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新论----用自然规律诠释伦理道德》(上)

精 神 世 界 新 论 ----用自然规律诠释伦理道德

何运熙/著

作者简介

何运熙1932年生于江苏省松江县亭林镇(现属上海市金山区)。1960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系,分配到大连电子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主要从事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民品和军品开发上有许多成果,如鱼探仪、磁滞线测试仪、声级计、便携式单管和二管彩色摄像机、编码录音机、导弹攻击雷达记录仪、海防雷达网情报处理仪、液位变送器等,其中一些成果在部队或地方成功使用、推广,屡获大连市、辽宁省和电子部的奖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连市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入选大连市科技协会编著的《大连市科技精英》一书。

作者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向传统伦理学挑战

1-1传统伦理学的弊病

1-2自然规律怎么会犯分裂症呢?

1-3精神世界并不虚无飘渺,而是实体

1-4精神世界的组织结构:一种创新的认识

1-5精神世界的运动规律

1-6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存在可对比的相似性

第二章 精神世界源自物质世界

2-1令人困惑的精神世界

2-2各派伦理学说不能统一的原因

2-3因果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2-4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证明

2-5用物质世界理论解释精神世界的科学依据和例证

第三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基本组成的相似性

3-1延伸性

3-2辐射功能

3-3感应能力

3-4共振、共鸣

3-5坚固性

3-6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

3-7

第四章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对应

4-1对财富的追求是精神世界的推动力

4-2感情可以混合或者化合

4-3反馈和反思

4-4动能和势能

4-5变化率

4-6‘爱有差等定律’

4-7道德情感场

第五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5-1能量守恒,知识不守恒

5-2物质可以空间位移,感情不能横向移动

第六章精神空间坐标系统

6-1物质世界中的座标系统

6-2精神世界中的坐标系统

6-3感情在三维坐标轴上的合力就是生活的目的

第七章 精神坐标系统和精神财富

7-1两种财富

7-2社会分工和合作产生了精神财富

7-3高层次的精神财富

7-4高级感情是如何形成的?

7-5用精神座标系统分析精神财富

第八章精神财富与道德

8-1伦理学说的核心-----道德

8-2扫清对道德科学化认识的几个障碍

8-3我们对道德的科学化认识

8-4传统伦理学说在道德科学化认识基础上统一

8-5传统伦理学的其它几个问题

8-6正确的理论必能和物质世界的理论相连接

附录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对比表

自序

读者从本书的“作者简介”中可以看出,笔者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佬”:大学学的是无线电,毕业后一直在技术一线工作,从事民品和军品的开发,小有成就。为什么退休后转向自己不熟悉的社会科学,研究起伦理道德来了呢?本人成年以后的历史只有两段,在北京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一个研究所,在那里工作到退休,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在“简单”的背后,笔者在生活中、工作中经受的磨难、坎坷和折腾,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笔者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和深深的烙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深刻地告诉我,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做事难,做人更难,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尤其不容易。这就涉及精神文明问题,涉及伦理学,涉及道德品质。在退休以前,笔者已经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但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退休以后,有了空闲,这才结合人生经历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几年下来,觉得有一些心得,可以写下来同读者交流,向专家请教。这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伦”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该遵守的道理和规则。伦理学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等。千百年来,伦理学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学派,在上述问题上各有各的看法,争论不休。但在一个问题上,各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伦理问题属于精神世界,或称‘价值世界’,不能用物质世界,也就是自然世界的规律来解释。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看似完全不同,但它们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实际上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非常相似,可以互相比拟。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如因果律、对立统一规律,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精神世界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由此,笔者对伦理学中的二个基本概念,即“感情”和“精神财富”,赋于了全新的内涵,不但可以科学的、系统的解释道德的真谛及其价值,并且有可能将传统伦理学的各个派别连接起来,消除伦理学界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并由此给人们带来的思想混乱。

笔者在有生之年,完成这篇著作,希望能对伦理学的研究带来一丝清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点动力。错误和不当之处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何运熙  2017年初夏

第一章 向传统伦理学挑战

1-1传统伦理学的弊病

本文对影响人类灵魂深处的道德根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说明道德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任何精神约束,或者说不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从而让人们懂得道德的真正价值,以积极的态度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无奈地去遵守道德规范。本文对道德根源的讨论跳出了传统的各种伦理学说的框框。传统伦理学大师们对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人类发展功不可没。他们思想深邃,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传统伦理学学术歧义之大,学派之多,争辩范围之广,是其它学术领域所少见的。其根本原因是把道德现象的解释和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完全脱节开来。由于受传统和宗教的影响,传统伦理学把人的灵魂神秘化,认为它是超越自然的,不能用描写事实的科学规律、自然法则来解释,人的道德行为属于价值世界,只能用价值来描述。而价值规律是不同于科学规律的。因此在伦理界长期有‘应该’能不能从‘是’中推导出来之争,“价值”能不能从“事实”中推理出来之辩(元伦理学)。但无论争辩的哪一方,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认为处理自然世界现象和处理伦理世界现象是不相同的,这几乎成为伦理界的普识。

所有伦理学说都不像自然科学的理论那样是用实验来证明的,而是靠思想家们设定一些基本概念来创建的。由于思想观念因人而异,建立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自然也千差万别。例如,有认为性本善的,有认为性本恶的;有认为人的本性是为己的,有认为人有为公的本性。因此,学术争论不可避免。

1-2自然规律怎么会犯分裂症呢?

本文认为世界是一致的,一元化的。现实世界由无数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每个领域都是由其它领域产生的,一定要符合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所以各个领域之间是有关联的,用于描述它们的理论之间也是能够沟通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当然也不能例外。

人类是从高等动物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的,这已有充分的理论根据。不能说到了人类社会,突然出现了一个不能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的价值世界,认为它是在非自然领域的,只能用非自然领域的规律来解释。由于所谓的非自然领域是假设的,没有像自然规律那样的实验基础,所以也不能像自然世界的规律那样系统、统一、一致,而是你有你的见解,我有我的看法。实际上,自然世界的科学规律,不但能解释清楚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即使是各种伦理学派在各个时代出现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历史背景的分析和政治经济理论的解剖得到解释。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会犯分裂症的,它不只可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也可以解释人的思想。之所以出现目前的情况,只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的伦理学说而已。

