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源自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ichards Covey),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一名商学院教授。这本书自1989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500万册。
史蒂芬·柯维发现,随着时代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们的焦虑不安也越发严重。许多人渴望安全感,所以拼命挣钱,渴望迅速成功。然而物质上的一次次满足不能给人持续的幸福感,人们时常感到孤立无援,感觉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无法获得生活的平衡与内心真正的安宁。同时,人际关系里也有了许多冲突和分歧,似乎难以沟通交流,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合作。
是哪里出了问题?
史蒂芬·柯维认为,是人们追求成功的方式出了错。
他研究了1776至1989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并发现在这200多年间,前150年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比如诚信、谦虚、忠诚、勇气、公正、耐心、勤奋、朴素,这一时期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为代表。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认为成功更多的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圆熟的技巧。由此衍生了一些金科玉律,比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但另一些却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有欺骗性的,比如假装对他人感兴趣并套取情报,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作者认为,后50年的这些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以及获得成功的捷径。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比如你总在合作中说“希望这是一次双赢”,但其实你不在乎对方会如何,你只是想借助对方的能力达到自己的成绩。一次两次也许你能做到,但世上没有傻子,别人和你在一起总吃亏总退让,那你们之后的合作肯定告吹。
真正长久的合作,是你们彼此能够双赢,不在乎你的技巧多么华丽或者你的个人魅力多么炫酷,而是你是不是足够真诚,真诚的渴望你们共同成功,也为你们的目标付出切实的努力。
这也就是史蒂芬·柯维说的,只注重通过个人魅力和技巧达到成功的方式是片面的。想要取得长久稳定的成就,品德才是行事的根基。不仅如此,品德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只有高分的品德修为,才能给个人魅力注入生命。
所以对于每一个想要取得成就的人而言,重中之重是修炼品德。
那如何修炼?
答:在思想上转换认知,在行动上养成习惯,而且必须从自身开始,再推己及人。
史蒂芬·柯维把它们总结成七个习惯,分三个部分:
习惯一二三旨在帮助人们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养成独立的习惯;
习惯四五六意在在公众领域——如何实现最佳的合作;
习惯七则是盘活并贯穿全部七个习惯,指导人们如何越做越好。
回到标题的问题,想获得长长久久的成功,基础是什么?
答:做到自身的独立。
答:做到自身的独立。
答:做到自身的独立。
要做到独立,就必须要摆脱依赖,把以“你”为核心进化成以“我”为核心,把“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进化成“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那么如何培养独立的习惯呢?
答案是要培养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这也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旨在促成个人领域的独立,达到自己为自己负责。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本质上来说就是,知道自己有选择(这个选择是名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这个选择是动词),知道自己为自己做出了选择,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这里面最困难的部分,我认为是“知道自己有选择”。听听人们常说的话就能明白了,“我就是这种脾气,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潜台词是,我天生如此,这辈子改不掉了;“他把我气疯了”,所以责任不在我,是他控制了我的情绪;“我根本没时间做”,是时间控制了我;“要是我妻子更耐心些就好了”,是妻子的言行控制了我,我只能这样,问题都在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总结成脑回路就是:外部刺激→黑箱→我的回应。这个黑箱就是我们未察觉的、固有的认知——认为自己没有选择。这种认知要么是天性如此,或者是不得不这样安慰自己,从而把责任推给别人。
对此,积极主动的意义就是,把这个黑箱揭开来,把曾经默认的“我没有选择”转化成“我做出了选择”,知道自己是选择之后才做出了回应。
史蒂芬·柯维选择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例子就是,一位经历了二战的犹太人。他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亲人死于纳粹魔掌,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即便纳粹能够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在被刺激和对刺激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和能力。
和他相比,大多数人在物质环境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对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掌控,人们的盲区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甚至思想也是,不论积极主动或是消极被动,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一个人这么做了,不是“我只能这样”,而是“我选择了这样”,至于结果是好是坏,也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责任。
积极主动去思考然后行事,比如当我们想要得到一份好工作,想要建立更好的夫妻关系,我们要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注于自己情绪、认知和行动,思考“我可以……”,并把这份想法不断地化为行动。
我们也许扭转不了别人的行为和态度,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负责任地积极主动的行事,我们必然对他人和环境产生影响,哪怕最初只有一点点。
