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原文及评论
1.立论
弗洛姆在第一章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爱的问题首先是个爱的对象而非爱的能力的问题。
也就是说,根据一般的看法,所谓一份完美的爱情,是因为我偶遇了我的真命天子。弗洛姆指出这种看法的种种不足,并提出爱是一种艺术。艺术在这里的内涵是,爱值得学习、探索、创造,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运气。
也就是说,爱不是我偶遇某个特别的人并为他脸红心跳紧张颤抖然后坠入爱河最后瞎闹腾一番分手或结婚收场,而是我经过各种努力不停学习并实践最终拥有爱的能力以致于我能够爱着身边所有人的一门艺术。
喘口气。
第二章讨论了种种爱的理论,尤其批判了弗洛伊德。
2.爱是人存在的要求
首先是,人的个体化使其产生疏离感并衍生出焦躁,因而人最根本的需要是克服疏离感。如何克服?这与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有关。随人逐渐成长,大致是有喝酒吸毒纵欲狂欢、追求群体一致和创造性活动三种,弗洛姆三种都不赞同,他说: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
嗯,看起来和烂大街的心灵鸡汤没什么区别。
融合包括成熟的和不成熟的,不成熟的称之为共生性结合,生物学上展现为怀孕中母亲与胎儿的共生形式,心理学上展现为sm。
3.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这个就令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树》,所谓“仿佛永远相离,却又终身相依”。
4.爱是给予
所谓爱是给予,其意涵是,主体将自身的生命力给予对方,这里不是输血那种意思,而是说,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分享我的热爱给你,我带你一起看生活的精彩之处,我要使你的生活因为有我而丰富,你的生命力被我唤醒,而我在你的被唤醒中体会到爱的回报。
我觉得我写的也很抽象。。。简单说就是,我选择当一个傻逼,对着你讲笑话,你被我用心讲的笑话逗笑了,发自内心的那种,哎呀,我就开心了,你也开心了。
索勒哇,阿姨desu.
“几乎没有必要再次强调下列事实:作为给予行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性格发展的水平。它预先就假设了人要取得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在这一倾向中,此人必须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和支配欲、盘剥他人以及悭吝的愿望;对他本人的个人力量拥有信心,对凭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的勇气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此人缺少这些品质,那么他就会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这里的内涵是,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不是说十二三岁青春懵懂那个东西不是爱,而是说,当我们认可爱是一种能力时,会发现如果要拥有这种能力,那么我们自身首先得达到一定水平,包括克服依赖blabla,在我看来就是确立自身主体性并充分理解与体谅他人。
p.s.这里说明一下安全感问题。我本人十分反感汉子动不动把妹子的种种作逼行为归结为缺乏安全感的行为,不排除这个妹子确实是个脑残,但是是脑残也是你惯的,和未成年人恋爱需要三思而后行。
单就汉子的这一行为来说,这意味着,他没有认真思考过妹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也没有认真体谅妹子,也没有认真思考爱情、人格、自我确立等等主题。
这一问题的结论是,该汉子是个傻逼。这一问题的终极解决途径是,告诉妹子她所得到的爱是因为她自己的本事,“凭自己本事得来的,为什么要慌,慌个锤子”,over。
5.爱是发现
爱是对他人的积极洞察;在爱中,我希望了解秘密的欲望通过结合得以平息。在融合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对方,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所有的人——但仍然是“一无所知”。不是通过我们的思想所能给予的知识,而是通过融合的体验——对人唯一适合的方式,去了解那些人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爱中,在奉献自己的过程中,在深入对方的行为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两个,发现了人类。
这段话的意思有点像伯格森对于运动的看法,伯格森认为运动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观察,类似于了解物体位移,另一种是从物体内部进行把握,体会物体的内在品质。或者也可以延伸到帕斯卡尔的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即重分析或者重体验。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爱中,我充分地发现了他人,也发现了自己。这两个行为可能没什么先后,因为往往是在他人的反映中我们看见自己的样子。
这种发现就要求一种内省,充分地了解自己,然后推己及人。这种了解不是指理智的了解,而像一种觉察,或者像一种精神体验,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命题就是由充分地推己及人而延伸出来的。