反过来,认为有了道德,才有人的存在,这样看待世界,必然导致把世界一分为二,也不可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伦理学会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而一代一代地在变化发展。如果把伦理道德看成是先验的、是上帝创造的,那末只要把上帝制定的‘绝对命令’解释解释就行了,用不着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伦理学。笔者认为,康德1的绝对命令,虽然认为是人通过反思对自己的立法,其实仍然为上帝留着位置,要不然实践理性从那里来因此情感主义伦理学派认为伦理道德是没有科学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认识到非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它们是统一体,学术争论才会偃旗息鼓。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伦理学家用自然规律来解释道德现象,但都失败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条路走不通。凡事成功之前,都要经过若干次乃至无数次失败,所以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本文胆敢用自然规律来解释伦理道德,自有充足的理由。

用自然规律来解释道德现象,意味着所有的论断,特别是一些初始概念,必须是从自然规律推导出来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来设定的。其中包括推理中用到的一些证据,也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不是靠人为设定的。

1-3精神世界并不虚无飘渺,而是实体

伦理道德是在精神世界里的,因此对伦理道德的推导分析,当

-----------------------------------------------------------------------------------------------

1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主张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它不依赖于感觉,但能够刺激感官,引起感觉。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从而为宗教留下地盘。他提出有一个至高无上、永恒不变、人人都应该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原则,这就是所谓“绝对命令”。

然也是从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开始的。前面讲过,自然界每个领域都是从其它领域产生的,精神世界也不例外。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的,所以精神世界也像物质世界一样,是实体。这个结论是本文通过严格的推理来证明的。

精神世界既然是实体,当然和物质世界一样,由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当然也是实体,但其形态和物质世界的实体完全不同。尽管形态不同,但是可以证明这两个世界里成员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具有相似的特点。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是每个领域存在的必要条件,缺乏任何一个条件,这个领域就不会存在,所以要充分了解一个领域,就必须对这个领域成员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有充分的了解。

1-4精神世界的组织结构:一种创新的认识

从组织结构来说,任何一个领域,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必须有它的成员组成,这是不言自明的。每个领域成员的组成,必需符合哲学里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是由一对特性相反,但又是互相依赖的成员组成的,孤立的成员或不和别的成员发生关系的成员是不存在的。精神世界当然不能例外。本文证明,组成精神世界的最基本成分是知识和感情。精神世界里的所有成员如各种精神因素和心理机制都是由这些最基本的成分即知识和各种基本感情构成的。不过,本文通过推论对感情提出了以下创新性的认识,和传统对感情的认识有所区别,对伦理道德的认识起到突破性的作用。

1、传统的认识,认为感情是一种心理反应。本文把感情看作是实体,即是长期驻留在精神世界的存在体,是人的各种需求、欲望的源头。心理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从这些实体上产生出来的。

2、感情既然是实体,就都是离散组成的,就像物质世界里的物质由离散的分子、原子组成一样。每一种感情代表着人的一种欲望,一种需求。心理反应是为了满足某种愿望或需求产生的。各种感情的综合,就是人的生活目标或人生观。

3、感情既然是实体,就可以结合或化合成新的实体,也就是新的感情,代表人的某种新的需求或欲望,如同物质世界里的各种物质之间可以结合或化合成新的物质一样。

4、弄清感情的来历和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感情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沟通和合作的需要形成的,是历史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也是人的本性,就像人的器官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一样。这就说明感情是与实践关联着的。这是本文与传统伦理学派能沟通起来的重要环节,有可能把各种学派统一起来。

5、在传统的观念里,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只与人的知识水平和人的智慧有关。笔者认为,人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见解,不但与知识、理智有关,还与人拥有的各种感情有关。由于感情是人的一种本性,不同本性的人对同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必然有不同的倾向性,特别是事关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件,认识上的倾向性就会愈加突出。过去常说的立场问题,就是这个道理。直觉主义认为人对“善”、“正当”等概念的认识来自直觉,其实不然,真正的根源应该说来自感情。

因为本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养成的,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拥有的感情肯定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会一致,是不可能用知识的逻辑分析来纠正的,很多有关社会问题的学术分歧也是不可能通过学术辩论来解决的。元伦理学学派的道德语言之所以有描述主义和评价主义之争,在“事实”与“价值”、“是”和“应该”等的关系上争论不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6、把感情当作实体,可以对精神财富导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同于传统的见解。传统上认为所谓精神财富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如名望地位,天伦之乐等等。笔者认为,所谓精神财富,除了精神上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推动生活的力量,也就是说,精神财富是人积极生活的根源,它使人有期望、有追求、有理想、爱社会、爱正义、爱真理,从而激起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对精神财富的这种新观念,为认识道德的起源开辟了新的路径。

1-5精神世界的运动规律

为了全面了解精神世界,除了正确认识其组织结构之外,对影响精神世界成员活动的规律也要有充分的了解。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界每个领域成员的活动,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每个领域型式虽然不同,但它们的成员必需有运动能力才会存在。正如哲学里的名言所说的“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在物质世界领域,成员能有规律的运动是因为有电力、机械力、磁力等作用于它。推动精神世界活动的力是什么?答案是人对财富的追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追求财富有关。伦理道德也是由追求财富的需要而产生的。世上不存在一种先验的理性,能产生德性、善等伦理道德。在这方面,倒是功利主义与本文的观点有点相近,因为功利主义也强调人的利害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源。但本文对精神财富提出的新认识,使我们与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

2,反馈。自然世界的变化、发展以及平衡、稳定靠的是反馈。从原子结构到天体形成,都离不开反馈的影子。近代自控、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模样大变,核心问题也是反馈。人类的精神世界,反馈同样是核心。伦理界常说的反思,就是反馈,知识的形成,靠的也是反馈。正是因为有反馈,人类才具有综合、推理、判断、评价的能力。任何重大的学说,都离不开对过去经历过的无数事件的信息的反馈。伦理界把人的自主性作为人存在的特殊性看待,其实人的自主性来自人的反思能力,而反思的本质就是自然界的反馈现象。

3,在物质世界里,往往借助于座标系统对力进行分析,使分析变得简便、精确。笔者认为,在精神世界里,同样可以建立一个座标系统,以便对精神世界进行分析,这对正确认识精神财富极有帮助,也有助于对伦理道德的认识。

