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王维隐居地辋川的书画人文寻源之旅
[凤凰画馆辋川行] (全记录)
田野考查-寻访遗迹-问古溯源-寻隐访友-写生从游
时间:2018年4月14日——2018年4月19日
地点:陕西西安
策划:柳青凯 执行主编:李梦
行程人员:
西安师友/何效义、周红艺、高非、二冬、吕伟涛、高昀、王刚、邢庆仁、郭庆丰、虞正旺、巨剑、熊双平夫妇、郑锴
凤凰画馆团队/柳青凯、程俊霞、高晴、李梦、刘宇峰、刘红卫
人文风光:丈八沟、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沐暄堂、百塔寺、至相寺、子午谷、南五台、香积寺、白鹿原、水陆庵、辋川、辋口、辋水、鹿苑寺、王维手植银杏树、王维墓、王维别苑、山顶村、锡水村、陕西国画院、西安美院、茂陵、霍去病墓雕塑、马嵬驿、永泰公主墓、乾陵、顺陵、翠华山、大峪口、终南小筑、南佛寺。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一日
过香积寺
行程:何效义工作室白庄—丈八沟—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访百塔寺—访二冬借山之居沐暄堂—过香积寺—夜访欣欣斋主人周红艺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周红艺、何效义、高非、二冬,凤凰画馆团队。
/ 何效义工作室白庄
13日下午结束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组织的延安铸梦活动,乘高铁到西安。效义兄直接接我到他的工作室白庄。以前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就非常向往他的艺术道场,这此来到现场更是深有触动。首先他非常勤奋,套色木刻、篆刻印稿、套色剪纸、木刻手稿,以及堆成山的印章,和各种各样前所未闻的篆刻探索,数量极大,作品又是那么古奥、本朴、新奇,极富探索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尤其让我吃惊的是他把自己的各种手稿极有规律的编辑整理成册,堆积如山非常学术壮观。而他的新作手绘的木刻手稿,更是奥义深远,神秘惊艳。高非兄晚饭前也赶来看我,我借用效义兄做木刻手稿的专用笺画了两个小手稿分赠他们,大家一起聊天谈艺至十时许而散,今天初始辋川行就有如此收获,好不快活。明天早上,凤凰画馆团队工作人员及印友刘红卫兄从北京赶来西安与我汇合,期待这次寻访诗佛遗迹的人文之旅。(柳青凯)
/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
早饭后在丈八沟散步。旋即乘车前往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十几分钟的车程。赶到后,时间是十点开门,到的时间是九点三十分左右,不知道开不开门。大家只好耐下心来等待。
十时刚过,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工作人员打开了大门,所幸没有落空。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所藏汉唐石刻藏品数量并不多,一楼有两百平米左右,分六个展厅,不足五十件展品,但件件俱是精品。汉刻虎狮,浑厚圆融,混沌中透出汉朝大气浪漫之精神风采。唐刻塔基人物线刻,精到飘逸,唐风淋漓。最让人留恋入迷的,还是北魏造像碑之神采,庄严肃穆,慈悲为怀。一刀一线,一花一佛,一石一龛,皆为有情众生,开启心灵慈航。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近中午,在不舍中回丈八沟用午餐。
此次辋川行,主题就是致敬王维。来一次书画的人文寻源之旅。来到了西安,距王维辋川别居已经不远。终南山也就在西安的南边。如此,站在秦川大地,这方水土,这扇厚重的人文历史大门,需要慢慢地打开。放下一切,用心致敬。(刘红卫)
/ 访百塔寺
下午两点半从丈八沟赶赴天子峪二冬的借山之居,半途经百塔寺。百塔寺位于西安市终南山北麓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口,地势高敞,视野辽阔。
寺内有1700年的最古老一株巨大银杏寺,古茂森然,惜原寺已毁,新寺格局甚小。
/ 访二冬借山之居沐暄堂
沐暄堂主冬子(张二冬),是一位出生于87年的青年画家兼诗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他在终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的20年使用权,又花了几千元置办家居用品和改造房屋,就此过起了亲近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2015年,他将自己在山里的闲居日子发布到微信,引起了轰动。继他的现象级畅销书山居生活志《借山而居》后,又出版了新书《鹅鹅鹅》。
从山脚盘绕二十分钟方才看到冬子的摩托车停点,我们从此下车,开始攀爬,又十分钟方才看到冬子书上讲的鸟窝,很快就到了冬子两个院子的真境。盘山又爬山,人都有些虚脱,方才感悟住山之不易与寂寞。一下子冬子的狗、猫、鸡、鹅,种的菜,房间里的朴素之美,一一对应了他书中极其微观微妙的情感世界。看了他的山居,我不由地说,冬子住山之处就是他对自然本心的持守,如果像别人弄成传统文人的风雅状,可能就不会这么生动了。
