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相机工业诞生于一战之后。
1917年,尼康诞生;1919年,宾得、奥林巴斯诞生;1928年,美能达诞生;1933年,佳能诞生;1934年,富士诞生;1936年,理光诞生。
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二战结束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跟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关系。
对于日本相机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方面一部分摄影理论家认为日系相机的机械技术以及光学设计都是在模仿德国,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光线质量及性能却始终有些差强人意;但是也有人认为,日本相机的成功有着必然的道理,一来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高速发展,二来他们本身对品质的要求和德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有几分相似。加上电子工业的发展与创新,日本相机工业取得今天的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
从宾得1951年试制第一台照相机 Asahiflex 开始,日系相机正式进入了世界相机制造强国的舞台。
日本照相机质量开始受到美国的注意,《纽约时报》刊载了“尼康相机及镜头的测试报告”,报导了该机的性能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日本相机的重视。
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旁轴相机大量面世,如1952年的 Arco35、以及同年的 Rich Ray6,1953年的Mammy 和 Press Van 等等。
同样的,日本相机制造业的崛起也引起了西德的注意,这个历史上老牌的相机生产第一大国必须退出更高品质的新产品来应对来自东方世界的竞争。
1953年,当日本还在改良各类现有产品的时候,西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Leica M3 型相机。
扩展阅读:相机百科 | 徕卡的荣耀
Leica M3 全新的设计以及技术将平视取景的旁轴相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内装等倍亮框取景和视差自动补偿、自动复位式计数器、力矩式输片扳手等新技术的运用都对以后的相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参照实体。
1957年,借鉴参考了 M3 技术的尼康 SP 相机面世。
Nikon SP 采用了与 Leica M3 形式相同的单独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和测光表连动机构,以及经过改良了的取景装置。
即使在今天看来,Nikon SP 也是一部非常棒的机器。
SP 是世界上第一台集6个对焦框于一身的RF系统:28/35/50/85/105/135。
SP 是日本第一台只需要一个快门速度调节盘的135相机!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SP 具有第一个专业可靠的驱动马达,在当时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完全可以写入135系统的里程碑!
SP 配套使用的尼康一款硒光测光表。这种测光表不需要电池,当有光线照射到硒化物上时会产生微弱的电流,然后测光表根据微弱的电流来工作。
SP 带给相机制造业的震动就不在这里一一描述了。这部内部结构参照 Leica M3,外形参照 Zeiss Ikon 的CONTAX 的相机将平视取景式旁轴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960年代,旁轴相机进一步向小型化和专业化两个极端发展,相机研发中心开始由德国转向日本。由于日本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于是电子化成为了日本相机制造业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此期间,先后完成了 Cds 和 SPD 测光技术的推广,并在平视取景相机上首先完成了由半导体技术参与的自动曝光功能,发表了一大批诸如 Yashica Electro 35一类的相机,这些普及型相机对推动摄影市场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61年,佳能推出7型旁轴相机和50mm1:0.95镜头,该镜头是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光圈大于F1的民用照相机镜头。
1962年,美能达装有程序自动曝光系统的“美能达Hi-matic型”照相机上市。
除了连动测距相机 RF 的发展,专业级别的高档旁轴相机,如双镜头反光相机 Mamiya C3 等产品的脱颖而出,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格局。
1970年代,单反系统崛起,日本相机工业开始大力发展单反相机,由于日系单反的产品价格适中的市场定位,民用摄影领域里的旁轴相机开始失去以往的地位,被单反系统取代。
可以说,伽利略逆取景器系统的出现和不断改良为旁轴相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扩展阅读:相机百科 | 徕卡的荣耀
而旁轴相机上的光学测距装置又为自动聚焦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让相机的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表控自动曝光机构最初在旁轴相机上大放异彩,即而又出现程序曝光方式的旁轴相机。
不过,在所有自动方式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还是自动聚焦技术的发明。
1977年日本小西六公司研制出第一架自动调焦(AF)照相机 —— Konica C35AF,该相机率先引入双像对称式光电调焦系统,实现了相机的自动调焦,成为袖珍照相机调焦自动化的里程碑。
这个系统的光学理论源自高级平视取景相机上的双像调焦装置。
Konica C35AF 旁轴相机发起的自动聚焦方式,最终改变了相机面貌,从此,智能化成为相机研发的主要方向。
1979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曝光、卷片、倒片和闪光全部自动化的佳能AF35M型自动调焦照相机,该机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红外线自动调焦方式的平视取景照相机。
1970年代,单反系统的冲击对旁轴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价格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旁轴相机不能够使用变焦镜头,使得便携性大打折扣,不能出现像单反相机那样一镜走天下的现象,使得旁轴相机失去了许多初级用户市场。
1980年代,日本旭光学公司(Asahi Optical Company,Ltd.,Tokyo.)推出了变焦型旁轴相机 Pentax Zoom 70,至此以后,可以连续改变视野范围的逆伽利略取景装置在小型旁轴相机上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大量采用。
平视取景方式的旁轴相机开始步入自动聚焦和电动变焦时代。变焦式平视取景相机成为普及产品中的主流,平视取景相机的销量开始显著回升,出现了单反产品和旁轴产品在市场影响力方面平分秋色的局面。
APS的出现,进一步稳固了这种局面。
1990年代末,数码化大潮来袭,借助传统技术的指导,平视取景方式的数码相机大量面世,由于这种相机采用了具有监视功能的液晶屏,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微距摄影。从此,微距方式的专利不再是单反相机独有。
但是同样的,胶片相机销量面临断崖式下跌。
至此,摄影术进入全面数码化年代。
2003年,柯尼卡美能达宣布合并;2006年,索尼宣布收购柯尼卡美能达;2007年,宾得被豪雅收购;2011年,理光宣布收购豪雅公司宾得影像业务系统;2012年,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些昔日的王者一个个倒在了数码化浪潮下,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之前写了旁轴相机的第一篇,向大家介绍了现代摄影早起旁轴系统的发展历史。
延伸阅读:相机百科 | 旁轴相机(上)
本来想分为上中下把旁轴主题写完的,结果发现想要说的内容太多太多,就又多写了两个番外篇。
延伸阅读:相机百科 | 徕卡的荣耀
延伸阅读:相机百科 | 那些年,徕卡记录的经典瞬间
今天这篇算是旁轴介绍的第二篇,日系旁轴相机的发展历史。
下一次我将会为大家接受旁轴系统与单反系统的比较,可能还会说到历史上一些经典的旁轴相机(其实今天的就说了一些日系的旁轴相机)。
相机百科是一个持续的主题,会为大家介绍摄影术历史的那些事儿以及一些关于拍照的常识。
如果您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在后台留言告诉我。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延伸阅读:相机百科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