1-6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存在可对比的相似性

通过以上对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分析,我们对精神世界就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认识,精神世界不再是神秘的,它和别的领域一样具有一定的构成和一定的运动规律。而且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的,这两个世界的成员虽然很不相同,但是存在着可对比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尽管它们的外貌不同,可它们在各自领域内所起的物理作用和功能是绝对相同的。这样,用于描绘物质世界的许多理论就可以用来描绘精神世界。由于物质世界的理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和分析伦理,等于是有实验基础的,我们把它叫做“虚拟的实验基础”,自然是正确可靠的。

在物质世界里,时刻在产生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大自然具有调节各种矛盾的能力,使这个世界不会土崩瓦解。例如生物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节,以维持生长;自动控制系统能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以保持加工精度。物质财富的分配,也有矛盾,靠制定法律、法规来解决。矛盾和解决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

精神世界呢?精神世界也是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的存在离不开精神财富。与生物的存在方式不同,人类是以复杂的社会结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构也具有复杂的社会性。

本文对精神财富的结构将有专门的论述。动物虽然也有社会性,但简单得多。所以精神财富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真正标誌。其实,义务论的义务、责任就是从精神财富产生的。公正、正义、为真理、为社会进步的思想感情也来自精神财富。但是物质财富毕竟是最基本的财富,没有物质财富,也谈不到精神财富,这两种财富都是人类所需要的,但是往往又不可能兼得,也就是说,是有矛盾的。伦理道德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出现的,道德规范是依照人们共有的思想感情来制定的。所以伦理的本质是为了调节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的矛盾,就像物质世界里调节各种矛盾一样。

本文的这种伦理见解是建立在具有实验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具有一般自然科学的特点来分析精神世界和道德起源,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延伸。自然科学研究的特征是以推理推导的思想为根本,所以没有也不需要旁征博引,这与传统的伦理学说有鲜明的对照。传统的伦理学说虽然也离不开推理推导的逻辑功能,但是一些关键的基本理念,是偏离大自然的普遍规律,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解决的,将圣贤名人的名言名语作为根本的依据。尽管许多名人的很多警语确实发人深思,值得引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除了知识外,与每个人拥有的感情有关,不同个人的知识可以达到相同,但每个人拥有的感情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不自觉的掺合在知识里来影响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所以你想中立也中立不起来,想客观也客观不起来。因此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并以实验为基础的推导出理论,这样建立起来的系统理论才无可辩驳,统一一致。本文采用自然科学来分析道德的源头,所以不需要旁征博引。总之,本文采用的伦理见解都来自国内著名伦理学家的著作,但分析方法则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推导法。

本文的上半部分主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推论精神世界的结构和本质,在此基础上,下半部分论及本文的道德的源头与传统伦理的关系,全文贯穿着三个主要理念:

1,世界的一致性

2,因果性

3,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普适性。

第二章 精神世界源自物质世界

2-1令人困惑的精神世界

人类社会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是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对这两个世界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对客观世界有正确认识,人们才有正确的行动和努力方向,创造出各种生产工具和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体制来提高生产力,社会才能繁荣昌盛。也就是说,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长远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客观现象的分析和看法产生不一致是必然的、正常的,引起激烈的学术争辩也在所难免。通过争论,人们的思想得以沟通,认识随之深化,学术也才能发展。

然而,对精神世界的学术争论,和对物质世界的学术争论大不相同。对物质世界的学术探讨是客观的,因为人有完善的感觉器官认识客观世界;不能直接通过感官认识的,也可以通过仪器设备来检测、获取必要的信息。因此,有关物质世界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是可靠的,可以确信的。即使暂时有分歧,最终都能通过实验解决,达到一致。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精神世界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是人的感官无法直接观察和识别的,也无法用实验来证实。因此认识精神世界远比认识物质世界复杂和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还仅限于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论述。这些思想家智慧高超,学识渊博,他们建立的学说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和发展的考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不可否认,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也难免受到时代、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传统习俗等的影响和束缚,含有主观因素,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精神世界的实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避免不了的。

在传统的伦理学界,争议较大的主要有两大阵营,一是规范伦理学说,二是元伦理学说。规范伦理学说研究如何通过分析个人和社会对道德的需要以及客观存在的人性,制定出优良的道德规范,来正确指导和评价人的道德行为。这种理论贴近生活实际,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广泛地被人们接受(近代的契约论也属于该类)。

元伦理学说以道德语言作为逻辑分析的手段,从基础概念着手,对像“善”、“正当”等有关道德的词语进行逻辑分析,以此来推导“是”和“应该”、“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道德判断的正确性。这一学说由于离实际生活较远而慢慢衰落,但其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奉。

很多伦理学家试图把这两个学说沟通起来,成为互补。但是由于出发点不同,无法统一。实际上,即使同一学说,也分不少派别,如规范伦理学,有理性派和经验派。经验派里又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性派也有价值论、义务论和美德论之分。元伦理学也有不少派别,如自然主义、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等。不仅如此,每个小派别里,观点也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这种情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伦理学有没有科学性、客观性?因为和伦理学派别林立的情况截然不同,自然科学各个分支的理论基本上都很统一,很少有派别林立的情况;暂时的分歧最终也能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归于一统,例如,曾经有理论认为太阳绕地球转动,现在还有谁相信呢?都接受地球绕太阳转动的理论了。尽管自然科学还有大量领域需要深入探索,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逻辑性强,精确严密,坚挺有力。自然科学的推理性和系统性,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使人们具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新技术新产品潮涌般滚滚而来,使世界日新月异。自然科学的严密和精确,也反映在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上,如门捷列夫周期表预言了某些元素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见到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的发现轰动世界)。

2-2各派伦理学说不能统一的原因

就伦理学而言,一方面,各种学说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对伦理学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每种学说又都存在着对某些道德现象无法解释的一面,相互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影响的因素。

第一,在传统观念里,存在着一个超验的、或非自然的世界,人的思想行为,特别是伦理行为是受这个超验世界支配的,而不是由自然规律支配的。有的学派把超验世界称为价值世界,认为人追求价值比追求肉体快乐更重要。有关价值世界的一些基础概念是人为设定的,例如有认为性本善的,有认为性本恶的;有认为人的本性是为己的,有认为人有为社会着想的一面。此外,像“善”、“正当”、“应该”、“义务”、“价值”等同道德有关的基本概念,不同伦理学家的解释也有差别。由此建立起来的伦理学说当然不一样,学术争论不可避免。

