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刀锋》—— 一部剖析人生价值观的作品

荐读|《刀锋》—— 一部剖析人生价值观的作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刀锋》是继《月亮和六个便士》之后,我看得英国作家毛姆的第二部作品。毛姆通过介绍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苏珊、索菲、拉里等不同人物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不同人生经历的故事。

当然,毛姆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观察和塑造,表达他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也叫人设,是毛姆本人思考和幻化的过程,人物的观点,也是作者本人想表达的内容。

或许,这也是小说和其他文学类的不同。在作品中,作者可以虚构、可以嫁接、可以写实,可以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迷茫全部放到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

抛去轮回的信念,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红尘历练。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掉进自己的生活情景剧中,工资多了少了,岗位降了升了,孩子好了坏了,关系远了近了等等等。

然而,我们很少去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过?我怎么会过成现在这样的?我怎么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

小说家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他们或许对这个社会更敏感,观察的更仔细,思考的更深入。或许,我们读者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对这个变幻无穷、琳琅满目的世界有个更清醒的认识,让我们珍贵人生的行程中,每一步都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一起看看《刀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或许,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和深思。

——02——

艾略特,不是故事的主人翁,但是,却是整本书的引子式人物,书中很多人物的出场都是来自艾略特的介绍和引荐。而且,艾略特的价值观及命运也是毛姆交代的比较完整的一个典型。

艾略特出场时已经快60岁,是仪态很出众的美国人,一位商人,但是又不喜欢别人说他是商人,以自己出身于古老而又高贵的家族洋洋得意,他有鉴赏力,又博学多才,在倒卖名画、古董中捞到很多好处。物质上不用去操心了,他就全心投入到生活中他酷爱的事情上来了,也就是社交。

在社交季节,他往返于英国和法国,以结识各类达官贵人为荣,并在自己的家中举办各种宴会。

他对自己的服饰极为讲究,除了自己的外衣,连自己的内裤都是订做的,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低调和奢华,他把自己古老家族的图案绣在自己的内裤上。

书中有段对他穿着的描写甚为有趣:他露面的时候,会穿非常鲜亮的裤子,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或者黄色的,并配以与裤子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衬衫,有淡紫色的、紫罗兰色的、紫褐色的或者杂色的,接受别人的恭维时(他穿这样的衣服就是要人家这么做),他的姿态优雅,脸上却露着鄙夷,那样子就像一个被告知角色演得非常成功的女演员。

1929年9月股市大崩盘的时候,因为有梵蒂冈朋友的提前通知,艾略特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猛赚了一笔。自此,他的财富更加丰盛。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财富终究不能抵制他逐渐被社交场所排斥的事实,他所在意的达官贵人们越来越不欢迎他。当他得了绝症时,来看望他的人不超过10个人。然而,即使绝症也阻挡不了他对社交活动的热情。当看到艾略特拖着病躯,还在宴会上扮演他那处事圆滑的献媚者角色,献媚地倾听贵人们说话,毛姆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更为讽刺的是,艾略特临死前,他还在愤怒,他引荐的社交名媛埃德娜,举办的宴会连请帖也没给他发,毛姆作为文中艾略特的朋友,为了让艾略特走得安心,只得去埃德娜的家中去偷请帖。

当毛姆问埃德娜为什么不请艾略特时,埃德娜说:干吗请他?他在社交界已经不重要了,他讨人厌,又势利,还爱说人闲话!

艾略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骂埃德娜的,这个老婊子!然后,再也没有了声息!

毛姆感叹到:想起他(艾略特)这一生是多么愚蠢,多么没意义,多么无足轻重,我感到难过。他曾经参加过那么多的宴会,和那么多的王子、公爵、伯爵在一起玩乐,而如今这一切已没有多少意义了。他们早就把他忘掉了!

既然毛姆已经发出了如此赤裸裸的感叹,我也就不用再感叹什么了。但是,我觉得艾略特这个人设除了引子的作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完成艾略特价值观与小说主人公拉里的对比,这个容许我后面再仔细介绍。

——03——

伊莎贝尔,是艾略特的外甥女,可以算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如果仅把《刀锋》作为一部爱情作品来看的话,当然,《刀锋》绝不是重点描述我们通俗小说中的爱情。

伊莎贝尔与小说主人公拉里、格雷、索菲都是儿时的伙伴,她长得漂亮、性感,身边不乏追求者,包括铁杆粉丝,格雷。故事的开头,伊莎贝尔和拉里是有婚约的一对,伊莎贝尔在为退伍后的拉里迟迟不肯工作而焦灼不安,拉里不工作就没有经济保障,她没法把自己交给这样一个人。

她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逼拉里就范,甚至连色诱勾引都用上了,也没有成功。拉里还是抛下她走了。

伊莎贝尔在舅舅艾略特的劝说和自己反复权衡下,嫁给了商人之子格雷。原本,他们过得的很快活,生了两个女儿,伊莎贝尔终于过上了她喜欢的富足安康的生活。但是,1929年9月股市大崩盘的时候,格雷却破产了,伊莎贝尔一家只好靠着舅舅艾略特救济过活,格雷也得了奇怪的头疼病,不能出去工作。

舅舅艾略特死后给伊莎贝尔留下了大笔的遗产,使得伊莎贝尔过上了比破产以前更为风光的贵妇生活,整天也是流连各种宴会场所,把艾略特留下的珍贵字画、家具放在家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她自己略微遗憾地说舅舅的字画要是更时髦一些就好了。白白劳碌了一生的艾略特完全是为她人做了嫁衣。