我的意思是,这些“我如此所以你也如此”的信念,你从理论上很难去证明,它更像一种生活经验。
所以,一个懂得爱人的人,必然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由此也就会否认掉日常丧得不行寄希望于真命天子的那种人会遇见真爱这种事,因为跟着理论走下来,嗯......容我引用句歌词
永远在床上发梦,余生都不会再悲哀。
6.爱的对象问题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是由爱的对象构成的,而不是爱的能力构成的......如果我真的爱一个人,那么我就会爱所有的人,我就会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必定能说“我因为你而爱所有的人,我透过你爱整个世界,也爱我自己”。”
这里其实可以延伸到一句常见的话——“如果想要被爱,首先要使自己可爱”,这里的“使自己可爱”内涵就是,使自己拥有爱的能力,因而可以爱着整个世界,因而是可爱的,是柔和的,是有亲和力的,这样的人自身就会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吸引其他人靠近。
换个角度说就是,拥有爱的能力,温柔地爱着整个世界,自然会得到爱的回应,所谓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7.爱别人与自爱
常见的一种调调就是,现在人们大多爱自己,爱自己才是根本的,很少有人会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所以啊,谈什么恋爱。
弗洛姆就有话说了:
我们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仅是他人,也是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基本上是契合的、连接在一起的。联系到我们当下正在讨论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爱别人与爱自己并不是两者择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我们恰恰能发现自爱的态度。爱,在原则上说,是无法将“对象”跟自己分别开来的。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被人推动的情感,而是积极地渴望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自爱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相当重视那个我所爱的人,我渴望他能够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渴望他成长、发展成一个更好的人,尊重他的想法和愿望。我能这样做是因为我爱自己,我也想要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幸福。
所谓,哎,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爱的终极奥义(误
仅仅当两个人从他们存在的中心进行沟通的时候,仅仅当他们从自己存在的中心体验自己的时候,爱才是可能的。人的实在,人的生命力,爱的基础都只存在于这种中心体验。这样体验的爱是一种持久的挑战;它并不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而是一起运动,一起成长,一起工作。相对于两个人从存在的本质体验他们自己,相对于他们彼此为一、而不是彼此拒斥的清醒来说,所谓和谐还是冲突,欢乐还是悲伤等问题都退居其次了。是否有爱只有一个尺度:两个人关系的深度,两个人生命力以及力量的深度;通过这些爱情的果实我们自能辩认出是否有爱。
简单说就是,爱是一种亲密而深刻的关系,这与我最近思考的议题不谋而合,因为我就是这样理解爱的。你说这样的爱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其实很宽泛,它可以是朋友之间的,也可以是情侣,也可以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是当我们在纯粹的意义上讨论爱的时候,会发现爱在本质上是人自我确证、自我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真实的爱的关系就建立在两个人切切实实的沟通之上,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尊重关心之上。
所以啊,我那天说,这个也和我自身的水平有关的。
Part two:归纳总结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首先要求认真专注的学习,其次是实践。它也意味着是一种能力,而非偶然机遇。由爱是一种能力出发,则安全感问题不复存在,各种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也不复存在,因为占有问题也被消融了。
如果要建立一种爱的关系,那么这段关系必须是亲密而深刻的,两个人各自看见彼此,体验彼此,分享彼此,由关系的深度透射爱的深度。
但关系的建立不是脑子duang地一下就可以建立,它对于个人人格发展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即首先努力摆脱了童年时代,也要努力去除人劣根性的部分。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主要可能还是看脸。
阿水啊,我给你买的《生存还是占有》你他妈到底看了没啊。
如果你要反驳我,那么对对对,你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