笔者认为:伦理领域里的概念,如好、善、价值、应该、正义等,虽然不能直接用描述的方法来表达,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世界是两分的。世界上的领域很多,每个领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表观,只能用这个领域特有的规律来描述。但一般情况下,特定领域的特有规律最终都能和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一致起来。也就是说,世界是统一的,一元化的,只有一元化的理论才能把大自然各个领域互相沟通起来。伦理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用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解释道德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

其实,世界一元化的思想是很多哲学家们所信奉的。中国社科院著名研究员叶秀山先生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上发表的一篇讲话‘哲学中的贯通精神’中就这样说过:“哲学是一门通学,它的理路无往而不通,不通是我们没作好研究,还不懂,当我们懂了以后,哲学都能通过去”(解放日报201088日)。显然,只有用一元化的观点看待世界,才能有贯通。

第二,传统上,认为人的认知能力由人所拥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决定。对于物质世界里的现象,因为人是通过五官来认识,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知识来的,所以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对精神世界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感情上,如爱、同情、价值等等),则不是靠人的五官,而是靠所谓人的第六感官,也就是用感情的直觉性来感知的。用知识无法分析这类现象出现的规律。感情的本质和来历,以及感情的直觉性,将是本文后面重点要讨论的内容,这里暂且不提,但感情使人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具有倾向性,如有些明摆的事实,有人就是不承认,甚至否定。由此可知,有些问题争论不休,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感情问题。过去常说的立场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知识和感情同样重要。知识是对事实的认识,感情是对伦理关系的认识,两者互起作用。

第三,理论的可靠与否最根本的办法是用实验来证明,而伦理学的理论是无法用实验论证的。这也是伦理学各学派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

2-3因果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不能直接用实验的办法来论证伦理学的理论,那末有没有其它办法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对产生伦理道德的精神世界有正确了解,为此,又必需对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因果律和对立统一规律,因为这是哲学界普遍承认的两条重要自然规律:。

因果律(註释一)说明世界上虽然存在无数的领域,但每个领域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每个领域都是有规律的从其它领域产生的。精神世界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从大自然的其它领域产生的。由此可以推论出一个格外重要的结论:世界上不论何种领域,只要其中一个是实体,也就是由具体的成员组成,那么其余的领域也必然是以实体的方式存在的。由此可知,精神世界也是个实体,也是由具体成员组成的。这是正确认识精神世界必须迈开的第一步。

认识精神世界的另一个重要自然规律是对立统一:任何一个领域里的成员都不是杂乱无章的随便凑合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不但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即使是同一个领域,各种成员也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存在,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种组织结构都以对立统一方式存在,使该领域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体现该领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对立面的成员是不存在的。

不仅如此,每个领域的成员也是由次一层的对立统一体组成的,依此类推,任何领域的组织结构都是由对立统一的成员以叠迭方式构架起来的,直至最基础的成分。精神世界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性,这里对它作进一步详细的叙述是必要的。对立统一不只指两个对抗性的矛盾事物,凡是两种特性绝然相反的事物,但又互相不能分离或互为补充、互有依赖,也是对立的统一。只有当两个事物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形成具有某种独特功能的结构体,并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的领域。

这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两个事物外观上看不出具有对立统一的特征,但如果将这两个事物的内涵进行展开,仍具有特性相反,又互相依赖,不能分离的状况,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对立统一的。关于这点后面将通过例证说明。反之亦然。

自然界的每个领域,除了特定的组织结构以外,还有特定的运动规律,所谓“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其实,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也是相关的,没有对立,就不会有运动,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运动实现的。所以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是表达这个领域的两个主要特征。

和组织结构一样,每个领域的运动形式也大不一样。有的领域是以机械运动形式出现的,有的是以波动形式出现的,有的以电或磁的形式出现。尽管运动形式不一样,但运动的规律是相同的,如高的必定向低处流,密的必定向稀的扩散,强的必定向弱的施压等等。正是由于运动规律相同,才能由一个领域产生出另一个领域,这是出现因果律的根本原因。

从领域A能产生另一个领域B,但不能产生另一个领域C,由此造成了领域之间有亲近疏远之别,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凡是两个最亲近的领域,即一个领域是从另一个领域产生出来的,那末这两个领域里的基本成员必定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所谓可对比的相似性,意思是,尽管两个领域里的基本成员在外观上完全不同,但它们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是完全一样的。这可用无数事实来证明;以自然科学为例,自然科学有很多领域,如力学、电学、光学等,但这些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电和机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电能可以转换成(或产生)机械能,机械能可以转换成(或产生)电能,这是现代社会最广泛的应用技术。从电工理论可以知道,电路里的基本成分,如电阻、电容、电感,和机械系统的基本成分如阻尼器、弹簧、质量,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即这两个领域基本成分的物理特性是完全互相对应着的,它们的工作行为也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运动规律可以用相同的数学方程来精确的描述和完整的表达(註释二)。所以机械领域里的现象完全可以用电学里的方程来表达。在现代数字计算机出现之前,有模拟计算机,就是用电路来模拟机械运动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产生出来的,尽管政治制度不同,但它们的组织结构也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再拿计算机来说,计算机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它们是绝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从硬件上产生的,而计算机的应用,全靠软件。不过你若仔细地研究,你就会发现,计算机软件所编制的程序和计算机硬件中逻辑器件的设置是一一对应的。

相反,如果两个领域是不相关的,即这个领域不是从那个领域里产生的,那末这两个领域的组织结构和成员的运动变化规律无可对比的相似性,也无对应关系,如社会制度和计算机软硬件根本没有可对比的相似之处。因为每一个新领域都要在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和原有成分相结合成为另一个领域的基本成分。因此两个领域离得越远,越没有可对比的相似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原则。(需要说明,这个特征只适用于物理性领域的转化,不适用于化学性领域的转化。)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要一个领域是从另一个领域产生出来的,那末这两个领域的组织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一个领域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另一个领域的理论来解释。假若其中一个领域的理论是有实验基础的,而另一个领域是不能做实验的,则用有实验基础的那个领域的理论来解释没有实验基础的那个领域的现象也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样的理论也看作是有实验基础的,叫做“虚拟的实验基础”。

2-4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证明

既然本文把精神世界看作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从别的领域产生的,那么是什么领域产生它的呢?如果能找到这个领域,那末利用这个领域的相关理论来解释精神世界现象就是可能的;如果这个领域的理论具有实验基础,那末精神世界的理论也可以看作是有实验基础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虚拟实验基础,但同样可靠。

