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82,11-9-1,告子章句上9-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82,11-9-1,告子章句上9-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庚子日,九月廿一,2017年11月9日星期三。

这一章两节,上一节讲解养心的必要性,下一节讲解养心的方法。

在上一章的最后一节,孟子指出,养仁义之心要做到每时每刻,为什么呢?

孔子的一句话说明心的存亡原理: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惟心之谓与?拿起就存在,放失就消亡,出入没有定时,无人知晓它的去向,说的就是心吧!

当时就感叹:日课尚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日三省吾身尚且常常忘了,如今说个"每时每刻",绝非一句简单的套话。

这话,重如泰山!

但是,通观即将学习的这一章之后,开始心中为之一悚,随后精神又为之一振,决心奋然而兴,信心油然而生。

孟子,真是了不起的孟子!

或,是疑惑的"惑"字。王,指齐宣王。暴,是温暖的意思。罕,是少。萌,是草木初生的芽。当年的齐国是最有实力,也是最有希望实现治国平天下之任的"千里之国",孟子曾寄予厚望,可是,齐宣王听信谗言,疏远忠正,没有养成纯心用贤之道,引发了孟子这一番言论。

孟子说,人的德性,最关键的是至明,始终光明,始终理性,始终明智,要做到至明三始终,单靠自己做不到,要创造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尽心的贤人,把辅导的功夫花下去,二是朝夕熏陶的教益不间断。按照这个规则反观,宣王的不智就不足为怪了。

怎么讲呢?养心原理。良知良能固然是人人都有的,但蒙蔽放失也是常态现象。心是要养的!

怎么养心呢?

跟君子相处,就能养之以善,并且天天上进,每天迈进于高明,跟小人相处,就会养之以恶,并且一天天下流,每天陷溺于卑暗。齐宣王的不明智,就是远君子而亲近小人导致的。比如说大自然中的草木,具有非常容易生长的特性,就算是它们也需要和气培养,才能繁茂,如果一日暴之,才得了一些阳气的温暖,却又十日寒之,不断遭受阴气的肃杀,必然枯萎凋零,又怎么能养活呢?我见宣王的次数很少,见一次面,讲得再多再透再长,就跟一日暴之一样,等到我离开,那些拍马屁的做表面功夫的人就拥过来了,左一个右一个,杂七杂八,都能盎惑君心,败坏君德,就跟十日寒之一样。宣王也不是完全没有善端发动,萌芽生发,然而,一时的开悟,抵不住众欲的交攻,一人的启迪,胜不过群邪的引诱,暂时的短暂的明智马上又变回昏沉暗淡,我又有什么法子呢!

这番论述,真是惊天霹雳!

徐文兵老师常常感叹,再多再正确的话,扺不住"王医生"、"张大夫"和媒体的胡说八道。

张汝伦老师也多感叹,再高明的学问,抵不住媒体的拉低抹黑。

这些警语,我都听得进,但体会呢,今天才发生。孟子的话,轰的一声炸雷一样,轰醒我。

我每天用日课的方法学习四书,最多花两个小时而已,加上两个小时西学的学习,最多四个小时,以为很多吗?剩下的才是大部头时间,也就是说大部头时间都在日用常行里。那么,我的日用常行,是保持了始终跟君子学习的至明呢?还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于昏暗呢?

怎么保持至明和学习榜样?不问学了多少学问,优先问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立志做人,优先再优先。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82,11-9-1,告子章句上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