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

@笑独行[述记]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电视剧集《大明王朝惊变录》(2004,40)观赏随记】

1.该剧集为历史正剧,又名《大明王朝1449》,演绎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也就是从明英宗正统末年到明景帝景泰朝再到明英宗天顺初年)的明代宫廷政治历史。其中从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亲生儿子朱见济夭折用了四分之三强的篇幅,比较详尽,七分历史,三分演义,堪称经典精彩。而从景泰四年到夺门之变(1457年)则仅仅用了四分之一弱的篇幅,非常简略,几乎只有夺门之变一场大戏,而且其间故事情节紧密衔接,完全缺乏过渡铺垫,在时间上让人觉得朱见济夭折后没多久明景帝朱祁钰即一病不起,然后就发生了旨在拥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夺门之变这场闹剧,就与历史事实严重不合了。

2.纵观从正统到景泰再到天顺尤其是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的明代宫廷政治,可以说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加之造成大明王朝衰亡包括阉党、奸党、特务、吏治在内的诸多症结即肇始于这个阶段,故其历史很适合拍成历史正剧。由于有前四分之三强非常纪实和尊重历史的演绎,该剧集总体上堪称拍得不错,只是后四分之一弱有点潦草,显得敷衍了事,使得全剧的经典性大打折扣。所以,公论是该剧集的经典性和精彩感远不如《大明王朝1566》(2007,46),甚至男一号于谦的扮演者——老戏骨王庆祥(在《大明王朝1566》中扮演胡宗宪)也认为,《大明王朝1566》无论是制作水准、思想深度还是厚重感、精彩感都远远超越了《大明王朝惊变录》。

3.剧中由胡可扮演的女一号主角女贞很明显是一个附着在历史事实之外的虚构人物(所以始终没能成为于谦的继室),而由傅艺伟扮演的于谦夫人董氏实际上在土木堡之变前四年(即1445年)就病逝了(剧中虚构她病逝于北京保卫战取胜之后)。由蒋林静扮演的钱皇后倒是实有其人,而她与明英宗朱祁镇伉俪情深、不离不弃也实有其事。

4.人心是会变的,尤其是在地位身份发生改变之后。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_第2张图片
剧中的于谦……毫无为皇帝个人尽忠办事之心,一味树敌,身陷孤家寡人之境地仍不改其衷、不易其行……给人以迂直可悲、偏执可恨的强烈感觉


5.剧中演绎的明景帝朱祁钰与于谦的君臣关系可谓君臣相知的典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孝公与商鞅。而关于于谦在推行富民强国新法后遭遇的阻力和压力则有意比附王安石变法,让人觉得于谦之所以没像王安石那样功亏一篑只是因为他运气好。

6.剧中的于谦给人以迂直可悲、偏执可恨的强烈感觉,不但凡事皆出于公心而公事公办,遇事不善也不愿变通,不重视团结可争取和依靠之同僚,甚至也不得志同道合者和鼎力扶持者之心,毫无为皇帝个人尽忠办事之心,一味树敌,身陷孤家寡人之境地仍不改其衷、不易其行,忍看至爱亲朋有难而不施援手、不尽情义,坐视小人奸臣抱团而无所作为、无可奈何,此等“顶天立地”之人何以成就大业?而其“石灰”式的“清白”又有几个人能受得了(《石灰吟》一诗相传为于谦青少年时代诗作,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凿一作击,浑一作全)?毫无疑问,有臣有官如于谦,固君民之大幸,而有夫有父如于谦,实妻子之大不幸!

7.剧中演绎了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三个小人奸臣是如何结成同党、沆瀣一气的(包括同谋毒杀明景帝亲生儿子朱见济),貌似合情合理,但早在景泰四年(1453年)朱见济夭折之前却与史实严重相悖(历史上的夺门之变并不是一场蓄谋多年的宫廷政变,三个小人奸臣结成同党乃是在明景帝病重之际,也就是夺门之变发生前不久,具有很强的权宜性,所以在明英宗复辟后不久的天顺元年即1457年,徐有贞即开始疏远石亨和曹吉祥,以致招致石、曹忌恨并陷害)。

8.自作聪明的臣子是会让心如明镜的主子厌恶的。


剧中演绎的明景帝朱祁钰与于谦的君臣关系可谓君臣相知的典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孝公与商鞅