我们先假设(其实,即使从进化论角度出发,这个观点也成立),这两个领域是最邻近的领域。根据前面的分析,如果能够证明它们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那末这个假设也就成立了。

让我们先弄清楚这两个领域的组成成员是什么?物质世界里的东西看似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其实归纳起来,基本成分只有两种,一种是有形、有质量的物质,另一种是无形、无质量的能量,它们的特征是相反的,但又互为依存,互相离开不了,所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这两类成分,构成了庞大、复杂、多变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种类磬竹难书。其结构或庞大复杂,或精巧细微,然而归根结底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基本物质组合而成。同样,能量的种类也千变万化,不胜枚举,如动能,电能,热能,光能等等。在物质世界里,物质是主体,因为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通过物质的状态来反映和表达的。能量不是主体,它没有形状,也没有质量,但它是促使各种物质发生运动、变化的源泉。没有能量,世界将是死寂的。所以物质和能量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成分(根据爱恩斯坦的理论,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在註释五里有论述)。

那末精神世界的成员是什么呢?

既然已经假设了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出来的,那末根据前面的推论,可以得出下面三条必须满足的结论:

1,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实体,因此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员当然也都是实体,是长久驻留在精神空间(人体细胞)中的。

2,精神世界的成员和物质世界的成员一样,必定是以对立统一关系存在的。

3,精神世界成员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必定与物质世界成员的结构组织和运动规律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

根据这三点,再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我们认为,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员应该是感情和知识!不过,这也是个假设,须要用反证法来证明。而且必须先证明这个假设,才能证明前一个假设下面就此展开探讨。

感情是一种心理反应,表达人对其他人或身边事是否感兴趣,是喜爱或憎恨。这是大家公认的。本文对感情作进一步的修正:即感情是精神世界的一种成员,是实体,心理反应是这种实体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发生的。所以可以把感情也看作人的内在器官,即用来认识非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

世界上凡是实体,都是由微成分组成的,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人的记忆体是由脑细胞构成的。世界上不存在内部是清一色无间隙组织的整体。以此类推,既然感情是实体,所以也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无数离散的感情单元或感情细胞组成的。每种离散感情具有对外部某种独特事件的心理反应(共鸣或反感),同时也具有希望该事件成功(在共鸣的情况下)或消失(在反感的情况下)的内心动力。也就是说感情兼具感受的一面,又具有对生活目的推动的一面,所以每种感情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更说明感情是实体。所以一个具有某种正义感情(离散的)的人,如果有一个外来的合乎这种感情的事件发生,能使他心神畅爽、激情奔放。同样这种感情也能使人为了该正义事业而英勇奔波、奋不顾身。由此可见,本质上感情是人行为的策动力,是人的本性、本能。人生的目的、追求、欲望是由各种感情来驱动的,所以是构成精神世界的主体成分,就像物质是物质世界的主体一样。

感情(註释三)也是各种爱和恨的根源。爱心是凝聚人类社会的力量,而恨则使人们具有抗拒罪恶的本能,也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同样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

那末感情从何而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感情的本质。我们认为,感情是人类在历代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和生活实践中出于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感情的产生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着的,就像人的器官在人类进化中逐渐演化过来一样,也像物质世界里的各种物质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一样。每种物质都难以改变其特性,每种感情也难以被现实生活所改变,所谓“江山可变,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意味着感情具有遗传的特点,人的本性为什么能遗传?是因为人的感情有遗传。{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感情本来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强烈的生活现实和知识也可能部分或局部地改变有些感情的特性,或变成新的感情组件(这种感情组件本质上也是感情,后面将有论述)}。感情的这种实践性,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有极好的帮助作用,传统的各种学派里,对理性天性、德性、实践理性等伦理理念神秘化起来,不能与实践联系起来,所以引起的争论也没有结果。本文可以完美地解释这个问题:理性天性、德性、实践理性等各种伦理学派的理念都来自各种感情的组合,这样也能为各种伦理学说的结合统一奠下基础。感情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习俗养成的,亚里斯多德1有句话:“一个人经过长期训练,学会一门技艺,就成为自己永久的本能”。本能也意味着是人的习性,感情就是这种习性养成的,所以感情是有实践性的

其实本文把感情定义为实体,和元伦理情感主义把情感定为人的内在器官的含意是一样的。情感主义认为情感是人对非自然领域里善恶的识别。不过他们的这种见解是人为设定的,本文则是从自然规律推导出感情的本质,所以能把元伦理学派的直觉主义和情感主义统一起来:直觉那里来?是从感情这个实体产生出来的,所以道德行为是不需要三思而后行的。

---------------------------------------------------------------------------------------------

1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384~-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感情的内涵可展开成以下四个特性:

1、具有对外在事件的心理反应和内在生活欲望、需求的对立统一。

2、通过实践来解决事件。

3、有遗传性。

4、用直觉来认识事件,不需要经过分析过程。

在精神世界里,还存在着一个和感情有对立统一关系的成员,那就是知识。知识和感情一样是实体,是离散组成的。知识是人类最频繁、最忙碌、最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人的识别、判断、分析、推理、决策以及创造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历代中外学者都把知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誌。人的理性也是知识产生的。规范派伦理学家们把人的道德归结于人的认知,认为只有认识到道德对大家有好处,所以需要道德。‘知识就是力量’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有能量才由力量,所以精神世界的知识对应物质世界的能量也是合乎逻辑的。知识来自生活现实,与感情相反,知识是不遗传的,但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所以知识的内涵展开后也有以下四个特性:

1,知识是人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动力。

2,用思维逻辑来解决现实问题。

3,没有遗传性。

4,对外在事件的认识有分析过程,不是即时的。

通过对感情和知识的内涵展开,可以看到它们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即它们的特性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又是互相依赖着的,互相离不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註释四),也是人能全面认识和恰当处理由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组成的社会活动的根本环节。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目的、欲望和需求,必需在知识指导下来采取行动,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体。由此证明了知识和感情是精神世界的基本组成成员的这个假设是成立的。本文的这一段论述是极有意义的,因为在元伦理界里,对“是应该事实价值的关系长期争论不休,很多学术派别的分裂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转的。这种分歧点的关键在于:要么只把知识看作是认识事物的根本点,要么只把情感看作是认识人际关系的立足点。本文把知识和感情看作是精神世界里的两个实体成员。知识与事实相关,感情与应该价值相关,从而园满地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此,后面还将有进一步的论述。

