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_第1张图片

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

稀缺都会牢牢俘获他的注意力。

这本书偶然在书堆里发现的,而关于“稀缺”的理论也是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及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毕淑敏老师所提到的,“我以为那是独属于我的宝贝,没想到它早已在别人那里安家落户,气定神闲地端坐了许久。”的感觉。

也许在某个时刻我们会在发生某一件事情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促使我们如此行动的由头。我就经常如此,而这本书恰恰将我脑袋里还未系统的想法系统完全的展示,实之奇妙。

有趣的是,这本书里你可以为自己的很多问题找到了开脱的科学理论支撑。

书中提及紧迫的时间要求(时间的稀缺)会令人头脑集中,迫使我们将之前的努力浓缩成即时产出的成果。而我们所称的“deadline ”是同样意味。小明有7天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可他前5天完成的十分低效,直到他意识到“时间的稀缺”,在短时间高效完成任务。

丘吉尔说,英国人头脑最好的时候,就是快要来不及的时候。

可往往会变成杂耍事件,即人们将可预期的事情当成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根源。我们非要来不及了才开始重视,开始好好干!虽然任务完成的快,但是质量不敢保证。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_第2张图片

稀缺并不会凭空创造技艺,只是给你一股推动力。你的能力不会因为时间的稀缺而瞬间变强,之所以会更高效,只是因为“打了动力剂”。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

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的具体起来。

将资源均摊,从而创造出长期的节制状态。而非突如其来的资源充裕,然后紧跟着阶段性的稀缺。我们许多人都曾在截止日期之前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浪费了曾经充裕的时段。

佯装稀缺是很难做到的。空想出来的截止时期不过是一个空想的而已,它永远不会像真正的截止日期一样俘获我们的大脑。想起小时候自己幼稚的用过这一招“佯装稀缺”,妄想通过欺骗自己达到鞭策的效果,可事实证明骗不了自己,假的截止日期就是假的!

稀缺令人“专注”

孤独者更能明白别人的表情,这是由于孤独者会去关注自身的稀缺状况,关注为数不多的亲人朋友,他们会对他人表情中所流露出的情绪非常敏感。

穷人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

日理万机的人珍视每一个小时的价值,

节食者珍视每一卡路里的价值。

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前摄干扰,当我们心里想着其他事物时,就会将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产生忽略行为。

苏珊·桑塔格曾写过这样一个名言,摄影就是将景物装入框内,而框入一些东西意味着其他景物会被排除在外。

那些干扰我们,占据我们思想的事物,不一定来自外界,反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产生的。想法之所以会挥之不去,是因为这个想法对于这个当事人来说很重要。

余闲易产生低效和浪费……

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便会变的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_第3张图片

当我们拥有很多空间时,就会无所事事,然后时间就这样耗尽了。

先发制人

虽然稀缺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培养。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的估计即刻的利益。

无论某样东西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只要没在眼前,让人看不到,人们也就想不起来,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那么迫切。

我们需要先发制人,做好过度工作。就在你专注于健身这件事情的那个时刻,抓紧机会,买张健身卡,请一位私人教练,求朋友时刻监督,尽你所能地做到最充分的准备。

这篇书评只是大概抽出觉得有戳到的点来展开,如果想要更有趣更好了解这本书就亲自去翻阅,里面有大量的实例结合理论更加有助于我们消化此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