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另论(杂文)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进入秦国,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索十五城而完璧而归,可以说是传为佳话了。然而深入思考,却隐隐觉得非常的不舒服。

      蔺相如出使秦国,出国前君臣相议,商定“宁许以负秦曲”这一方针政策,可以说是深谋远虑。而蔺相如在秦国朝堂之上,私改政策,先是强迫对方以九宾之礼招待,接着又强词夺理,暗中派遣人员怀壁而归。许多人赞赏蔺相如机智勇敢,能够使和氏璧得以保全于赵国。却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蔺相如的智其实只是蝇头蜗角的小利之智,而非能够强国富民的大智,甚至是愚蠢至极。

       秦强赵弱,是当时的现实。而当时秦昭王刚刚即位,不想失去赵国这个强大的外援,所以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构想。而赵国正是忌惮秦国的强大,才不得不派蔺相如出使。蔺相如不明形势,先是羞辱秦君,再是耍赖不给,最后背信弃义,触怒强秦,而给赵国招致兵祸连连。所以说,这是愚蠢的表现。

        蔺相如的“机智”,导致“宁许以负秦曲”的既定方针不仅成空,且事实与愿望背道而驰,导致形成赵国背信弃义的结果,使赵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的境地。作为一名使者,不但不能够不辱使命,且是国家处于舆论不利的处境。不是愚蠢又是什么?

       蔺相如进入秦国,前后三变。愈变而愈无大国之风。一变是提出设九宾之礼来要求秦昭王迎接玉璧,此使人不免产生物比人重要的联想;二变是在朝堂之上持璧依柱,拒不交璧,实与街头泼皮无赖已无本质区别;三变是派遣随从怀璧偷跑回国,让人联想到私奔的狼狈。如此三变,愈变愈卑下,愈变愈猥琐。堂堂一国使者,如此行为,不是愚蠢又是什么?

       蔺相如放弃国家大利,以表现个人的智慧勇敢。不能够明确公私之别,大小之份。这种智力从他劝缪贤的话中就可以看出:蔺相如劝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理由只是“赵强燕弱”,即用力量大小来决定行动,而不能够从大义的层次来思考问题,如此境界,不逞个人之智才是奇怪?

       自己进行完了这一番思考,不免有千年何人之叹,然而心里没底。于是百度一下,偶见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欣甚。于是贴其文于后,以不废古人,而致惺惺之情。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另论(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