2-5用物质世界理论解释精神世界的科学依据和例证

那末物质世界的基本成员(物质和能量)和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员(感情和知识)有没有可对比的相似性?如果能证明这种可对比相似性确实存在,就可以说明前面精神世界来自物质世界的假设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所以本文下面将另立两节来讨论这个问题,证明精神世界成员的组织结构、运动规律和物质世界成员的组织结构、运动规律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证明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的,说明物质世界的一些重要规律在精神世界里同样存在,因此用物质世界的理论可以科学地解释精神世界的现象,例如:

1,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或物体的所以能活动或运动,是因为有力的推动或有力作用于其上。力有许多种类,如电力、机械力、磁力等等,不但有规律,而且可以精确计算其大小。精神世界的活动同样是由力来推动的,这个力就是对财富的追求。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这种力来推动的,毫无神秘之处!这个观念似乎与功利主义把道德作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观点有些相像。其实不然,我们对财富的认识与功利主义有着巨大的差别。

财富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用以满足人肉体上的需要,精神财富用以满足人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感情上的需要。

物质财富虽然多种多样,但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感官,所以大家的认识是一样的。精神财富就不一样了,本文对精神财富的认识就不同于传统的见解。传统上认为精神财富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如名望、地位、天伦之乐等等。我们认为,精神财富除了精神上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推动生活的力量,特别是人积极生活的根源,使人有目标,有期望,有追求;如果更进一步,树立了远大理想,爱社会、爱正义、爱真理,就更会激起奋斗的精神,即使在艰难岁月,仍顽强拼搏,这就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对精神财富的这种新观念,对认识道德的起源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将另辟一章来深入讨论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是可以衡量的,精神财富是否也可以衡量?用什么方法衡量?这是人们必然要提问的。精神财富是由感情和知识构成的,同时精神财富也是靠感情来感受和认识的。感情是一种力,是推动精神世界活动的力。在物质世界里,分析力的最有力工具是座标系统。在精神世界里也可以建立一个精神座标系统来分析感情的作用,并且通过精神座标系统空间的大小来衡量精神财富的大小。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2,物质世界的结构组织规律也可以用到精神世界里的。物质世界里的各种物体是由不同的物质通过组合或化合(化合需要能量的作用)形成的。精神世界里的各种心理结构也是由各种感情在知识的作用下通过组合或化合形成的,如良心、仁慈、谦虚、勇敢等等。

3,物质世界有个极重要的运动规律,那就是反馈。反馈是物质世界能够形成、发展、变化的关键,从万物的成长、原子结构,到近代新技术中的自动控制、通讯技术等等,都有反馈的环节。伦理道德来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思,也就是反馈。人们通过反思,辨别真伪,形成知识,建立理论。所以反思是建立精神世界的核心环节之一。

反馈的特征是闭环运动。闭环运动和开环运动是每个领域不可缺少的运动环节,两者也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统一和因果律是宇宙最普遍的两个规律,它们也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因果律对时间轴来说是纵向的,而对立统一对空间轴来说是横向的。所以特性相反,但又互相依赖、不能分离。

註释一:因果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是大自然出现、生存、演化的最基本规律,其它的自然规律如量变到质变等是在这两条基本规律上产生的,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属于更次一级的自然规律。所谓更次一级是指在有了其它规律才产生这条自然规律。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特征,是横向的,而因果律是纵向的,所以这两条基本规律覆盖了大自然的整个界面,所以是最元初的基本规律。作为一个自然科学者,除了必须具备应有的推理、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外,联想也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动力。通过对因果律的联想,可以对宇宙生存有个想法,因为因果律是纵向的,对应着时间关系,一个事件的果是后面事件产生的因,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互相衔接的,最后一个的果应该是最初事件的因,这意味着因果关系是闭环的,或者说宇宙活动是循环的,用不着上帝来管,是自然演化的必然性。不过这是一种假设。

註释二:每个领域里的成员,必需是以对立统一存在的,电路里的基本成分如电容、电感和机械系统的基本成分弹性、质量,确实是以对立统一存在的,因为它们对电和力的响应是相反的。但电路里的电阻和机械系统的阻尼器是没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它们是中立的,中立的成员在每个领域里都可能存在。拿原子的构成来说,原子的主要成分是阴电子和阳电子,阴电子围绕着阳电子转,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是领域的主体成分。但原子中还存在着中子,是中性的。原子虽小,在其内部所产生的功能,也是一个领域。

註释三:感情既然是实体,那末一定存储在人体的一个部位。知识是存储在脑部位,本人猜测感情应该存储在人的心脏部位,理由是心脏是人的动力源,感情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中国人常把心作为行为中心,常说:“我心里有数”,“我从心里感谢你”,等等。

註释四:精神世界里感情和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可和计算机的硬件作个极有价值的对比:硬件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硬件的核心是存储器。存储器分两类,一类是只读型存储器,这类存储器写进去信息后永远保留下来,擦不掉的,计算机的程序等软件需要写在这类存储器里,主导计算机的运行。另一类存储器是随机读写的,即写进去的数据随时可以擦掉,许多文件数据需要这类存储器,这两类存储器也是属于特性相反但又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所以也是对立的统一。感情就像写在只读存储器里的程序,是不需要随便改变的。而知识就像写在随机存储器里的数据或文件,需要随时更新的。这种和精神世界有可对比相似性关系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计算机本来出自精神世界。再次证明了两个最接近的领域具有可对比的相似性特点。

第三章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基本组成的相似性

为了证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具有可对比的相似性,以说明精神世界产生于物质世界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首先要分析这两个世界的结构组织。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它们的组织结构都是庞大而复杂的,但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组合起来的。前面已说过,物质世界的基本成分是物质和能量,精神世界的基本成分是感情和知识,所以分析它们的组织结构之间有没有可对比的相似性,只需对比一下两者的基本成分有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相似性就可以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物质和感情这两者之间,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相似性。

3-1延伸性

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大都具有延伸性,尤其是金属。其中以黄金的延伸性最为突出,可以碾得很薄、很长。加之它具有极佳的抗蚀性,因此成为最宝贵的物质。在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感情是对人类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对真理的热爱。拥有这种感情的人,能抗拒任何艰难困苦,为真理而奋斗终身。这种感情也具有极强的,即不但充满着对人类祖先的崇敬和热爱,也肩负着对子孙后代的期待和厚望。尽管一个是体现在空间领域,另一个是体现在时间领域,但它们的物理功能是相似的。