与冬子为邻是高非新租的三间房,我建议他做成的一个美术展示空间,内部清空保持墙面与地面的原装,加上挂镜线和射灯即可,绝对原生,展示出作品来反而高级精彩。
喝过冬子的茶,他带我们去山顶,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大家在山顶上行走,我在后面拍大家,感觉美极了,很有大家一起从游山林的自然自在。到山顶看到有人在做滑翔飞行。山顶视野开阔,周边山势雄伟壮阔,至相寺、子午谷、南五台尽收眼底。我拍了很多照片,应是很好的构图,可谓自然涤胸的好画。
/ 过香积寺
下山后路遇香积寺未入,却可以想象王维《过香积寺》的诗境………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夜访欣欣斋主人周红艺
晚饭后夜访欣欣斋主人周红艺兄,大家喝茶聊天看画。对红艺兄的艺术久有心依,却一直没有谋面。我是阅读他的作品主动联系他的。我喜欢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自然律动与经典精神,在他笔下逸笔苍苍和秀润清丽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件作品中,这是非常可贵的。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二日
归源辋川
行程:进入白鹿原—水陆庵—辋川—鹿苑寺—王维手植银杏树—王维墓—王维别苑—山顶村、锡水村写生—夜访吕伟涛工作室福进堂—参观魏窑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周红艺、吕伟涛、高昀、王刚,凤凰画馆团队。
致敬王维 心向辋川
/柳青凯
今天去辋川。
近年来随着对书画艺术的深入,读多看多了传统山水人文中的山泽之想,林泉之好,免不了会有山林之梦,隐士情怀。之前我做过“卖画买山” 盛世书画邀请展暨当代书画的价值体现与人文担当论坛,是我做为书画工作者之于职业与理想的追问与表达。“以梦为马”当代书画邀请展暨当代书画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梦想论坛则是书画人的担当与精神归属的践行。
带着这些犹如使命的人文梦想,随着阅读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读多了历代文人高士的精神世界,逐渐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与发于初心的向往。
《诗经》是人类生活艺术的本真色彩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个体文人的浪漫神想。到了陶彭泽的南山,人们开始找到身在田园的悠然存在感,从而形成文人高士安于林泉,心系林泉的山泽之亲。之后的王维、林和靖、苏东坡,以及一大批晚明文士对于山林经济的向往与经营,人们以诗书画印,书斋生活,田园营置,修书弄琴的生活方式,向自然与本心致敬,形成强大中国式的高迈从容、磊落无碍传统士人的林泉精神,隐逸梦想。
在张岱的诗中,常常会出现他对古贤林泉精神的着笔。在他写给祁彪佳寓山园林的五言诗中我读到这样的句子:一说是南山,便想陶彭泽。⋯⋯未读辋川书,先得辋川句。……每日面对这样的千秋文史,人不自觉地会坚定一些信念,那就是先贤逸士们无限光明的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发于本心的烂漫与从容,我谓之中国传统文人至高无上的对文人精神的追寻……
因此我想到了盛唐诗人王维千年之前在终南山深处的辋川别业,读他的《辋川集》,那么多置身山林的文字画面,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想象那幽古静寂的画面……
所以我们一行人就有了这次致敬王维隐居地辋川的书画人文寻源之旅的从游。(柳青凯)
/ 进入白鹿原
车辆刚行驶出西安城,坐在副驾驶的周红艺老师便为大家介绍,现在所看到的就是白鹿原。
/ 水陆庵观佛听水
水陆庵系六朝名刹,1996年公布为全国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水陆庵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立体彩色连环壁塑”。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被喻为“壁塑瑰宝”。
入内不让拍照,网上倒有丰富的图文可查。庵并不很大,壁上的三千七百多座泥塑实属壮观,更重要的是极尽巧思与匠心,细致入微,天机生动,气场磅礴。
入庵后园林,见一亭,边有大小石块散落叠洒,简有疏致,极具山林气象,散步其间,大有高士散怀之想。亭后是院墙,墙外有大溪,溪水远山雄伟,水声潺响,此水陆庵名称之由也。(柳青凯)
/ 进入辋川
离开水陆庵,直入辋川,山势渐缓。昨晚与友人聊天,讲到辋川的风光与风水。人说辋川风光并不可比周边其它地方,然正因此处山势稍缓,山下坡原开阔反而宜居,周边山围水抱,真可谓风水宝地。一千多年,人迹变更自无明显痕迹可寻,然可以遥想当年,四野茫茫,山木菁华,无现代社会的世俗杂陈,那辋川别业之盛,迁想可见也。
/ 致敬王维(瞻仰王维手植银杏树、祭奠王维墓)
红艺兄说:看这就是辋川。相比周边山水的雄浑,辋川的山水的确温存很多,山下村居也多,顺着溪路,一路前行。
不觉间鹿苑寺已到,其实就是王维手植的银杏树。树后五十米有王维墓,余采摘边上的野花献上,三叩首拜奠,又与同行的师友们留影以致敬仰。
这应是现在王维辋川别业可以寻到的遗迹了。虽然简朴了然,在我心中却最重最重。大家心里也有重重的敬意!
