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无奈于无常

人工作和生活需要目标吗?那是必须的。

管理大师的大师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MBO,他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实际点讲,确定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控,让管理者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有种心理满足感;此外,目标管理可以调配和协同各种分散的资源,为了同一目的而努力,从而提升效率。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确定目标好像都是件好事。


目标无奈于无常_第1张图片

但换个角度想,确定目标,有没有坏事呢?

19世纪末,德军总参谋部为了应对身边两个大家伙法俄的夹击,搞了个“施里芬计划”,大意是通过时间差,先集中兵力把法国干趴,然后再调转枪头攻击那个工业弱而且动员组织能力也弱的沙俄。不同时间段的两线作战,没问题!目标明确,计划可行——完美!就这么定了。时间到了1914年6月28号,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在萨热窝遇刺,历史教科书上说就这事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其实这导火索到火药桶爆炸还有许多故事。那个年代,搞刺杀太普遍了,这么个刺杀也没特殊到什么地步,裴迪南大公翘辫子后德俄法英都没怎么当回事,怎么后来就点燃了世界大战?刺杀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叫嚷着赔偿啊索命啊啥的,最后摆出宣战通牒吓唬人家,奥匈也是在理不过有些过了,塞尔维亚呢是沙俄兄弟,都是斯拉夫人,沙俄就帮着塞尔维亚顶这压力。奥匈靠山德国就看不惯了,你沙俄牛,欺负我小弟啊!就和沙俄杠上了。德俄双方口水仗升级。沙俄也不是吃素的,撸起袖子吓唬德国,你兄弟吓唬我兄弟,我们呢,我们不和你宣战,但我们搞军事动员!德国一知道这消息傻了,我们的施里芬计划就是要利用你军事动员时间长啊,现在你提前动员,我们哪有时间差打法国?过几个月岂不会陷入两线作战?怎么办?只能打!按照施里芬计划向法国开战!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协约国、同盟国的攻守同盟,一个一个炸药桶接着爆炸,战火燃遍欧洲直至世界。


目标无奈于无常_第2张图片

德国的目标太明确,计划太完美,当它成为德国唯一的选择之后,德国人就彻底没有办法翻身了。

目标是根据现状和预测来制定的,但未来存在太多的不确定,“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应懂得一个词:无常。无常就是变化、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不确定,超脱于个人的预计和谋划。要有目标,也要有应对不确定和人心事物变化的心理准备。

因此,有目标,固然心安;能容纳乃至拥抱“无常”,才是大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无奈于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