3-2辐射功能

在物质世界里,很多物质具有辐射的功能,如发光,能照耀整个空间;能发热,温暖周围世界;能发电磁波,通信技术利用它能把人类连结在一起。

同样,在精神世界里,许多感情单元也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那就是爱,也就是说,有些感情是爱的辐射源,人类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爱,才把人类社会凝聚在一起。

3-3感应能力

在物质世界里,物质有感应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感应能力,如静电感应,磁感应等。精神世界里,有些感情同样也有感应场,如可怜、同情等都是出于感情的感应。看到有人挨打时,对于感情丰富的人,感觉就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样。母亲看到孩子痛苦,自己也感到痛苦。这些都是感应现象。当然,没有这种感情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应。

3-4共振、共鸣

在物质世界里,固体物质都具有共振频率,也就是这个固体物质的特证频率。在自由状态下,给这个固体稍稍加一点力,它就不停地以自身的固有频率振动,直到给它的能量消耗完为止。甚至输入一个相同频率的微弱声音,也会激发它振动,出现所谓共振现象。共振现象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

同样,精神世界里的许多种类的感情,也具有共振的特征,即具有共鸣作用。感情的共鸣是感情的根本特征之一。常说的心理反应实际上就是共鸣反应;当一个人看到一出剧,一首诗,或一段小说,一首歌,与他感情共鸣时,他会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恨关系也是与人的这些爱恨感情的共振响应关联着的。如同电路或机械系统的响应十分复杂一样,感情的共鸣当然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不作详细论述。

这里还要阐述一个重要的理论,即音乐和感情的关系。音乐的旋律和某些感情的共振频率更是密不可分。有人对某些音乐感兴趣,甚至很激动,而对某些音乐则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就是感情的问题。这里我顺便提出一个重要见解,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攸久,文化底蕴深厚,忠厚、诚信、义气、善良是传统美德,深藏着情深义重的各种感情成分。反映在民族歌曲和戏剧上就富有浓厚深切的优美韵律,蕴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灵魂。凡是感情丰富的人,能充分感受和体会到民族音乐和戏剧带来的激情,成为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感情淡漠的人是没有这个福分的。但是我们的歌谣、戏曲,从未获得过国际金奖,这是不公正的,为什么?尽管各个民族的许多感情是相同的,所以许多歌曲能共同欣赏;但毕竟很多感情是不相同的,缺乏共同欣赏的基础。西方国家的民族情感里,物质情感多于和重于人文情感。而国人的情感里,则人文情感多于和重于物质情感。其实即使中国人,也有地区的差别,性格也有所不同,北方人性格豪爽,所以爱听爱唱气壮山河的歌曲,而南方人性格温柔细腻,爱听爱唱温柔多情的歌曲。京剧则是刚柔结合,既有气壮山河,又有绵绵情长,所以无论北方人、南方人都爱听爱唱,沉醉痴迷。

3-5坚固性

固体物质大都非常坚固,难以摧毁。在精神世界里,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感情也是坚固的、难以改变的,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6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

在物质世界里,事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正因为有对立统一,才有大自然的演变,社会的进化。

在精神世界里,感情也是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着的。中国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性本善(孟子)还是性本恶(荀子)。其实,感情也同物质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着的。善和恶是伦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应该说二种感情同时存在,即人既有性本善的感情成分,又有性本恶的感情成分,即兼有爱心的一面,又有竞争的一面。没有爱心,社会就凝聚不了;没有攀比,没有竞争,人就没有上进心,社会也进步不了。恶的产生与形成基本上来源于互相攀比与竞争。恶的发展会形成敌对矛盾,甚至是战争。正是这种对立统一,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丰富多彩。

3-7

场,是物质世界里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场分静态和交变的两种。重力场、电场等是静态的,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声场、电磁波场等是交变的,是一种媒体,能传达各种信息。与此相对应,精神世界里的各种感情也具有静态场和交变场。静态的感情场存在于人群之中,交变的感情场存在于两人之间。当一对情人相遇时,激动的情感信息在双方心灵中传递。感情场的本质是‘沟通’,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双方(或多方)的精神世界牵连起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沟通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血缘骨肉亲情的沟通,有亲朋好友的沟通,有志同道合事业性的沟通等等。不管何种方式的沟通,都具有类似物质世界里的‘场’的特征。‘沟通’是人与人,人与集体间的精神力量。‘沟通’有深有浅,感情也有强有弱。其实即使养只狗,它与人能沟通,也能产生感情。

第四章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运动变化规律的对应

上一章叙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基本组成之间可对比的相似性,本章揭示它们在运动变化规律方面可对比的相似性。

4-1对财富的追求是精神世界的推动力

在自然界的任何领域,成员之所以能运动变化是因为受力的推动,没有力就不会有运动变化。不同形式的领域,力的形式也不同,有机械力、电力、磁力等。精神世界中成员的活动同样需要有力来推动。没有力,精神世界也是死的。推动精神世界成员运动变化的力是什么?是人对财富的追求,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股力量,推动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中国有一句老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它的前一句是“写实”的,说明在物质世界里,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由高到低,奔流不息;后一句是“写意”的,说明在精神世界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欲望驱使下,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包括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知识的增加,心灵的升华等等,当然也包括职务的提升,生活的改善,财富的积累等等)。短短的两句话,10个字,用对比的手法言简意赅地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运行、发展、变化规律描写得清清楚楚,而且两者是如此相似(虽然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4-2感情可以混合或者化合

在物质世界里,物质和物质可以通过混合或者化合两种方式之一构成新的物质。混合体能保持原有物质的各种性质,化合体则具有新的性质,不再有原来各种物质的性质。混合和化合的根本区别在于:化合有能量的参与,即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释放能量。而混合则不然,没有能量的参与。

感情分基本感情和组合感情(或叫感情组件)。基本感情是人类在长时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需要而形成的,具有遗传的特征,很难改变,成为人的本性,就像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再分解的一样。感情组件则是在现实生活里通过认知(知识)和实践所形成的基本感情的混合或化合。由于知识(或认知)是不遗传的,所以组合感情或感情组件也是不遗传的。

人的行为是受感情支配的,或者说是直觉的,不需要思考分析。虽然人的各种行为绝大部分来自感情组件,但是感情组件是由基本感情组成的,所以在弄清楚感情组件之前,先要把基本感情弄清楚。