银杏树外是一处废旧的工厂,厂房很大,空置已久,无人其中,荒空凝重,在王维遗迹后面,虽然是工业文明的冷凉,然其建筑的宏大与壮观却是另一种辋川别业的隔世存在,别有难以名状的的诗意,叫人思接千古,怀想当年……
山沟的对面应是旧工厂的配套生活建筑,几进院落,一排排又一叠叠半掩在山角下的山林中,一个烟耸像古塔一样,两三片院落非常入画,与我去年靠想象画的辋川系列竟有源缘上的暗合。我当然要多多拍下照片,这何尝又不是我们要来朝拜的辋川盛景……(柳青凯)
/ 在辋川写生
两日行程中听当地老师介绍最多的,就是哪一处寺院是佛教某宗的祖庭。作为书画人,辋川也可视作书画祖庭,除了寻古溯源外,写生创作自然也是主要。午餐后周红艺和柳青凯老师,铺纸研墨,将山景记录在纸上。
下午全部计划写生。从王维遗迹不远处,沿辋水行进,前后来到了辋口、新建的王维别苑、山顶村、锡水村三处写生。辋水将土地分为两岸,岸上零星错落着二层民居,连接民居与岸上路的是村民用水泥板搭成的石板桥。山势缓慢向上,山体树木茂密,层次清晰极适入画。同行的老师各自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开始写生。(李梦)
我和红艺兄商量,下午就不去其它地方了,就近写生。几天没画了,借着朝圣辋川的激情,我画兴大发。在离银杏树不远的饭店里午餐后红艺兄先铺开阵势。我也乘兴画了三张,一张画银杏树对面的旧工厂的配套生活建筑,几进院落,把这里想象成辋川别业,一张画银杏树,一张画廊王维墓,笔墨简单只能算做记录。
不远处我看到辋口岸上有一处新修的景点名曰王维别苑,我们停下开始画,此处房舍有三四组,有楼牌二,亭二,房舍两三排,半隐于树木之中,苑区建筑参差穿差,背山面水,风水甚好,有点辋川别业意思。我认真画了一张,各种手段用上,基本把想要的东西画出来了。
再行一二里见一空置的大院落,房子与高树穿插其间,树有两三极高者,又有四株还未生叶,四处枝丫耸立与古挺,与房屋成纵横之美。我一连画了六七张,一张比一张快意轻松。
之后又去辋水东岸坐定开笔。景色不如上一个地方。却有十一棵高树,附仰有致,我就以此树画了几张稿,越画越顺,进入忘我之境。下午一共写了十五稿,满意度在60%以上。前几张还是拘束的,到第七张时逐渐放开,用大小一致的小张画了十张,挺有系列感。写生的好处是,笔虽急就,然真面丘壑下笔自有着落底气。今天写生与平时不一样,朝圣般的深情贯于笔端,山林之气扑面而来,多少总会有点当年王摩诘先生的诗意联想。
同行的朋友除了凤凰画馆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同从北京来的刘红卫,我们有同乡之谊,他专门刻佛造像印,几年来参学考查过全国上百个历代石窟雕塑非常虔诚,这次也按耐不住,画了两张,画有陈子庄的味道,只是来到辋川写生,多了几分纵逸。还有西安的王刚兄山水承长安画派,所绘以渴笔写之,苍茫厚实,他本没带画材,向红卫兄借来纸笔,两张稿子画的老到,逸迈。
周红艺兄常常在终南山里写生,画具准备的非常专业,此次辋川行他和圣度文化的郑楷兄反复讨论帮我们设置了一条最佳路线。毎到一处他总是提前坐下开画,笔老画逸,虽是小稿,完成度却很高,一下午画了五张,他说平时写生也就画上两张,今日所获应是诗佛王维所助。(柳青凯)
/ 晚餐辋川山溪中
晚上在辋川山上用餐,饭菜端上来了,我还在写稿,进入忘我之境,最后专门急就两个小稿送给一起同游的两位女士。一是红艺兄的朋友田女士,全程陪同我们做向导,一起分享辋川的地理人文。一是我们画馆的老朋友高昀,她得知我们来西安,非常高兴,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忙,在路上准备了各种水果,真是贴心,大家一起大有一种从游山泽的快意。晚饭后天气已凉,暮色中的辋川更显浑穆沉郁,听着湍急的锡水溪声集结返回西安。
今日之行是我们辋川寻源之旅的高潮和主要目的,收获非常!返程的车上我才感觉到疲倦,一天来,行走、祭拜、怀想、写生,多么丰富厚重的一日之跡呀……(柳青凯)
/ 夜访咸阳吕伟涛工作室福进堂
晚上回来后,红卫兄提意去咸阳伟涛兄的工作室喝茶。心想咸阳是另一个城市,谁知开车25分即到。进入画室即见鲍贤伦老师题写的福进堂斋名,一下子让我倍感温暖。伟涛兄谦虚勤奋,今天也一同朝圣写生。他画的《废都系列》今年在朋友圈里引起现象,生活气息朴茂浓郁,黑色浓彩的笔墨建筑里生活着活色生香的人生欢喜,香艳直接,直面人性。(柳青凯)
/ 参观魏窑
很晚了伟涛兄又带我们去参观魏庚虎先生著名的魏窑。位于艺术区的魏先生的道场空间极大,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工厂,里面堆满各种艺术品,装裱、瓷陶、木器、刻字、斫琴,做着很多事,收藏极富,可见一个人的精力和匠心,叫人叹为观止,西安这样的地方真是藏龙卧虎,厚重肥沃。(柳青凯)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三日
龙首原上
行程:龙首原访邢庆仁先生—陕北的狮子 访郭庆丰先生—夜访藏友虞正旺先生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邢庆仁、郭庆丰、虞正旺、周红艺、吕伟涛、何效义、高非、二冬,凤凰画馆团队。
龙首原访邢庆仁先生
/柳青凯
在艺术审美上,我必须从自己的认知出发。陕西的当代画家我首推邢庆仁先生。2014年母亲生病,小儿子即将出生,我开始了关于生命存在感的思考。对家乡村庄我出生的地方的想念成了平素的日常。我是要画自己的村庄了。
所以我开始寻找同样画家乡,画村庄的画家。邢庆仁老师充满神性的画面自然就进入了我的世界。淘宝、孔夫子旧书网、京东商城,我几乎买全了邢老师可以买到的书。同样也写诗,同样来自农村,他在画中人物的设置与处理对我来说是诗性、神性的吸引和召唤。看他手稿,我开始明白,作品中暗藏的玄机与力量才是艺术的本质,才是超越形式与画面的生命性。
因此,我对邢老师作品的喜爱与学习是发于初心的敬畏。其实骨子里我是一个内秀的人,越是自己喜欢欣赏的老师,反而并不一定主动联系靠近,是要保持一种神秘感,亦或是在等待机缘。所幸的是这次辋川行与西安同道一起从游,前天访周红艺兄时谈到邢老师,我说出自已的认识和渊缘,周兄立马就帮我联系了邢老师!
