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冷漠”的?

成长本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接纳不同观点后才变得淡漠。

冷漠,很多人都会去批评,但今天我来说一下我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得冷漠的。

童年

自小在民风淳朴的乡村长大,周围少不了各种正能量,虽也能看到争利现象,但大家毕竟都在一个村庄生活,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大家相处还算得上和睦。处于童年时,对外界并没有多少认知,再加上被亲人百般呵护,秒秒都活在善的世界。对此我也感到极大的荣幸,不会像如今的许多犯罪者,很多动机源于童年的阴影。

小学时,接触的知识比较单一,都是社会上历来的正面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再加上儿时不自觉的 受家里和睦气氛影响,自然以为世界很美好,可以做许许多多的梦想。自己的各种玩具都会主动的拿给小伙伴共同玩耍,就像父母经常借东西给邻里一样。这不打紧,与人分享惯了便会认为分享是理所应当的事,没什么好犹豫的。但有时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的小伙伴不分享给我呢?我也想玩他那种玩具啊。不过小时并不会为此担心太久,保姆式的父母很容易满足我对玩具的渴望。

由于受周围环境与自己的认知影响,小时候满世界都是善,冷漠并不存在。

中学

步入中学更多时候,便把头埋进书海,花的是时间,渴望出的是成绩。这个时期接触最多的还是来源于书上的正能量与伟人事迹,由于知识来源单一,再加上头脑简单,很多时候看到啥便信啥。我处于温室太久是属于那种晚熟的人,接触的啥知识便很少去批判看待,毕竟考试当道,分数为要。

前几日有意翻看一下中学的文言文,从现在的视觉去看待感觉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处事哲学。只是当时已枉然,只知道背诵,少有的意会也仅仅留在意思层面,除了分数,并没有的心灵认知产生多大影响。接受知识单一,便会让自己茫然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因为小时接触善过多,这时仍会以善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对待社会上各种不好的现象,总会不自觉地去维护“弱势群体”,对不合自己所认知的现象,自动认为其方缪。受知识面狭隘的束缚,动不动就简单的对不同群体标榜说谁谁是好人,谁谁谁是坏人。

从我的自身经历看来,当时不“冷漠”和自己知识面狭隘有关。

大学

很多人都说大学是个小型社会,现在看来她确实是个“冷漠”练习场。我记得当初快要到大学报道时,我的人生导师(高中三年班主任)在我临走前交代:“你太单纯了,以后做事多长个心眼”。我最崇拜的舅舅也对我说,处事待人多留心眼。但我当时并不以为然,也许是受之前养成的价值观太深。

进入大学后,虽然也有学业压在上面,但较之高中还是有更多的时间拿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最捷径的方式当然也就是广泛阅读,但每一次阅读都会颠覆自己以往的一些认知。比如几年前听见某某是贪官,便会生气咒骂贪官们。而现在却不会那么轻易动口,时常也会想他们处于他们所在的阶层,定会有他们的无奈,不然谁不想留个好名声。自此“冷漠”便开始在内心萌芽。

社会上难免会有一些天灾人祸,大学一开始时做的比较多的而且自己认可的事便是捐款。时常从朋友圈看到,某某怎么样,二话不说便是果断捐款与转发,最后再写一些安慰的留言。但自从“罗一笑”事件之后,冷漠再度来袭而且更重,自我捣鼓我捐款竟被骗,一开始还好还会安慰自己宁愿被骗也要捐万一是真的呢。但一次两次还好,次数一多心里也憋屈:我也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捐款是我想出微薄之力帮助你们,而不是给你们发工资。

被骗多了也就学会了留心眼,下次再遇到捐款的事会变得迟疑或不理,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冷漠。就像扶跌倒老人被讹诈一样,不是善心丢了,是他们很多人这样做,搞得我们不敢发善心。发一下善心让我全家遭殃,这种责任承担不起。

......

小结

让自己变得冷漠的武功秘籍:

1.基础篇:少读书,让自己知识面单一,活在自我境界。

2.中层篇:多听过来人劝解,活在他人境界。

3.高级篇:亲身经历一些”骗局“,让自己无力发善,达到忘我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冷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