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三)

三、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读《南渡北归》(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梅校长虽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但他最为人称道的经历,却是任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持校务的常委。梅校长的一生,是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1909年,梅考取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生,留美归国后于1915年在清华学校任教,1931年-1948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1962年任清华大学(新竹)校长。

梅校长治清华大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所以说梅校长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在他任上,清华得到长足发展,可以说成为了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学。建国后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学院均并入北京大学,可以想像,调整之前的清华大学是何等的牛气十足。

国难当头之际,梅校长特别提醒师生“日本田中的奏策,诸位都看过了,你看他们那种处心积虑的处在,就知道我们救国事业的困难了。我们现在,只要谨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将来为国家服务。”尽管梅校长不主张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发生事情之后,他总是想方设法保护学生。

写梅校长,必然绕不开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兵锋直指平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渡,先是在长沙设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也面临日军攻击,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其中步行的湘黔滇旅行团,还经过了我的家乡铜仁市,留下一段佳话),于1938年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民政府决定由三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均常在重庆,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

西南联大到昆明后的情况,电影《无问西东》有所反映。梅校长找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要求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因为缺钱,方案一改再改,林徽因落泪不已,连老实的梁思成也忍不住发脾气,最后连铁皮屋顶也只能部分教室使用,其余一律用茅草屋顶。看着委屈的建筑大师,梅校长和颜悦色地说:思成啊,大家都在共赴国难,,请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为清华园建几栋世界一流的建筑物。

西南联大还面临日机的轰炸,而且日机有时是以西南联大为目标进行轰炸,并导致了师生的伤亡。梅校长和师生们一起,经常跑警报,学生们与梅校长拉近了距离。

就是在这战乱之中,在物价飞涨,生活艰辛的情况下,西南联大八年多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教师如华罗庚、饶毓泰、吴大猷、金岳霖、汤用彤、闻一多、钱穆等写了大量的专著,特别是数、理方面的研究,经李约瑟介绍到国外发表论文138篇,其中85%被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采用。这一成绩,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能做到吗?

西南联大还培养了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杨振宁,院士更是不计其数。今天的清华、北大,花费无数的资金,也未取得西南联大的成就……

民国大师身上的君子之气,为什么现在如此罕见,难道真的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南渡北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