下午我们来到邢老师画室龙首原,正逢他把工作室的地面拖的干干净净的,让人有一种倍受礼遇的感觉。周红艺、何效义、吕伟涛、刘红卫诸兄,以及编辑小刘,我们一行六人围坐一起听邢老师聊天,从长安画派到朱新建,从龙首原到辋川,邢老师以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来自老百姓的生活艺术,听起来活色生香,又直面本心,非常受用。我们聊到诗歌、手稿、地域、人文,他总是从生活的热情出发,以最帖切最本真的言语表达观点,一口西安普通话里充满着乐观与幽默。
我拿出自己的作品集向邢老师请教,竟然发现邢老师也喜欢诗歌,有两个标题我们竟然都写过。这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深聊下来,虽然邢老师已是代表一方的大家,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和我们交流,使我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邢老师的画纯粹深刻、生机勃然,真实不虚,色彩沉郁又生鲜,笔墨有汉刻石雕之浑然无碍,写实主义、象征意义与写意精神一纸同生。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中有神性宗族天然生命的顽强与热烈,又有人文哲思的纯粹干净和诗性的坚定与烂漫。他的手稿,天然、随机、感性、真挚、热烈,是生命力的诗性燃烧,是哲学思想的张力绽放。
因为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谈话自然是畅通的,更多是听邢老师讲,他的陕西口言与我们老家的口言有异曲同工的朴实而更具乡土气息,他讲话的内容更是把朴素朴茂朴拙的农事民风,农耕生态以直面大地的生动将两个婆姨的暗骂讲成艺术哲学的大境界。
两个小时很快,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拿出来请邢老师指导,他竟一首诗一首诗的读,我们都有关于乡土的生活之诗自然有共同的话题。我画村口、画辋川、画凤凰高士,一一和邢老师汇报我的作品里对他的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我说邢老师的作品给我的影响是超越形式的思想与精神感召。
陕北的狮子
——访郭庆丰先生
/柳青凯
上午高非兄联系,他建议我们拜访邢老师后可以去西安美院郭庆丰老师处看狮子,晚上郭老师请我们一行人吃饭。效义兄说在西安国画看邢老师,油画看郭庆丰老师,他们两个人同样是西安美术界的高峰,于是我就想高非和郭庆丰老师是什么关系,让我们晚上去打扰,还让郭老师请我们一行十几人吃饭,也可见郭庆丰老师的待客之道。以前对郭老师的作品有过接触,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
看邢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第二条就是他转发的郭老师油画,可见二人的交情,郭老师说他和邢老师一年也见不上几回,但两人之间很有艺术上的默契,这让我非常感慨。首先我认为西安的艺术界,至少在纯粹的艺术家中,贾平凹老师和邢老师之间那种惺惺相惜,邢老师和郭老师之间的欣赏互动,一个城市里的艺术高峰,能相互的欣赏和推崇,在其他城市是难以见到的。还有就是西安艺术家们的热情和真诚。他们对待客人的热情好客,会让你感受到他们背后的皇天厚土。
我们一行人在西安美院附近的荞麦园餐厅会合,周红艺兄有事没有参加,何效义兄,吕伟涛兄,刘红卫兄,凤凰画馆三位编辑,我家夫人和小宝,我们先到,与郭老师开始畅聊。
郭老师是陕北人绥德人,知道了他的家乡,对他的艺术就好理解了,他做原生艺术研究,对陕北的剪纸、石雕、木刻等民间艺术是集大成的学术研究专家,同时,他又是享誉全国的油画大家。他的作品中可以见到陕北剪纸和陕北石雕特有的神秘和厚重,还有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陕北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一片特有的浓郁的中国式神性道场,这片土地的生命力让这里的民间艺术充满神秘的神性和与众不同的地域色彩,这里又是中国近现代史革命的圣地,一代人浪漫的革命理想与这里生命式的古典传统在郭庆丰老师的作品中得以完美的融合。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逍遥游,看到屈原的吟咏和狂歌,看到山海经里神秘的凤凰和天马,还可以看到圣经故事里的天使,以及更多的来自作者故乡的梦幻和神化梦幻,亦或是来自他对村庄及童年别有洞天冥想和幻化。这样的创作理念,让他的画非常自由,大幅油画中的人物怎么附仰飞翔都是合理的。
酒喝到高潮处,高非和二冬也来了。你会看到这一行人的聚汇是多么的应该和必然。酒后,我们来到郭庆丰老师的工作室,确如高非兄讲到的“狮子王国”。陕北的狮子刷新了我对狮子石雕的认知,大大小小几百个狮子,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古典石雕差异很大,有的狮头是方的,有的狮头打着格子,还有的狮子像是从非洲来的。我说我们明天要去看茂陵石刻,郭老师拿出一个高古的石狮给我们看,又把雕刻这种石雕的民间用义,民间的神性,巫术意义和象征生命的民间色彩,讲得得非常深入学术,让我们与他的作品中浪漫的生命色彩和神秘的哲学意义,有了可以对应的参照。
夜访藏友虞正旺先生
/柳青凯
因为行程太紧,对凤凰画馆非常支持的虞正旺虞总,本来约好要请我们吃饭的,结果只能等从郭老师工作室出来后,再去他的公司喝茶。我和红卫兄一起,虞总也买过红卫兄的印章。
作为画廊和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一起去见藏家,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凤凰画馆是一个为社会艺术服务的平台,为藏家服务,是我们最大的职能。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三个尊重》,在书画市场里首先要尊重藏家,因为藏家拿的是真金白银,藏家收藏艺术品,是要在这件作品中看到与自己对应的东西,是审美的需要,是精神的认同,甚至在作品中看到自己,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虞兄收藏,只收不出,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品收藏的相同的认识和理念,对艺术品收藏的共同认知,让我们之间建立起精神层面的相互支持和信任。此次辋川行寻师访友,追源慕古,下午拜见邢庆仁先生,晚上与郭庆丰先生畅谈,晚上与虞兄神聊,今天的主题就是拜访贤达,感受西安当下艺术家和藏家的艺术状态和精神风貌,向他们学习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真诚,是我们这次辋川行朝圣致敬之旅的另一种极富意义的收获。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四日
