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系列之WWH

WWH,即what why how。实际应用时不限于这个顺序,只要是这三个要素的组合我都把她称为WWH。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谁第一次把这三个因素放在了一起发布出来。不过,从知名度上来说,可能是著名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的一场TED演讲(http://blog.sina.com.cn/s/blog_d4fe59d20102uzd6.html,推荐)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吧。
黄金圈,就是三个同心圆,最里面的一个是why,中间一层是how,最外面的一层是what。

思考框架系列之WWH_第1张图片
Image.png

网上说的

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是从里面的圆逐渐推到外面,而创造了伟大作品、引领了伟大运动的人们,其思维习惯则恰恰相反。

第一个这样说的人应该是笔误(但很多人照抄)。一般人首先接触的是what,也就是现象;然后想照着做的会去了解how;想真正掌握的才会去探究why。而伟人们,他首先思考的是why,也就是他有自己的目的和理念,然后才会想怎么具体来操作和措施,最后达成一个现象和成果。
WWH,以黄金圈法则而出名,但黄金圈仅仅是它的应用之一,它应该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的一个自然的思考行为模式。
我们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知道what,还要知道why。同时我们还说要“学以致用”,就是how了。
工作中也一样。作为工作流程中的一环,我们知道怎么做(how)。但是,只有我们了解了整个流程是什么(what),我们这一环的目的(why),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也有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WWH可以用在哪些场景呢?上面已经说了,工作、学习中应该广泛使用。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应用于“讲3点”。讲3点的3个点结构可以很灵活,其中一个结构就可以是wwh:首先阐明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再阐明为什么这么做,或者为什么成功(失败);最后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遇到同样的情景应该怎么做。
有没有不适用的场景?当然有。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说这件事“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就当前情景来说,知道how就可以了,至于做了之后再慢慢了解what和探究why,也已经是另外一个场景了。同样,领导交给你一件事,或者你交给别人一件事,不管是由于时间、场合也好,还是培养锻炼下属也好,总之不要期待当时就把what、why、how沟通清楚。还有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你也不可能把他们都探究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篇没有严格套搬《学习力》中对概念性知识的组织,其实它提到的3问也暗合WWH,所以这篇短文也是按WWH来组织的。首先阐述WWH是什么——3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因黄金圈法则而更加知名;然后阐述为什么知名以及广泛应用——学习、工作中的一种自然的思考行为模式;最后阐述适用与不适用的场景,也就是怎么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框架系列之W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