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66

杀宁喜子鱄出奔 戮崔杼庆封独相

兹在鲁襄公二十六年、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及次年。先有卫国君、臣被执于晋的曲折,后有卫献公回国后诛杀宁喜。齐国方面,则是“崔庆”二人中原本地位较低的庆封,利用崔杼的家庭矛盾,将其灭族并独掌齐国大权。冯梦龙另在本回之末,略叙了鲁襄公二十九年间,吴王命季札交游诸侯、学习礼乐之事。

不学诗无以言

卫献公被晋国囚禁,齐、郑两国前去说和的情节,冯梦龙的演绎与左传有异。冯梦龙叙述中,卫献公是与宁喜一同被囚,左传则是宁喜先被执,献公再去时被执。至于卫献公的获释,冯梦龙讲是由于晏婴有理有据的辞辩,左传则是齐、郑两国使者用委婉的方式达成。

都知道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是当时国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具体历史场景却难以举例。左传之前也多次曾在国际交往场合,作为礼仪的象征记录诗经的作用。这里的例子又是不同,具有实际的政治功能。

先是晋侯赋了一首《假乐》(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这是一首褒赞周宣王的诗,晋侯有没有以宣王的德行自比不得而知,不过左传正义引服虔说:晋侯自《嘉乐》,愚之甚也。接着,“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既见君子,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子展相郑伯,赋《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从这也可以知道,国君不一定什么都懂,但是出门带上一个懂诗的臣下进行“相礼”很重要。这两首诗都是向晋国表达爱戴和忠诚,所以很快叔向就让晋侯给两位国君回礼,“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

伍子胥家族与楚国的人才流失

此事冯梦龙未叙。伍举(伍子胥的爷爷)受王子牟牵连,被迫流亡晋国,其老友声子归生后来通过令尹子木向楚王进言,历陈“楚才晋用”对楚国造成的重大损失,最终引出伍举,使其得以返国。“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应是造成当时楚晋实力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结果。

后来伍举的儿子伍奢在政争中失利被害,导致其孙伍子胥流亡。伍子胥在那时选择的目的地,则是吴国。人才流动的方向,或许也显示出诸侯力量的变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周列国志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