汉唐气象
行程: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马嵬驿吃驴蹄子面—永泰公主墓—乾陵博物馆—乾陵—乾陵御道—石狮子—六十一蕃臣—无字碑—顺陵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巨剑、熊双平夫妇、吕伟涛,凤凰画馆团队。
/ 茂陵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汉武帝刘彻之墓。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其周围还有20多座陪葬墓,如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历史人物的墓藏。
茂陵总体地理风貌,为黄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黄土地貌,南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
在茂陵东北约1公里处是茂陵博物馆,该馆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闻名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100余件,国宝文物14件。其中石刻伏虎、鎏金铜马、秦汉画像、青玉雕铺首、四神空心砖、文字瓦当等更是其中的珍品。霍去病墓前石刻艺术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简练,借石拟形,浑然天成。
/ 霍去病墓石雕群
霍去病18岁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公元前117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
汉武帝为了表彰其功劳,把其冢修的像“祁连山”一样,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这座形式象征祁连山的墓琢,并在神道两侧安置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
/ 马嵬驿吃驴蹄子面
马嵬驿是一个民俗文化产业园区,里面民俗风情浓郁,其内食铺林立,唯驴蹄子面听来奇怪。伟涛兄是当地人,他建议说这面好,面做的时间长,我们又去别的店弄了好几种小菜。面上来了,像是油泼面,吃一口感觉就来了,咸香可口,面质厚实,当饿地很。
熊双平兄家中有事,3点要回去,我们就此别过。
饭后在街上闲走,各种商肆无不极尽手段,不讲道理地堆砌装饰,大红大绿,瓜果农具,水车布机唐三彩,五谷杂粮,琳琅满目。伟涛兄说这里是谎诞艺术,其实就是集大成的民俗,是老百姓的艺术馆。(柳青凯)
/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原,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字秾辉,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阳,时年仅17岁。根据墓志铭记载,永泰公主因难产而死。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载: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
墓内壁画丰富多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各异,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他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主人。后墓室墓顶画有天象图:东边是象征太阳的三足金鸟;西边是象征月亮的玉兔;中间是银河,满天星斗,颗颗在天体中都有固定的位置。
/ 乾陵博物馆
乾陵怀古
刘红卫
千年古神道,将相两众从。
荒草掩路径,野雉丛中鸣。
无字碑石在,有山土木荣。
盛衰平常事,落日伴归程。
/ 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 乾陵御道
乾陵御道是主陵两侧对称列置的石刻,依次为华表一对、冀马一对、驼鸟一对、前有牵夫的立马五对、执剑的侍臣十对。
/ 石狮子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 六十一蕃臣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 无字碑
无字碑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 顺陵
晚上从乾陵回西安,计划顺路到顺陵看石刻的,到了咸阳机场附近,天已经完全黑了,只好改变计划,直接回西安丈八沟。
有时候,就是顺其自然,当一切该来的时候,自然就来了。缘份不到,纵是眼看着就在跟前,却难相见。今天,顺陵的缘份,还不到,也只好期待更好的机缘了。
刚好,今天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发顺陵的图片,借图观石,感悟大唐雄风,也聊寄未至之憾!(刘红卫)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公里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五日
山居终南
行程:过翠华山—进入大峪口—客终南小筑—从游南佛寺—居山写生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吕伟涛、郑锴,凤凰画馆团队。
