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道歉,我想起了一件事,这事发生在我之前带的一个学员身上,这孩子犯错了,妈妈把他写的“检讨书”贴在了朋友圈,我一看就怒了,这是要全网批斗吗?还是不是亲生的。
检讨书写道:
我不该说脏话,惹外婆发火,惹外婆生气,以后要做到有礼貌,有好吃的让大人先吃,有好玩的让大人先玩。
孩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要被这样对待呢?
下午孩子来上课的时候,从他妈妈那里得知,这孩子不尊重他外婆,也就是在进电梯的时候,外婆说了他一句,这孩子当时心情不好(后来我从孩子那里得知的)。然后,就回了句,“你有啥权利管我,你又不是我妈?你算个毛啊?”就是这句话,差一点把他外婆气晕过去(气性确实有点小)。
更可怕的是,当时孩子他小姨也旁边,也跟着气坏了,说这孩子不懂事,没教养(这感觉好像在指桑骂槐),说要是自己的孩子敢这样,早就把他打半死了。这让旁边站着的妈妈怎么想?还能怎么想,跟着一起生气呗。
别急,这事才刚刚开始,回到家后,外婆越想越生气,气得直喘大气。这让一家人都很担心,老太太心脏不好,万一在气出个好歹,这做儿女的还真没法交代。
孩子的妈妈和小姨,是最了解她妈的,这事如果不解决,肯定是过不去的。怎么解决呢?
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矛头就只指向了“犯错”的孩子(之所以打个引号,是因为我知道,“你算个毛啊”只是孩子一个口头禅),经过小姨子的煽风点火,最后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就这样,一场家庭审判就开始了……
外婆坐中间,妈妈和小姨子站在孩子后面,然后,让孩子给外婆正式道歉,这个8岁的小男孩,还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现在莫名其妙被拉来道歉。而且被逼着,孩子肯定是不认罪的,他认为自己没犯错,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妈妈拿起鞭子就在其身上抽打。
孩子继续反抗,然后,就继续抽打呗,直到孩子认识到这是玩真的,才算停止挣扎,认输。
最后的结果就是,跪下认错,并当着外婆的面,朗读自己写的忏悔书,就是妈妈发朋友圈的那个。
我不该说脏话,惹外婆发火,惹外婆生气,以后要做到有礼貌,有好吃的让大人先吃,有好玩的让大人先玩。
直到这时,外婆才算漏出喜色,心结才算消除。
孩子妈妈给我讲得很详细,生怕漏掉些什么。
在这场所谓的道歉中,我个人觉得有些过当,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错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家长只是让孩子道歉,来满足自己,却没有反过来体会孩子的内心,比如,孩子怎么会突然这么跟大人说话?在他们看来,作为小孩,必须不容置疑地对大人尊重,哪怕这个尊重是建立在情绪控制上的(一家人都控制不了情绪,却要求八岁孩子控制,确实有点难)。
妈妈还算是个明白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删了朋友圈,给孩子道歉,还说带孩子去吃点好吃的补偿一下,还让我给孩子开导开导,别留下什么人生阴影。
当时的我,对道歉了解得还不深入,主要从“要不要说脏话?”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了问题,而且,在这场审判中,该道歉的不道歉,不该道歉却被夹上刑场。道歉,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是走了个过场。
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我可能会做一个相反的分析。比如,我不会建议妈妈给孩子道歉,而是让妈妈给孩子说声“谢谢”,用“谢谢”代替“对不起”。谢谢孩子,没有因为妈妈的错误而记恨自己;谢谢孩子对妈妈冲动行为的理解;谢谢孩子能忍受外婆这么长时间,而不是一开始就反抗外婆。
是的,当我们说“谢谢”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才算是真正地放到了对方身上,这就意味着你看到了对方的付出,这样关系才会发生真正地链接。
相反,当我们说对不起的时候,实则是为自己的错误找一个借口,他指向的是自己,就像那位妈妈一样,当他给孩子道歉的时候,多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又有多少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减少自责呢?
在任何关系里,想要维持好,都要心怀感恩,感恩对方的付出。这个付出,包含时间、耐心、金钱、包容、理解等等。而这个感恩,不是通过“对不起”来完成的,“对不起”只会让关系渐远,只有经常说“谢谢”,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比如,犯了错,可以说谢谢对方的包容;打扰了别人,可以说谢谢对方的理解;咯嗦了半天,看对方不耐烦,可以说谢谢对方的倾听…
如果,你看到这里,我也要谢谢你,谢谢你花时间看我的文字。
最后,我想祝福这个孩子,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长大,长成真正的男子汉,心怀感恩之心,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并且,不被世俗的评判所影响,就像哪吒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的算”。
(就再前两个星期,我收到消息,这孩子的妈妈,因为肺癌晚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