9.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10.剧中第27集于谦在得知石彪私铸铜钱案的幕后主使为石亨后突然大发慈悲,因顾念结义之情而生出妇人之仁,要给石亨一个改新机会,又异想天开地指望石亨在忏悔罪恶后甘愿伏法,似有违于谦一贯铁面无私之为人,亦不合历史事实(其间石彪私铸铜钱案、于谦与石亨义结金兰事均出于虚构,历史上并无其事。当然,作为石亨的侄子,石彪是真有其人的,只是石彪以“谋逆”之罪被诛杀已是天顺四年即1460年的事情)。

11.剧中明景帝大施其帝王用人术,权宜性地封赏石亨和使用徐有贞,以致养虎为患,埋下夺门之变祸根的情节设计很显然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与史实不合。而于谦在“废立太子”劝进表上签名,令孙太后失望而坚决不作解释,致使孙太后和明英宗对其行为产生误解,从而招来夺门之变后的杀身之祸,这一情节设计也是出于编剧的附会。

12.剧中在演绎于谦的职权时采信了于谦在明景帝朝“权倾朝野”的误会。经查考,于谦以兵部尚书加少保职衔“统领朝政”当只限于景泰前期,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立太子”以后就不是事实了。


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杀于谦,只是因为不想让他的“天顺”朝变得“不明不白”,因为“奸臣”徐有贞提醒他,如果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就师出无名了


13.剧中第36集于谦与孙太后密谋除石亨、徐有贞,石亨抢在动手前找孙太后,孙太后为让明英宗复位而赦免石亨、徐有贞,恰逢河南瘟疫致死万余人,钦差大臣“彭大人”意外感染瘟疫死在任上,于谦就此放下关乎朝廷安危的秘密“除奸”事而辞别孙太后、赶赴河南抗疫救灾。这一情节设计实难令人信服(事实上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是身在京城的,甚至对三个小人奸臣的阴谋也有所察觉,只是无所作为)。

14.剧中花了大量篇幅演绎于谦之死,尤其是解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虽然未免用力过猛、表意过繁,略嫌矫情浮夸(如虚构明英宗前往刑场看望于谦,对于谦说“朕杀你是成全你”),但大体上均与历史记载吻合,这就是明英宗本无意杀于谦,因为他认为于谦“实有功”于大明社稷,只因为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此举(即“夺门”)为无名”,他才不得已为固皇位而杀于谦(因为“夺门”一旦师出无名,“天顺”就会“不明不白”)。

15.剧中演绎明景帝死于曹吉祥之手,时间为夺门之变成功之际、明英宗再次举行登基大典之前,这一情节也与史实严重不合。史载明景帝驾崩于明英宗复位一个月后,晚于于谦、王直(剧中为王文)被杀近一个月,传为明英宗使太监蒋安以布帛缢死。

16.剧中大结局(第40集)片尾朗诵字幕有“清官难清浊世,救时终难救世”之感叹,说来这也是该剧集的主题思想和对于谦的盖棺之论。


剧中关于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三个小人奸臣结成同党、沆瀣一气的情节貌似合情合理,但早在明景帝亲生儿子夭折之前却与史实严重相悖


【电视剧集《大明王朝惊变录》(2004,40)经典台词八条】

1.吏治乃社稷之根本。(第15集)

2.这[一个人]前后判若两人,总不是一件好事啊!(第21集)

3.凡事不能只认一个“理”字,更何况这世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个“理”字说得清楚的。(第21集)

4.有法不依,有理不循,国将不国。(第24集)

5.一个人[只要]有了私心,[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第27集)

6.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第28集石亨引汉刘向《说苑·谈丛》语,全文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7.有些事情我们自己是没办法的,大概是命中注定吧,该干什么的[人]还得干什么。(第31集)

8.没有皇权,哪来的江山社稷?(第40集明英宗朱祁镇语)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亦有欠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影视评论(笑独行发布于)2018/1/14 18:04:13】1512次点击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_第3张图片
剧中由胡可扮演的女一号主角女贞很明显是一个附着在历史事实之外的虚构人物,所以始终没能成为于谦的继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观赏随记+经典台词))