/ 过翠华山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太乙峪中。由于峪口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的太乙宫,又称“太乙山”,传说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而得此名。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 进入大峪口
峪口位于长安区引镇大峪口村,距西安市区45公里,峪由北而南依次有冷水泉、狮子茅蓬、莲花洞、天赐顶、甘花溪等景点。
客终南小筑
/柳青凯
应该是三年前,郑锴兄的杂志《圣度》,刚刚创办时打电话给我,要帮我们凤凰画馆做免费的公益广告,在书画圈,同样是以个体的能力做杂志,我们也曾经给一些同道做过公益性的免费版面。然而要给我们免费做广告的,并不多,因此我对郑锴兄印象深刻。两三年过去了,听闻他做了很多事,特别是去年南山画社在邢庆仁老师的带领下应西湖画会的邀请去西湖画会办展览,他们一同在西湖上写生。为此,心明兄他们还专门为此做了一本《西湖画报》专刊介绍。前天去见邢庆仁老师,我又拿到了一本。那次西湖行郑锴兄更是专门做了一本书,图文并茂,有对话,有采风,有写生,应该是长安画人与西湖画人的一次深度互动。我与心明兄近。今年春节,我去西湖,又听到心明兄聊起。前几天,安排辋川的行程,我专门向心明兄汇报,他又特别推荐,说可以到郑锴兄的终南小筑写生。因为前面的行程提前几天都安排好了,但是我还是把行程的最后一天安排在终南小筑山居写生,作为此次辋川的最后一晚。
我平常写生最怕人多的景点,终南山很大,一般画画的朋友应该不会去我喜欢的地方,但是终南小筑却迎接过很多大画家。虽是一个小山庄,刘进安、邢庆仁、崔海、齐剑南、章耀、金心明、明瓒等都来过。终南小筑在郑锴兄近一两年的经营下,把原来的农家乐提升成全国画友来终南山最理想的写生基地。终南小筑像是民国时期的山林别苑,依山而建,沿阶梯上山院子一个连着一个。坐在小筑里的水上亭,听着脚下溪水的流淌的声音,一下子便有了身在山林的存在感。
中午饭后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在门口的河边上画起来,刚一开笔,感觉很困,很难用心,便躺在岸边小憩。潏河水流湍急,溪水轰响,是我最喜欢听的声音,在这秦岭深处,出门便画,是多么难以描述的快乐。虽然很困,但躺下了却难以入眠,因为画画的事儿在催着人。假寐片刻便又精神起来。
同行的伟涛兄竟然躺在溪流的大石头上睡着了。编辑小刘也跑到溪水里的大石头上躺着,红卫兄也找了个地方写生,一坐着就是半天,我在岸边换了好几个地方画有三四张,大概有一两个小时,4:30左右,几处看点全部画完,我们一行人在郑锴兄的带领下步行去不远的南佛寺。
从游南佛寺
/刘红卫
中午,到达终南山终南小築,吃过午饭,没有休息,青凯兄、吕伟涛兄和我带上写生的工具,到门前的小溪傍寻地儿写生。
山间清风拂面,溪声潺潺,写生画水,临树绘山,入的此境,忘却尘世凡间,真是圣地仙山。
不久,终南小築郑锴兄招呼团队上山,去山上的南佛寺。
南佛寺距离终南小築不远,步行20分才到去南佛寺的路口。路标指示到南佛寺600米,想来也不是太远。问郑锴兄,才知是山路,是登山向上的距离。登山到半途,已浑身是汗,气嘘喘喘。在山道边捡拾树枝,权当策杖,省力不少。
走了好远才抬头看到藏在深山高处的古寺。南佛寺,相传是李世民的母亲出家的寺院。
寺门前,大石上刻南佛寺大字,看落款,是西安著名书家李成海先生手笔。
进得寺门,古寺依山傍溪,青砖灰瓦,朴实低调,看不出皇家寺院的气派。在新建的殿堂傍,有台阶近百,古迹无疑。由此,可见寺院历史。上了台阶,台地上荒草丛生,有殿荒芜,殿顶破落。殿内杂物堆积,所塑造像,似是近代所塑民间造像,也已损坏多多。
出了废殿,复下台阶,向寺后行进。半山壁崖间,有石彻房二间。问:可是寺内师付或传说中的隐士所居?无人了解。到了大殿,殿内供养佛菩萨,俱是缅甸白玉所塑,礼敬诸佛菩萨。出大殿,过溪桥,到寺后一院落休息。此院有殿堂,供奉民间神圣。
天色己晚,在师傅处讨得水喝。再看山壁半崖石屋,终是不甘,一人攀崖而上。路在石上凿梯,直上直下,心惊胆颤。上了石屋,内里又是近代所塑民间造像。屋里有山洞不深,似因难上,所以人迹罕至。了却心愿,复下山梯,腿软心虚,后悔登高。手抓山石,脚蹬石凹,终至路道,已然浑身虚汗淋淋。
今日是凤凰画馆辋川行的第五天,也是最轻松的一天了。团队所有人员和同道好友,欢声笑语,每个人都非常的开心。
上山容易下山难,手持木杖,看脚下石阶,不敢大意。归途中诗意突现,随口吟诗一首:
终南山南佛寺
路遇南佛寺,寻道复登山。
闻声不见人,抬头一线天。
拜佛虔诚在,顶礼心念间。
晨钟暮鼓里,回头俱是岸。
居山写生
/柳青凯
今天的行记,我和红卫兄商量,请他来写南佛寺。因为他刻佛像印,又是居士。对寺院有特殊的感情,我因写生,走得慢,郑锴兄陪着我走在最后。
小宝今天身体不太舒服,但爬山却很有兴致,在爬山的半路上老婆把孩子交给我,上南佛寺一路都是阶梯,600米长,走起来却很不简单。山路下面,便是溪流和瀑布声,像终南小筑一样,但更有山林气象。每次登山我最爱山行的状态,沿路拍了很多大家走在阶梯上的照片,可以回去照着写生。快到寺庙的时候,有一两处旧禅房,因为太累,不想走了,郑锴兄说还有50米,不去你会后悔的。到了南佛寺,一行人与寺内和尚聊天,寺里还有十八般兵器,同行人一边玩耍,一边向和尚讨水喝,还有一处梅花桩,红卫兄上去演练一番,小宝由她妈妈抱着也有兴致地上去走走。
我坐在阶梯上开始写生,寺内新旧建筑皆有可看是处。新建筑灰瓦碧墙,寺舍,门楼间有竹木可做文章。郑锴兄建议,我到后山上画寺,我从寺院里看山画了一张,又从高处看寺院画了一张。
近一两年,我开始关注山水中凭栏的景致,从山上看寺院正好有一处凭栏,在两个院落之间饶有古意。进寺后,我一直在写生,他们或访旧庙或与寺内居士聊天,女孩们自拍美颜。约一两个小时,天色将晚一行人下山,我越画越带劲,他们都走到山下去了,我还在半路上。最后一张很有意思,笔简意浓,我便与实景一起发在朋友圈里。 回到南佛寺下,路上已看不见他们了。我一个人慢慢地下山,临溪走来被溪声陶醉,选最佳的位置录了两个视频。
等回到终南小筑,伟涛兄返城,此时山风大起。在院中,我又钩了两个小稿,饭后郑锴兄约我们到茶室,边聊天边写稿件,边收拾今天写生的十五张小稿。从晚上8:00多,一直到夜里12:00,山风越来越大,室内灯火温馨,香茶玲珑,此时景况才是山居的最佳状态。品茗写稿,伴着风声可以想见室外的深山幽谷,可以想见终南山的五千隐土,不知他们是否正在诵经,或是打坐。
[凤凰画馆辋川行] 第六日
不如归去
行程:宿终南小筑—上狮子茅棚—日日挥刀的人—不如归去
从游人员:
西安同道/吕伟涛、郑锴,凤凰画馆团队。
/ 宿终南小筑
入夜后山里起了风。没了太阳的掺合,山和天褪去外套相拥着融进黑夜。
都说诗人是最善于说谎的,夜岂不更甚。巨大的黑色垂幕由无数个写着“浪漫”的碎布拼成。
柴犬于不同方位进行着语言交流,泉水与陡石搏斗后的喘息声仍是主调,星星无论大小都有闪烁的本领,我只想知道那颗不怎么闪的属于谁?
