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

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_第1张图片

一直以来,互联网内容几乎是免费的,大家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免费的内容和服务。近几年,无论是付费视频、自制网剧、网络节目,还是知识分享等问答社区,付费用户规模和意愿渐长,为内容付费正在慢慢成潮流。

免费下载音乐时代已经终结,内容付费悄然兴起。而除免费音乐外,放眼互联网其他领域:免费电子书、免费新闻、免费电影等,为这些数字出版产品付费也已是大势所趋。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该不该付费,而在于这些数字产品生产者该怎样优化自己的内容、注重用户体验,让用户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_第2张图片
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意愿渐长

从上图,可以看出付费内容逐渐的被用户所接受,而且也自愿的为付费内容买单

那么内容付费缘何异军突起?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新消费需求不断的增大。

1、居民消费结构转变

我国已进入到大众消费的新时代,大众需求、平民消费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

2、支付渠道普及化

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_第3张图片

如今在中国,手机付款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存在。从星级酒店、连锁餐厅到路边饭馆或者煎饼摊都会看到二维码或者扫码机。

现在就连上门收快递的快递员,也会问上一句“您是微信还是支付宝支付?”

信用卡在中国二十多年一直都没能走出少数消费场所。手机支付却在两年时间成为几乎与现金同样普及的支付工具。

它们的普及离不开柜台上套着硬塑料等你扫的二维码、或者店员拿来扫你手机的支付机器。

微信、支付宝让人们把银行卡跟手机绑在了一起,但真正让手机支付成为日常的,是这些机器。

这些设备大多来自哆啦宝、钱方、客来乐等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它们基本都同时支持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不少也能从京东、QQ钱包和百度糯米收到钱。

3、追求高质量产品

老百姓要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这是基本诉求。中国制造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可增强消费体验、拉动消费需求和消费信心。

4、获取信息方式变主动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当然也会随着技术更新或需求不同而发生变化。

互联网初期,大家要看新闻、查资料,一般是直接打开某个网站。不管这个网站的地址是直接输入,还是在IE收藏夹打开,还是通过一些的分类目录、网址导航打开。这个方式可称为“直接浏览方式”。

随着网站的不断增多,网页信息的爆发性积累,人们觉得有必要改进检索和浏览方式了。于是,搜索引擎便诞生了。Google和百度的出现,让大多数人获取信息从一个“框”开始。这种方式是“搜索引擎方式”。

搜索引擎的诞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方式变得多样化。

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_第4张图片
受众爱给哪些付费内容买单?

付费内容能带来什么

涌现更多的专业知识生产者,充分挖掘隐性知识的潜力,极大提升知识含金量

显性知识好理解,意即已经通过某种载体(文字、专利、音视频)呈现出来或者已经将之“实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人手一部的手机;

而隐性知识则是处于我们大脑经验中尚未“具象化”或者公布的知识;

很明显,社会的整体隐性知识“存量”远大于显性知识的总量。若能全部开发出来,势能惊人!

然而,为何迟迟没有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呢?

理由太简单不过了,隐性知识拥有者开发自身知识的动力实在太低了。

打个形象的比方,以李少加的专长领域为例吧,若我出版一本互联网运营相关的书,假设定价40,卖出一本的版税大概也就3块不到(此外还要再扣税),通常这类细分领域的书籍能卖出大几千本就不错了(别忘了还有盗版),保守估计出版后也就拿个1万的版税吧。然而李少加为此却要操碎心写上一年啊……

1万块是什么概念,对于高级别的岗位而言,也就一两周不到的工资啊,一两周跟一年,如此差距,那些真正掌握高价值的隐性知识的小伙伴们有几个人有兴趣写书啊(脑子进水的除外,例如我 ……)。

然而,一旦内容能按价值付费,一切就不同了。

继续以笔者正在写的运营书籍为例,对于从事互联网运营的读者,若用心研习后,通过本书使其能力飞速提升,大半年内,年薪涨个5到10万应该不成问题(还不考虑更长远的加乘价值),那按这个价值,笔者这本书定价1000块不算贵吧?互联网发行嘛,去掉中间商,就算只有2000人订阅,一本下来作者也能获利两百万(好吧,我可以醒来了)。

总之,一旦“内容付费”的程度能将社会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社会上绝对会突然涌现出海量的高级人才自由职业者,或者专业知识生产机构,同时为企业的高级、中级岗位留出了不少空缺(极大促进就业啊)。

记住,这才仅仅是社会大飞跃前的热身。

资本介入,大众品味提升,社会由崇拜娱乐偶像演变成崇拜知识明星

人天生就是一种需要偶像的生物。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各类英雄,到了现代社会,崇拜英雄演变成了崇拜娱乐明星。

要知道,人们崇尚的焦点在何处,哪里的产业链就会相应的急速发展而一发不可收拾。看时下娱乐明星们的总体收入则可见一斑。

那么,一旦内容付费开始创造经济效益,我们又爱又恨的资本必然疯狂介入。当一种经济现象上升为主流文化时,必然产生惊人的螺旋式成长。

从宏观角度看,一类经济实体的崛起必然会抢占另一类经济实体的资源,而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是,究竟哪种经济实体占据较多的社会资源能带来最长远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泛娱乐经济所占的社会资金比重着实惊人,相比之下,极易与之发生资源抢夺关系的内容知识经济简直毫不起眼。(人们花时间在娱乐上了自然不会花时间在知识上,故此两者的资源最容易出现互争局面)

至于娱乐经济与知识经济,孰优孰劣我想不用多说了,娱乐嘛,娱民娱民,一不小心就变成愚民愚民了。

全民素养提高,社会财富更多掌握在知识型富人手中

大家觉得“知识型富人”跟“土豪(真)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哪里?说句大白话,就是“品味与追求”。

看官们可别小看“追求”两字,于一个有品味有追求的人,当他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资源后,他会持续追逐“更高层的人生意义”。

除了各种花天酒地之外最多也就是豪赏下网红们来找找优越感了。

功利型知识慢慢过渡到精神修养型知识付费

这个阶段纯属瞎扯,李少加只是想借题再扯点社会责任感。

我们想想,社会责任感这玩意儿值多少钱?

对于想从中收获实用价值的人而言,它一文不值。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却价值连城,事关全人类文明最终的走向(这还真不是瞎扯)。

尤其是时下的资本工具,各类大银行家、投资经理们,完全将“金融工具”在诞生之初“加速社会革新”的使命,变成了纯粹牟利的极少数人群的财富增值工具:哪里有可获利的需求,资金就涌向哪里,全然不顾长远负面影响,毫无社会责任感可言。

你对已购买的付费内容还满意吗?各位看官,请发表你的看法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男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刮来的内容付费风,你会为内容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