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分享:亲子教育中一次有效的沟通实践——陈瑞
小孩到了八、九岁时,开始有了一定逆反心理的时候,父母常常会因为和小孩沟通的事情而苦恼,我也不例外。但一次很凑巧机会,我尝试了一次不一样的沟通方式,似乎找到了一点在亲子教育沟通中的小窍门。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前两天已经和小孩说好(我小孩8岁、男孩),早上9:30送他去一个学卡通画的班进行学习,小孩之前表示不想去,但勉强答应了,可到了星期天的上午9:00,准备出发时,他却怎么也不愿意去了。我心里清楚,因为小孩一直胆子不大,对于第一次要去的地方心存担心,同时觉得自己没有画画的基础,担心在班上被人笑话,所以他想临阵逃脱。用了各种方法不生效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改变:
首先,我蹲下去,先抱住了他(因为这时他在我几次催促下已经在哭泣了),并用手轻轻拍他的背;然后我说:“爸爸理解你的担心和害怕感觉,爸爸知道你可能担心自己不会,会被其他小朋友笑话”,接着我说:“其实这种担心和害怕的感觉,爸爸小时候和你是一样的,当要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去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时,爸爸也是害怕和担心的,这样我给你讲一个爸爸小时候的故事。
然后我开始给他讲故事:“在爸爸还在上初一的时候,爸爸那时候也才12岁,刚开学不久,学校要组织朗诵比赛,因为爸爸平时读课文还不错,班主任就指定爸爸来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 你知道,那时候爸爸胆子比你还小,害怕的不行了,越是临近比赛那几天,越是害怕,很想和老师说我不去了,可又怕老师批评,所以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比赛临上场的时候,爸爸全身都在颤抖,到了场上还是很害怕,可是当我开始朗诵,开始去努力把我记得内容好好朗诵出来的时候,慢慢我发现自己不那么紧张了,而且下面的人也不是那么可怕,老师和同学们也会给予我赞许的眼光,然后,慢慢爸爸就不那么怕了,后来,爸爸还参加过好几次这个比赛。”我继续说:“所以,其实你现在有一些担心和害怕的感觉,爸爸是理解的,而且有这种担心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从害怕、担心、慢慢接触后变得不害怕、不担心,变得勇敢起来,所以,虽然有些担心和害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尝试和挑战一下,说不定我们就成功了呢?”
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发现儿子慢慢冷静和放松下来了,而且他会尝试调侃爸爸故事里面情景,当我再和他说起要去尝试学习这个卡通画画班的事情时,他不再那么拒绝和担心了,他愿意去尝试一下这个画画的学习班了。整个沟通的过程,用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成功的把小孩送到了画画班,上完第一节课,儿子出来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这么好玩的事情,你应该早点告诉我的!”
到这会,我终于知道我今天的沟通是有效果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结一下我使用的沟通方法,其实无意中和我后来上的一个情绪密码课程中的沟通法则是一致的,我梳理如下:要达到一个好的沟通效果,必须做到三点——连接性、可信度、亲和力!
1、 先说连接性
在我上面的案例里面,通过下蹲动作(让小孩感觉到你和他的平等)、拥抱、拍他的肩膀的动作,完成初步身体上连接,身体上的连接会同时带来亲和力;
其次是情感上的连接,我首先告诉他我理解他的感受,用一种同理心让他觉得,原来你是理解他的,理解他的不安、担心、害怕的感觉,他就会慢慢放松,愿意和你进行连接
所以,在沟通上,通过身体的动作拉近距离,然后在情感上先用同理心来取得连接,是达成有效沟通的前期;
2、再说可信度
在上面的案例里面,我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小孩听,让他真实的理解到这种不安、担心的感觉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告诉他这种感觉在慢慢去接触、去面对后,就会慢慢消失。一个故事的形式,增强了对这个感觉,以及如何去处理这种感觉的真实性,他就会真正能放松,并去接受这种情绪了。
所以,在沟通中,一味的说服式教育,或者只是强调:不要怕、不要担心,这些没什么好怕的这种说辞,其实是没用的,只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或者故事,提升事情的真实性,让他能去理解这中间的感觉和变化,他才会慢慢产生认同感。
3.再说亲和力
亲和力其实表现在你的身体语言、口语表述方面,在青子教育中,首先通过第一点的身体连接,可有效拉近距离,增加亲和力,然后沟通中更多用一种娓娓道来,温和,而不是说服、否则的说话方式,才能慢慢增加亲和力;
这个沟通的法则,其实不仅仅适用在亲子教育中,在工作、两性或者其他关系中,其实都是适用的,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