昨夜虽赶稿至丑时,但有山间自然的相伴,也得了个好觉。
山里的清晨,一切都是新的,像是自然故意慰劳给愿意跋涉的人。空气是新的,阳光是新的,草木是新的,就连昨晚刚道再见的同伴都像是焕然一新。
终南小筑民宿老板郑锴老师已为客人准备好早餐,玉米稀饭,酵头馒头,豆豆咸菜炒辣子,辣炒土豆丝,炒芹菜段。自然,原生,又独特。最特别的是酵头馒头,大而实,挺立饱满,味道极佳。据郑锴老师讲,他家的酵头馒头每周一会做好一周的所需量,山下的山民们拿着盛具上来,一买就是一二十个,非常受欢迎。酵头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第一次食用的酵面留有少量的面团,作为第二次的老面酵头,这样周而复始,现在用此法做馒头的已经很少了,所以酵头非常难得。
吃过早餐后,收拾行李下山,向路径的另一处景点“狮子茅蓬”行去。(李梦)
/ 上狮子茅棚
狮子茅棚,在西安市大峪乡境内,距离西安约40余公里.大峪:原名义谷,后人称大义谷,简化为大谷。
狮子茅蓬被《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在书中提及后,使得10多年来众多的登山者、驴友年复一年地登上狮子茅蓬去朝拜,去朝拜绝世高僧----虚云和尚曾经修行的地方。但事实上虚云和尚只是在1901年在此结茅修行了两年。
走过一座石板桥“终缘桥”才真正开始去狮子茅蓬的路,山路狭窄,猛然拔高,不时有石块凸起,十分险峻。
因赶车程,未能登至狮子茅蓬,与半山返程,在溪水中合影留念。
日日挥刀的人
/李梦
提到西北,我脑海里首先浮现两个词“质朴”和“力量”。通常语言是镶嵌在画面中出现的,二者相对应的画面背景为“土地”与“刀剑”。将这两幅标着注脚的画面拼叠后,从画中立刻跳脱出一个清晰的西北汉子的形象,来者便是何效义。
何老师的故乡是甘肃通渭,他整个人的立体形象便是“西北”二字最生动的解释。高大的身板接近魁梧,五官强悍严肃,然并不显粗犷,交流浅笑时,还会表现出羞涩、和善的神情。虽已进中年,但顺着未经修饰的络腮胡仍可窥见少年骨像;简单的白色T恤外套着一件设计精巧的蓝靛色套衫,足可见他朴实的践行中仍不失对精致的追求。这一点同样贯穿在他的艺术中。
白庄是何效义老师的艺术道场,早在照片里见过那些白墙、木梁、陶罐、干花、筲箕。实话讲,粉刷打磨后的白墙与这些极具民族性和农耕色彩的单品并不十分搭配。但经墙上的篆刻印稿、木刻手稿,及案头正在创作的作品巧妙的调和后,整体空间并不显得格格不入。若这样解释还是化不开视觉尴尬,那我愿意理解为,何老师工作室的搭配设计,要的就是一份视觉冲击感,坦然、洒脱、深沉。过眼留心,亲近向往。就像他在《心灵的游走——山东田野考察记》中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
但真正进到白庄空间后,却莫名的有些不自然。而我十分高兴有这种感觉,因为自知这份不自然的另外一种说法叫“叹为观止”。是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这里,又平凡又激动。对于何效义老师的艺术涉猎,我还需继续了解,继续学习。
柳青凯老师介绍何老师是非常勤奋,极富探索精神的,手中的创作神秘惊艳,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西安独立艺术家、艺评人高非先生是何效义的老友,在看他最新的十卷本篆刻手稿集《白庄集》后也不由惊叹:“累累印痕让人头皮发麻,何效义一直在进步。”
中午一起就餐时有一处细节十分有趣,作为凤凰画馆离开陕西的最后一餐,何老师宴请我们一行人到西安久负盛名的“老孙家”饭庄,体验正宗的陕西美馔“羊肉泡馍”。十个人围圆桌而坐,手指疾飞,碎馍入碗,笑谈几日游历,更亲近了许多。何老师是最后一个掰完的,见他掰馍时并不十分留意手下动作,也与大家说笑调侃,但掰出的馍大小均匀,像是仔细着所得。转念一想何老师是篆刻家,日日挥刀的人,手上有劲,更有分寸。从他手中出来的东西犹如刀刻般工整,那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吗?