习惯二: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设想一个场景:你正在旁观自己的葬礼,亲朋好友、同事伙伴都齐聚一堂,他们即将上台追述你的一生。
这一刻,你希望他们怎么评价你和你的生活,你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爱人、父母、子女,你是否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同事,一个可以依靠的伙伴,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你希望他们回想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自己对他们和他们的生活有过什么样的影响? 认真坦诚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的方向才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以终为始的意义就在于,把终点时抱有的期盼,凝结成自己行事中的目标和价值观,让它们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判断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每一天都按照标准行事,朝着目标前进,不敢有丝毫懈怠,以避免临终前的种种遗憾。
实践“以终为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宣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成就和贡献),必须遵循哪些价值观和原则。
这份宣言就是一部个人宪法,是评价一切的标准,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既是做出所有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
宣言的内容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史蒂芬·柯维一位朋友的部分宣言如下:家庭第一,在诚信问题上绝不妥协,征求他人意见,每年掌握一种新技能,保持幽默感,协助下属成功。
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可以带给人们持续的安全感、智慧和力量,让人们朝着明确的人生方向不停前行。
而以其他的人或事作为生活的中心,只会带来一时的快乐和长久的失衡与混乱。
比如以配偶、家庭、朋友或敌人为中心,就是在情感上过分依赖或关注他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回应或反击;
以金钱、工作、名利、享乐为中心,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或指引人生的方向;
而以自我为中心,只索取不付出,生活就变成死水一潭,没有成长和突破。
习惯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 First)
一句话: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来做。最重要的事指的是真正重要却并不紧急的事。比如自我投资,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是和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首先在认知上,由衷地接受“事有轻重缓急”这一观念。一个有效的认知是,按照紧急和重要这两个标准,把生活里所有的事情放在四个类别里:紧急且重要,不紧急但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
“事有轻重缓急”的核心就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比如接待访客,某些电话、邮件、报告、会以,或者其他琐碎忙碌的工作,因为不论紧迫与否这些事务都不重要,必要的时候,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不卑不亢的拒绝别人,懂得取舍;同时,通过花更多的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上,比如预防性措施、建立关系、明确新的发展机会、制定计划和休闲,以便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比如危机和迫切的问题、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判断事情的重要性并不困难,结果还是做不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没有时间,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危机,完成限定时间内的任务;第二,有时间,但就是不想做那些重要的事情。其实这两个认知都是思维误区。
第一个,本质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选择,可以选择花大量时间来应对危机,或者选择多花时间采取预防性措施。至于第二个,看上去是没有自制力的表现,实际上是对以终为始认识得不够深刻,确立目标的功夫也不到家,多想想弥留之际的遗憾,我们就会对自己树立的人生目标采取更坚决的行动。
在行动上,可以采取制定计划的方式,以一周为单位,来确定并安排自己的第二类事务。
首先,考虑下一周的角色,比如某职员的角色就包括个体、配偶、产品经理和社区服务;
接下来,为每一个角色确立一到两个目标,例如为个体的目标是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那么就可以安排一周三到四天,每次一小时的锻炼;
第三,安排进度,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比如把四天的锻炼安排到周一到周四;
第四,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以外发展及崭新机会来对每天的要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
习惯三强调身体力行,就像程序员设计出程序后,计算机必须加以执行。同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即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对人讲求的是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对自己而言,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进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对他人而言,人际关系和效果必须放在第一位,时间则处在第二位。
结语:
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身的独立,这个过程有三步:
第一步是笃信自己有选择,积极主动的做出选择,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
第二步,把内心真正的追求化成行事的原则,永远依照原则做出选择、采取行动;
第三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去做,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第一重要的事,捡起西瓜,放下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