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可分为两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当属自然科学,语文,历史属于人文科学。英语更像是一个培训班做的速成工作,有技巧性,能融入多少艺术,多少趣味,多少人文情怀就看老师的修养了。只是简单分一下。
自然科学,噼里啪啦,简洁干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世界一统。人文科学是一种专门针对人,人性的科学,非常复杂,如果说自然科学具有儿童般的纯真,我想人文科学则具有曹操诸葛亮般的深厚,如果自然科学是喜洋洋般的童话剧,人文科学便是三国一样的历史剧,你看不到底,更难得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更能引发全世界的讨论,从道德,人品,智慧,信仰,文化,政治,经济,趋势,群众利益等很多角度看……,而且是各有所见,这就是人文科学给我的感觉。自然科学重在探索,人文科学重在自我反思。
关于自然科学,我支持应试教育的方式,对错的标准如此明显,几乎完全不用融入个人的情感,纯理性,考试作为一种检验自查,非常合理。有不足之处,就是应试教育摒弃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事倍功半,摧残了求知欲和多数人的信心!
关于人文科学就非常难说,它涉及哲学,宗教,信仰,艺术,人的思想,情感,自我意识,人格成长,独立意识,自由意志……,面特别广,但是导向非常清晰,就是培养健全的人。
人文科学更多是灵魂的东西。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是灵魂的塑造师。”确切地说,语文老师才是,其他科目的老师知识相对死板。我认为学校有必要提高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要博学,哲学,心理,文学,艺术审美是必须的。我坚信一点,这门课应该视作启发课而非说教课。这门课最好是要慢慢地走,慢慢的领会和品位,如果快走,定要依从自我的感觉。人文需要自己思考,老师家长悉心地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受方式,是一种灵魂式的感召,我甚至认为学这门课是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发呆的。这里看不到是非对错的界限,没有定理定律的参考,全凭人类天生的情怀和自我意识——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对独立自由顽强的本性的追求吧。
正是人文科学的这种特点,我特别讨厌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和历史,我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多是对语文与历史的不满:本来应该慢慢地走,我们在这里却走的太过匆匆了,甚至十万火急。让我焦虑的是,那么美的散文,诗歌,写亲情,爱情,友情的,写人文关怀的……我都没有心情,也不能驻足欣赏领会,局促的形势让我焦头烂额,我要快点想出答案,时间不够了,我要得高分……,我的心情被彻底破坏了!潜移默化的感召何从谈起。
语文,作为人文类的科学,重在广博,重在感悟,领会精神核心,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吸收。应试教育让我们本能的把对知识的追求变为对分数的追求,对知识外在的追求胜过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不少学生所做的工作是摘取思想与情感的外衣,穿在身上,把思想情感的内核抛却一边,这就是衣冠禽兽的由来吧。他能把道德文章信口拈来,但不代表他有阳光一样的内心。
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浮躁,是投机行为。我们在应试里长大,应试也成了我们的性格,人文科学本是反应试的,人文科学本是拯救人文的最后一点曙光,可是也做了应试的傀儡,科学毕竟要服从政治。
应试教育是反人文的。应试教育像是一种打压教育,人文,人性本是丰富多彩的,它非要塑成一种形,染成一种色,对于并非叛道的异己,不讲包容,而是不加思索地制裁。对于那些不会凫水的小鸡不是另指一条明路,而是鼓励他,你本可以比小鸭同学游得更好,加油!直到校园大战曲终人散,他还在怀疑自己的智商有毛病。这种自我怀疑一定要在走向社会之初立即打破,这种怀疑会限制他伸向社会的触角,会左右他的一生。应试教育旨在培养聪明人,而不是人格上的完人,不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人,一个人的彬彬有礼,是聪明还是情怀?我们很难看出来。对我来说,我是在毕业后开始捡起那些被我丢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