那个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时期却能坚持自己,不沉浸于过往,不跟未来较劲,日拱一卒,哪松了拱哪,也把洋务运动办得轰轰烈烈,虽不能挽回晚清颓势,但真正做到了执着于当下。
第四章说的是不强制别人,也不被别人强制。雍正皇帝其实是一个大男孩一般的人物,在奏批中竟能回到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尔等不负朕,朕心不负尔等。但在他处理跟年羹尧的关系的过程,就是爱你爱得要死,你不爱我你就去死。爱时如火山般热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为其千里送水果,不爱时又如万载寒冰般,在赐年自尽还不够,还要年自己推荐的门下亲眼看着他去死。这份爱,雍正爷送出去的时候是义无返顾,却也要求对方如他一般的热烈,如果对方做不到的话,就将之沉沦地狱。甘地无疑是道德上的圣人,他自己是能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同时又反对现代化的进程污染了道德心灵的净土,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的退步,不应该用道德去绑架他人。
第五章说的是有的人原本的好棋可以下烂,有的人拿到一手烂牌,却可以打到三家通吃的地步。隋炀帝杨广本身文治武功,科举的开启就足以让所有读书人歌功颂德。但是三征高丽却让他从原本可能的千古一帝沦为亡国之君。其纠结的是不可得之物,一败之后本可收手。罗马帝国屋大维在凯撒死后的一摊烂棋中建立新的规矩,让所有玩家都遵循他的规则。在各自退让的基础上,放出利益,自己把握军权。步步为营,成就奥古斯都大帝。
第六章说的是别让人际关系毁了你。曾国藩在乡居两年后,一改之前刚烈的态度,放下身段长袖善舞,不让他人难堪。不再纠结于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原先的时候对自己部下要求很高,升职的也不多,乡居两年之后,再次出山,每战之后为自己部下争取保举。三品以上保举竟有万人之多。胡适本来在政治上也忽左忽右,但是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在孤独中成就学问。不要纠结于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