结语:
不如归去
/柳青凯
出行十日,延安铸梦四日,辋川行六日,几乎没有看电视,没有涉及任何其它娱乐,也没有时间刷屏看手机微信。
辋川行六日,第一天上午大家在丈八宾馆汇合。第二天下午一行人去访当下文人山居的现象人物二冬,是访隐。第二日朝圣文人画初始大文人王维隐居地辋川,是归源。第三日拜会长安画派代表人物邢庆仁先生是访贤。第四日上午去咸阳,上午寻古茂陵,观仰霍去病墓前古朴雄浑的石雕,是问大汉雄风。下午寻古永泰公主墓看唐刻和唐俑,至乾陵看武则天和李治合葬陵墓前巨大的神道石雕群、无字碑、巨狮、六十一蕃石雕群,是看大唐气象。第五日赴终南小筑,下午从南佛寺写生下山,回到终南小筑时山风大起。在院中,我又钩了两个小稿,饭后郑锴兄约我们到茶室,边聊天边写稿件,边收拾今天写生的十五张小稿。从晚上20:00多,一直到夜里24:00,山风越来越大,室内灯火温馨,香茶玲珑,此时景况才是山居的最佳状态。品茗写稿,伴着风声可以想见室外的深山幽谷,可以想见终南山的五千隐土,不知他们是否正在诵经,或是打坐。
每天的行程虽然随机,但我们尽量都机动自然充实地计划好,利用好。一天来的图片、行程、文字,还要书写编稿。每天都是这样,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也因此在每天的中午以前,此次活动的公众号文章,才能及时地呈现在老师和朋友们的面前。
因此及时地将每日的动态在公众号上发布,也是行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相对全面、深刻的报道,在每一天的每一张图、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文字字号、颜色变化,甚至每一天的行程主题,都要推敲再三,每一个人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大家都在赞赏,夸奖我们的报道又快又全,可是这期间的工作却是难以想象的辛苦。每天行程的结束,我都想全面真实的记录下来,把自己对辋川圣景的敬畏和迁想分享出来。前几天还好,到了最后两天,由于严重缺觉,白天又充满激情,连续多日的持久报道让人极度疲倦。然而这都无法阻止我们对行程的详细又充满诗意的报道。
幸福的是同行的师友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安排食宿提供车辆和饮食,制定线路,介绍老师,特别是咸阳的吕伟涛兄连着四天一起陪同,安排两辆车,每天接送完,还要回咸阳。西安艺术家们的热情和真诚,他们对待客人的热情好客,会让你感受到他们背后诚挚的皇天厚土。
今天是行程的最后一天,因为下午17:00的火车。我还想让整个团队再去何效义的工作室学习采访,因此上午的行程只能去一个地方,侍上二十分钟,郑锴兄建议去狮子茅棚,没想到这里是如此的美妙。
从公路上下来是一座石桥,石桥边有几匹黑马。山势陡峭,只能用马来运送物品,此时应是马夫喂马的时候。这么生动的情形,让我立即想到崔海先生的画,在山林溪涧之上,朴实的马夫在喂马、浴马,也只有在这终南山的深山里,才能遇见如此好似久远的古代才有的情景。
从石桥盘山而上,山路崎岖,路边有溪泉,每走不远,即见大石,石旁有树,如此反复,人行其间便古意盎然。这样的场景正是我日常最喜欢画的山行系列,我们在山间拍了很多照片。下山后,大家在桥下的溪中拍照合影,一行人坐在石头上听着溪山,请农家乐的大姐帮助拍照,虽然不很专业却有山林气象。
返城西安,效义兄在老孙家羊肉泡馍店等我们,饭后大家去效义兄的工作室喝茶。因前几天来过,已经有熟悉的感觉,但见勤奋的效义兄又做了一大叠新的印稿。几杯茶后,忽然感觉非常疲倦,也许是行程结束身体倾刻放松下来的原因。只能借效义兄的床榻,小憩片刻。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了,要去火车站了,我利用最后的5分钟,把效义兄的工作室又拍了一遍,只见印石、画稿堆积成山,各种西北风物充斥其中,所见书藉,皆是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孤本。在最后的拍照结束后,大家应该能都能体会到,我们将要离开的心态。
不如归去。我想到了这四个字,再好的地方总归是要离开的,我们也只能是辋川的过客,是这终南山的过客,是大西北和长安城的过客。大家彼此分别,相约来时,感概这次辋川之行,一定终归是我们生命中非常珍贵的时间,这种珍贵也正是我们要追寻和分享的梦想和向往。
附:
道心无意上辋川
/牟子平
伟涛发过来一个链接,是凤凰画馆组织的辋川之行。我刚好于工作室阳台闲坐,便信口吟了几句:聊破玄关聊破天,道心无意上辋川。日近中午影还正,阳台双脚笑初闲。
说是无意,但怎会憋得住心中的向往呢?王维,辋川,白鹿原,茂陵,哪一个鼓点不是击人心扉呐。辋川虽未至,吟咏顾其声。
吾亦喜闲吟,尤钦唐之李杜王维,宋之放翁,明清之恽南田丁耀亢等诸先生,每每得游冶之际,登谒前贤故地,以图身心其境神交往师也。
一千三百年前的诗人,隐居辋川,书画唱酬,无意间给中国文化书写了最玄妙最绚丽最文人的一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中有禅,诗中有仙。如果说终南山是中华文明天然氧吧,那么辋川便是中国诗歌的栖息之所。孕育与再生,在这里奇妙地契合。
画家写生,诗人写景,求的是一个意象,并非照大自然蠢蠢地搬来,那便没得意思了。今人游历亦是如此,未必见得古人遗筑方好,行过斯地,终南在目,便念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时间,所有的情致便来了,与诗人对画,与景物携游,岂非妙哉!
人生百年倏忽,未必面面俱到,有人悟透这点,便寻得佳处静修,故终南山不乏高人,至今犹是,或许不只是王维裴迪吧?好山好水出好诗,若论诗,谁能写得过大唐呢?
忽想,他们这一行人,说不定有一两个,被这缘挂住,就地放下,作了这隐士。
也未可知。
我们向往远方
在宽畅的地方敞开双臂
放下庸常的过往
为一些事祈求上苍
——柳青凯《向往》
活动缘起: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终南山历来是文人借居山水田园的首选,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便在终南脚下的辋川,营建园林,寄情山水。辋川别业是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隐居场所。他和友人裴迪为辋川二十景各作五言绝句,结集《辋川集》。诗以景结,画意无穷,是王维以山水诗名世的重要代表作品。王维以辋川隐居生活为核心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山水文化的最早代表和发端,对中国传统书画人文的影响极具象征意义!
凤凰书画网一直走在探寻文化自然,传统与当代的书画人文之路上。最新策划的中国书画文萃《辋川》丛刊,志在倡导以王维隐居地“辋川”为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书画人文精神。“三月桃良”,凤凰画馆团队在西安书画界师友的引导下,作辋川与终南山人文寻踪之行。寻古道,览遗迹,觅隐山,访师友,作致敬王维隐居地辋川的书画人文寻源之旅……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