伊莎贝尔虽然没有嫁给拉里,但是,她心里一直惦念着,不管拉里走到哪里,她都密切关注。

伊莎贝尔这个角色,作为与拉里有感情纠葛,又一起长大的伙伴,她想要爱情,又想要寄生于他人的富贵体面的生活,现实、理智又有心机手段,除了短暂的破产期间以外,她的生活一直过得丰裕体面。可惜,她与拉里永远没有精神上的交流,永远不能得到拉里不离不弃的爱,她不甘心,甚至是愤怒。

以致后来拉里想和索菲结婚时,伊莎贝尔使用了手段,让索菲主动逃婚,他不能忍受拉里娶了在她看来不堪的索菲。

——04——

索菲,在作品中提到的笔墨不多,本来不想单独再写她的,不过,她的价值观在如今很多女人中还是很普遍,所以,忍不住写出来分享。

前面提到,索菲,与伊莎贝尔、拉里都是儿时的伙伴,小时候喜欢读诗、写诗、读各种能弄到手的书籍,在一群伙伴中,是那种默默无语、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色。当伊莎贝尔像太阳一样移走,留下索菲与拉里独处时,他们在一起会谈论书籍,相互为对方读书听。

索菲嫁人后,孩子、老公一家都很恩爱,和睦美满。可惜,一场车祸,只剩下索菲一个人。自此,索菲开始流放自己,完全是照着找死的节奏生活,吸毒、睡各种陌生男人、酗酒等等。

“高贵”的伊莎贝尔偶尔也想体验下流酒吧的滋味,就在那里,一群人,又重新遇见了索菲。所以,出现了前文提到的拉里和索菲想结婚时,伊莎贝尔从中作梗的故事。

当然,索菲和拉里最终没有结婚,索菲逃婚后,又开始醉生梦死的生活,最后,被人割了脖子扔进海里。

索菲是一个令人悲伤而又叹息的女人。我想说得是,不管是亲子之间、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不管多深的感情,都得为自己保留一块自留地。不管遭遇什么样的不幸,生命都是最重要的。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不管能不能陪伴我们,都是希望我们更好地活着,为自己,也为离去的亲人们。那样的放逐自己,糟蹋自己,只能令亲者疼,仇者快。

荐读|《刀锋》—— 一部剖析人生价值观的作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5——

好了,终于写到了拉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写拉里之前,容我先感叹一句,作者毛姆真的是一位小说的高手,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直到文章结尾才看到拉里完整价值观的展现。中间,很多神神秘秘的插曲,引得我一直想看看拉里到底干嘛去了,他为什么要放弃性感、漂亮的伊莎贝尔?

拉里,从小失去双亲,被父亲的朋友养大,长得不算帅气,但是很耐看。不到18岁就混进了空军部队当飞行员,跟法国人打仗。在战争中,他周围成千上万的人战死,亲眼看到前一刻还活蹦乱跳的战友,后一刻就成了一块残破的肉,好像从来没有活过。让他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引起了他对“为什么活着”这个话题进行拼命的探索。

退伍后,他迟迟不去找工作,当别人都觉得他是废物时,他沉浸在各种书中,从心理学开始,他整天整天地看。他想去流浪,想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都觉得他疯了。他孤身一人去了巴黎,住在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大学附近,刻苦读书,每天读8个或者10个小时。去巴黎大学听课、学各种语言、读各种文学和作品。他不关心有没有钱,只要能活就行。

在巴黎待了两年后,伊莎贝尔来逼婚,以下是他们俩的对话:

拉里:我希望我能让你看到我给你的生活比你知道的任何事物都要丰富多彩。我希望我能够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体验是多么丰富。精神生活是无限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伊莎贝尔:我已经20岁了,再过10年就老了,我想趁着还有机会尽情享受。你做的这一切是多么没有价值,对你是不会有任何用处的。

拉里:我不能,亲爱的,这样我会死的,这将是对我灵魂的背叛。

谈过以后,他们知道谁也不能说服谁,终究是分道扬镳,伊莎贝尔转头嫁给了格雷。拉里去了矿村当矿工,他想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整理思想。在矿村,他结识了矿友科斯蒂,他们一起顺着莱茵河去流浪,在农场打短工。之后,拉里又做了水手,跟着船只到了东方印度。

在那里,拉里遇见了瑜伽修行者甘尼许先生。在那里,他找到了他苦苦寻求的宁静和安详。在那里,拉里知道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灵魂中寻找安慰和鼓励。人类可以依靠知识打破无知的束缚。在那里,得道的拉里终于明白,尘世是最好的修行,智慧是获得自由的手段,我们在物质中寻求幸福,但幸福并不存在于物质之中,极乐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就是自我完善。

拉里:当第一个人变得圣洁、尽善尽美时,他的本性的影响力就会波及开来,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自然会被吸引到他的身旁。如果我能过我为自己设计好的生活,或许我的生活就能对别人产生影响;或许影响只是石头扔进池塘里泛起的涟漪那么小,但是一个涟漪会引起另外一个涟漪,另外一个又会引起第三个;有可能几个人看到了我的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幸福和平静,他们就会反过来把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另外的人。

毛姆塑造了这么多的人物及价值观,他通过拉里表达了他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渴望,让内心酣畅淋漓了一把。小说里是别人的人生,或许,也是你我人生的写照。在浮华尘世中,我们翻滚沉浮,或许,我们谁也做不了拉里,但是,拉里的精神理论值得我们自我鼓励。

毕竟,心若自由,哪里都是天堂;心若囚苦,哪里都是牢房,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读|《刀锋》—— 一部剖析人生价值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