基本感情包括爱、恨、嫉妒、攀比、善(善是元伦理学说中道德的核心词)、恶等等,还有母爱、父爱,手足情,友情,家乡情,宗族情等等,是历史遗传下来的。虽然每个人拥有基本感情的量是有差别的,但肯定会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爱和恨这两者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前就有,可以说是生命的动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基本感情以外,当然还有尚待发现的基本感情,就像周期表里的元素是陆续发现的一样。

基本感情混合后产生的新感情具有原始感情的各种特性。例如,爱国这种感情,就是爱、父爱、母爱、兄弟姐妹之情、家乡之情等等基本感情的混合。其它如爱社会,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等等,也是各种基本感情的混合。

基本感情化合后产生的新感情就不同了,它不具备组成它的原有感情。例如,你原来有个朋友,很要好,但一旦得知他是杀你父亲的仇人,你对他的感情就立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由好感变为恶感。

此外,信仰的改变,也会改变人原有的感情。应该注意,知识使感情发生变化,这里的知识,可以是正确的知识,也可以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知识。

物质的混合和化合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能量的参与。感情的混合和化合的区别也在于有没有能量的参与。参与精神世界里感情化合变化的能量是什么呢?是知识!知识使人的感情发生根本的变化,产生与原有感情完全不同的新感情。从幼儿到成人,人的各种感情一直经受着知识和实践的熏陶而产生变化(混合或化合或混合、化合的组合,但受生理影响而导致的感情变化另当别论)。所以知识对应物质世界的能量也是符合逻缉的。

各种感情和各种知识的结合,形成无数混合的或化合的感情组件,正面的如守信、诚实、谦虚、勇敢等等,负面的如憎恨、嫉妒、报复等等,就像物质世界里物质通过混合或化合形成新物质一样。这些感情组件当然仍具有感情的特征。正是这些感情组件活跃在精神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人类的精神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不过这些精神组件因为有知识的参与,所以不具有遗传特征。

4-3反馈和反思

物质世界里有一种重要的运动,叫做反馈。反馈是沟通输入和输出的运动,造成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反馈在自然界无处不在,没有反馈就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近代自动控制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反馈。在精神世界里,反馈同样是使精神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伦理学经常谈到的反思,就是反馈。反馈使人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认识,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可以说,知识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反馈。

4-4动能和势能

物质世界里,物质有动能和势能。精神世界里,有些感情的势能也同样巨大。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会奋不顾身,就是母爱的巨大势能所转化的强大动能。即使动物也有这样的天性。可见感情也具有势能和动能。

4-5变化率

高等数学里有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叫变化率。变化率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分水岭。变化率的引入,使物理学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如距离的变化率就是速度,磁场的变化率使放在其中的线圈感应出电压等。变化率越大,速度越快,感应电压越高。

变化率在人文领域里也极其重要,人的感受与人的生活变化率是分不开的。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说明有钱、有地位不见得就有幸福感。幸福感是与人的生活富裕向上的变化率成正比的。一个人虽然很富裕,但终日美味佳肴,逍遥纵慾,时间长了也是腻烦人的,因为他的生活变化率为零,其幸福感远远赶不上一个正在渐渐富裕起来的穷人。反之也是一样,痛苦同生活下降的变化率成正比,生活下降的变化率越大越感痛苦。一个穷人,只要能维持生活,没有下降趋势,也不会感到痛苦。这也说明为什么有些富翁为失去一批财产而自杀,即使余下的财产足够满足他余下的一生逍遥,因为财富的变化太大,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

所以变化率对分析人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人如果有正确的目标,而且不断奋斗,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就,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马克思在回答他女儿燕妮‘什么叫幸福’的问题时,回答说“斗争就是幸福”,原因就在这里。

4-6‘爱有差等定律’

在伦理学里,有个著名的定律,叫‘爱有差等定律’。这个定律说明人对于他人的爱与他人给予自己的利益成正比。这个定律可以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比拟。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4-7道德情感场

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对应的交际场,即前者的商品市场和后者的道德情感场。

商品市场是对商品和劳动价值进行交易的空间,是物质世界里的重要媒体。没有商品市场,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产活动。而道德情感场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空间,没有这个情感场,思想得不到交流,文化就得不到提高,社会就会死寂。所以商品市场和道德情感场是支撑社会的两个大梁。经济学家研究商品市场,伦理学家则研究道德情感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看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具有极可对比的相似性,因此用以描述物质世界的理论可以以适当的方法应用到精神世界中去,这个适当的方法就是利用座标系统。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这个问题。

第五章 物质世界和精神

世界的差异性

以上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相似性和对应性已作了详细讨论,说明这两个世界是有关联的,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的。但这两个世界毕竟是不同的世界,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也需要认识。

在生物学里,遗传和变异是两个重大课题,也曾经是生物学家们有重大争议的问题,但最后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承认生物不但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即既有代代相传的相似性,又有不同特性出现的相异性。相异性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正是这种特点,使生物不断进化。

5-1能量守恒,知识不守恒

只要承认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出来的,那么它当然也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既具有可对比的相似性,也存在相异性。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异性最显著的表现是:物质世界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而精神世界里与能量有对应关系的知识是不守恒的。

如前所说,知识和各种感情结合能形成新感情,但这个知识仍然能和其它感情结合形成另外的新感情,并且知识本身仍可独立的发挥作用,就是说知识是可以复制的。因为精神世界是从物质世界产生的,精神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物质世界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脑神经系统供给的,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使知识能够复制,并不守恒。

5-2物质可以空间位移,感情不能横向移动

物质世界里的运动和精神世界里的运动还有个重要差别。物质具有空间位移的能力,有距离,有速度,或者说有横向的变化。精神世界是私有的,感情在精神世界里的位置是固定的,没有横向移动的可能,不可能从一个私有精神空间走到另一个私有精神空间。这是因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尽管在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上有可对比的相似性,但它们的组成方式是有差别的,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而精神世界是依赖物质世界存在的。精神世界活动的能量则由物质世界来供给。

尽管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有差异性,但相对于这两个世界的对应性和等同性,这种差异性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这种相异性并不影响下一节要讨论的精神座标系统。因为精神座标系统是本文论据中的重要环节,它和物质世界的座标系统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用这两个座标系统作为接口,可以把伦理科学和自然科学连接起来,对道德的起源作出新的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世界新论----用自然规律诠释伦理道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